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读走进北大清华
2006-7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齐景泉
298
150000
无
人大附中培训中心高考复读班是享誉京城的培训机构,它正规、守信、优质、显效,近几年为清华、北大等高校输送了一千多名高素质的毕业生。以2005年为例,高考成绩达到600分以上的就有42人,考入清华、北大的30人,算得上成绩辉煌。《从复读走进北大清华》反映的就是人大附中近几届理科班管理、教学以及学习的情况。 高考复读生和应届毕业生无论心态、学业、应试经验都有明显的不同。现在图书市场上指导应届毕业生备考的书比比皆是,而指导复读生复习的书却未曾见到,《从复读走进北大清华》的出版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从复读走进北大清华》的主编齐景泉老师是几届理科(1)班的班主任,她从教近40年,积累了丰富的带班和教学经验。她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她带的班班风正,成绩好。她平时注意收集材料,这次又积极组稿,于是便有了这本书。《从复读走进北大清华》收录了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和家长的文章,内容可谓丰富多彩。这本书反映了复读生的心声和状况,是了解人大附中高考复读班的一个窗口,对其他复读生及其家长无疑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指导作用。 我们认为这本书有三个看点: 一是班主任如何带班。复读班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有本市的,也有外省市的,他们个性不同,想法各异。把这样的几十个人捏合成一个团结友爱、和谐上进的班集体,班主任要具备高超的治班艺术。从书中可以看到这个班的班主任凭着爱心、智慧和艰苦的工作硬是把这个班带好了。班主任引导学生把做人放在首位,纠正了一些学生只奔成绩忽视做人的偏差,班主任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心上,尤其注意学生不良心态的出现,发现问题及时疏导。班主任还下力气培植良好的班风,营造刻苦、多思、好问、互助的学习氛围,利用主题班会、报告会、经验交流会、谈心及表扬、批评等多种形式进行经常性德育教育。 二是教师如何指导复习。复读生对教师很挑剔,他们原来的学校配备的都是最优秀最得力的教师,他们也适应了这些教师的教法和风格。到复读班后,他们要求这里的教师比原来学校的要好,否则就会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人大附中的教师强手如林,很快就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杰出的才学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赢得学生的折服、尊敬和爱戴,很快把学生导入人大附中高考复读班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有据、有理、有方、有效。有理就是以考试说明、教学大纲、新课标为据。考试说明把命题和做题统一起来,教学大纲把教材和高考内容联系起来,新课标则帮助学生了解高考改革的方向和走势。有理就是以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和尊重个性、挖掘潜力的理念指导复习。有方就是有科学、灵活多样的教法,能因材施教。有效就是有显著的效果,成绩能不断提高。这“四有”使人大附中复读班的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式。 三是学生怎样复读。复读生在学习上有优势,也有不足。优势是已经有了一年备考的基础和一次应试的实战经验。不足是掌握知识、运用能力或学习习惯和方法存在缺陷。前者使他们受到鼓舞,后者使他们底气不足。复读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首先平衡心态,然后反思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在学习上来一番“革命”,以全心全意投入取代三心二意,以透彻理解取代囫囵吞枣;变死记硬背为灵活运用;变粗心大意为细心严谨;变知难而退为知难而进。他们牢固掌握知识点、常考点,夯实基础;多练必考点,把握重点;多解巧解难题,突破难点。 复读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需要学校、家长以至整个社会的理解关爱和帮助,我们希望这本书也能对他们有所帮助。
齐景泉,1943年6月生于北京,1956年-1962年在北京第一女子中学就读;1962年-196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1968年-1980年在张家口中学任教。1981年-1989年在中建子北中学任教,1989-2000年在人大附中任教。2002年至今任附中培训中心班主任。曾被评为海淀区优秀班主任。
前言序——我为什么要编写本书一、从复读走进北大清华 1.学生感言 乘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复读三叹(一叹)——也许,也是朝阳 复读三叹(二叹)——我依然记得那一天的雨 复读三叹(三叹)——云在青天水在瓶 收获北大 我选对了复读学校 一次宝贵的经历 从复读走进北大 回忆复读的日子 复读让我重塑自我——重返燕园 险入清华——复读自传 复读班“班长”盖东海 痛并快乐着——复读生如何调整心态 复读心路——谈一个复读生的心态 只做真我——复读生活感悟 高四小录——写给学弟学妹 为求无愧无心 特殊一年的感触 爱过,所以回来——重返清华园追梦的日子 2.家长感言 复读的境界 关于孩子复读的感想 祝贺女儿考入北京大学 走进梦想 自信无价二、复读无悔 善待失败,执著追求 心态“三重门” 勇于面对失败,认真总结教训 年轻没有失败 复读使我成熟 难忘复读这一年三、复读心路 1.高考失利 人生一道槛 塞翁失马 痛定思痛 谷底 蝴蝶的启示 路得自己走 远去了高考记忆……四、感谢老师五、高分复读有风险六、班主任老师的学生情结附:家长留言簿后记
