第一图书网

解释学与教育

【加】加拉达尔 华东师大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华东师大  

作者:

【加】加拉达尔  

页数:

320  

译者:

张光陆  

Tag标签:

无  

前言

  自从《解释学与教育》一书的英文版在1992年出版以来,该书已经无数次地被创造性地解读和应用,远远超越了作者的观点。我发现本书被应用到许多我从未预料到的领域。正如预期的那样,本书的观点对解释学理论和教育理论都是适切的,但是我注意到许多其他学术领域的出版物也引用了本书的观点,如:音乐理论、护理、艺术和建筑、精神治疗、新闻学、工程学和设计、心理咨询与戒毒、老年学甚至园艺学。人们发现本书能够被应用到如此之多的方面和研究领域,我对此感到奇怪,但更多的是欣喜。它强化了这一观点:解释学具有普遍的重要性,并且验证了文本的解读总是超越作者这一深刻见解。  大多数解释学方面的文章都是有关文本解释的。本书并非如此。本书根据伽达默尔和海德格尔的哲学论述,聚焦于经验以及我们对世界和世界中的人们的理解。当然,教育形成了我们理解世界和他人的方式,所以解释和教育之间就存有内在的联系,并且二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循环。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由包括我们成长的文化在内的教育经验所形成的;同样,我们当前的理解形成了我们的教育经验。我所说的是“我们的”而不仅仅是“我的”理解,这是因为在任何解释和教育经验中,共享的意义处于关键地位。  在本书所论述的各种各样的解释学原则之外,我再增加一条:解释总是主体间性的。

内容概要

作者从哲学角度详实地探讨了四种类型的解释学及其四个核心原则,接着他在当代的教育理论中寻求相同的观点,并且表明解释学反思能否或如何充实每一种教育观。并且基于当代的学习理论,作者也大胆地对解释学反思本身进行批评。本书的观点将被广泛引用,而且很有可能成为以解释学为基础的教育改革的权威。

书籍目录

主编寄语中译本前言前言致谢缩写第一章 解释学的本质及其对教育理论的适切性第一部分 第二章 解释和教育经验 第三章 解释循环和教育循环 第四章 解释学的限制 第五章 解释学的可能性 第六章 教育的本质第二部分 第七章 保守解释学和教育理论 第八章 批判解释学和教育理论 第九章 激进解释学和教育理论 第十章 教育和解释学注释译后记

章节摘录

  这并不是否认存在一些促使学生学习的心理的或动机的问题,也不是否认设计良好的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当然,规范性的学习理论必须在有关动机问题和学习情境的技术操纵方面提供指导。然而,解释学的原则描述了学习的必要(sine qua non)条件。除非学生在解释的应用中经验到他自身的可能性,否则即使设计最好的实验情境和竭尽全力鼓励学生也不能导致学习的发生。  出于规范性的目的,认为师生关系具有我一你型的对话斡旋特征可能是合理的。伽达默尔和其他人都指出,这样的一种模式更适合于教师对学生的独裁控制。但是由于前面部分所概括的原因,即使我一你型的模式与师生关系关联,那也不是获得教育经验的解释学情境所需要的正确模式。仅仅聚焦于我一你型的师生对话就会退回到外在性原则,因为这样的一种聚焦明显地使学科内容外在于二者。  即使在教师或教材不在场的情况下,学习也能发生。这证实了这一事实:学习不能被简化为师生之间的对话相遇。学习的必要因素是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和将要学习的客体的相遇。但是这不是一种客观的相遇,而是以问题为基础的相遇,结果不熟悉被问题凸现出来,于是就有获得客观地位的可能性。学习者带着内在于他的方法的问题来探讨学科内容。在语言的传统语境框架之内的问题当然可能由教师在试图促进与学科内容的相遇时提出。这样的教学问题将会在程度不等地试图吸引学生独立质疑学科内容的语言中被重述。然而,必定以问题的形式引出学生的兴趣和要求努力的是学科内容本身而不是教师。  如果学习者将通过对学科内容的质疑地相遇从而获益的话,那么就不能退缩。质疑必须继续进行。如果我们认为教师与学生以及传统的过程和学科内容是学习情境的因素的话,那么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就决不会达到或后退到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通过质疑,学习者总是参与一个互动过程,即与传统、熟悉的语境、学科内容、不熟悉的客体之间的辩证交流。这里我们回到本章开始所提到的与经济收益原则的类比。现代的贸易收益原则表明通过贸易所获得的收益要比自给自足的行为大得多。


编辑推荐

  《解释学与教育》根据伽达默尔和海德格尔的哲学论述,聚焦于经验以及我们对世界和世界中的人们的理解。当然,教育形成了我们理解世界和他人的方式,所以解释和教育之间就存有内在的联系,并且二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循环。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由包括我们成长的文化在内的教育经验所形成的;同样,我们当前的理解形成了我们的教育经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解释学与教育 PDF格式下载



解释学应该是当今哲学领域的热门专业吧!而将解释学与教育结合起来,可能是教育哲学的热门领域吧!读这本《解释学与教育》,很能启发自己的教育思想。比如说,教学的起点问题。记得有一位国外的教育心理学家说过,一切教学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寻找恰当的教学起点。从解释学的观点来看,教学的起点就在于明确学生理解教师讲解的前结构(知识基础、人生经历、文化背景等)。这点显然与我们传统的教学要求相一致——教师要吃透“两头”(教材和学生)。再如,灌输教学的弊端在于将教师和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教学便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而且这种传递似乎不能有失真现象出现。但是,按照《解释学与教育》的观点,教师的教材解读与教学讲解存在理解(解释)张力,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课堂学习也存在理解(解释)张力。也就是说,教师讲解可能会对其解读教材实现超越,学生学习也可能对教师的讲解实现超越,即所谓开放的“解释学循环”。看到这点,我不能不想起新课程改革的心理学基础——建构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观点。我不知道,是解释学启发了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诞生,还是建构主义心理学丰富了解释学?读这本《解释学与教育》,便于自己更加深刻地理解“解释学”!以前读解释学的一些著作感觉有些晦涩,时常怀疑自己的理解力。因为这些著作中很少列举一些实际例子,论述始终在概念之间滑行。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就发现晦涩的话语可以用一些更加通俗的话语来表达。例如,理解就是解释。在有些书说起来玄乎其玄,让我这等一般读者读起来如云里雾里,但是这本书一看就让我感到清楚了:理解的过程需要读者运用自己的背景知识去解读,解读的过程就是用读者自己的话语去解释,因此,解释就是理解。当然,也要感谢这本书的翻译,如果这本书的译者不具有相当的水平,我们也就欣赏不到如此精彩的著作了!!


从独特的视角梳理解释学和教育的关系,比起绝对的客观标准,这本书更倾向于呈现,提供可能和选择,很受启发


哲学解释学,讲解透彻


解释学很重要买来读读


对于解释学的分析很透彻,丰富,值得一读。


这书写得真是不错,翻译也行,最好对照原版一起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