四年前的夏秋之交,带着父母的期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我以优异的成绩走进了自己心中的圣地——北京大学。但是现实的大学生活与我想象中的相去甚远,没有了父母老师的谆谆教导,没有了监督和约束,没有了固定的班级和教室,我像飞出囚笼的小鸟一样,追逐着自己的自由与梦想。我选择了电子学作为自己的专业,然而在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我对它没有任何概念,只是一味追求热门。结果进入大学后,我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了不少困难,发现自己对这个专业没有任何兴趣。但一贯生活在鲜花与掌声之中,自信甚至自负的我丝毫没有把它们放在眼里。一心只想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些东西到最后突击一下都可以解决,然后继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中。渐渐地,我迷失了……现实是残酷的,我的学习越来越吃力,对所学的东西也越来越厌烦,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无法自拔。 终于有一天,当我发现自己听不懂老师所讲的东西时,我开始反思自己和自己的选择,这个过程是痛苦的。摆在我面前的是两条路:一条是继续走下去,带着沉重的课业负担,硬着头皮痛苦地走下去;另一条是抛弃自己所得的一切,从头再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前者面对的是无尽的黑暗,而且即使走到尽头,所得到的也不是自己喜爱的。而后者看上去好了很多,没有那么多负担,而且自己已经成功过一次。然而后者带给我的问题是:我必须放弃已经得到的北大人的名头,而且在成功之前我无法面对公众,面对亲朋好友。最为关键的是,我几年的青春将在这一来一去中飘然而逝,我的父母也要为我付出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代价。我面临着人生中从未有过的重大抉择,正当我无法走下去的时候,父母给予了我最大限度的宽容和支持。这个时候,我深切地体会到什么是亲情,什么人会在你走投无路时义无反顾地伸出援手。我深深地自责,悔恨自己在刚刚遇到困难时没有向父母倾诉,以至于走到这步田地。我深深地反思当初的选择,在选择专业时不能盲目,不能追求热门,只有你喜爱的才是最适合你的,否则你将为此付出巨大代价。 还清楚地记得两年前的深秋,在飒飒的冷风和飞舞的黄叶中,已经大三的我黯然离开燕园。来和去都是我自己的选择,然而两者的心境却截然不同。离开时我还有些迷茫,打算自己在家学习,独立地复习功课。我的父母坚决反对,一开始我对此很是不以为然,认为已经学过,还有大学的基础,自己完全能够应付。但是在父母的坚持下,我还是开始寻找复读的学校。也许是天意吧,我们来到了人大附中,见到了王主任和齐老师。两位老师听完我的经历,都感叹说:“太可惜了,太可惜了!”他们开始都劝我继续读完,不要复读重考。但看到我的坚决和父母的支持,他们都表示理解,希望我能努力,不要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就这样,我进入了理(1)班,开始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路…… 刚一入学,还没上课,正赶上期中考试。我本不想考,但齐老师认为应该考一下。考试的结果当然是落花流水,只在班里排到四十几名。这时我感觉到知识的恢复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已经离开高中两年多了,知识体系凌乱,很多东西都尘封在记忆之中。原来齐老师让我考试是想让我看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尤其在思想上不可麻痹大意,虽然过去的成绩很高,但是不付出艰苦努力,同样无法获得成功。这里的环境如同正规的高中一样,甚至在许多方面还更加严格,比如,每周都要统练好几次。老师们水平都很高,同时又尽职尽责,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在这里,我也结识了不少新的朋友,大家因为同样的挫折走到一起,又为了同样的目标一起奋斗,组成了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下面我想总结一下复读过程中自己的一些经验体会。首先是要摆正心态,克服厌学,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觉得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都是学过的,已经掌握的,没有新鲜感。再加上一年多的学习已经让人十分疲惫,甚至麻木,要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很难。很多同学在刚开学的时候都铆足了劲儿向上冲,但是到了第一学期末,寒假过后,往往没有了动力,最关键的第二学期反而放松了。这种状态的变化直接体现在成绩上,第一学期时,我们的成绩往往高于应届的同学,甚至超过他们最好的班级。但是复读班到了第二学期就呈下降趋势,而应届同学却在一轮接一轮的复习中逐步上升,赶上并超过我们。如果不调整好心态,克服厌倦情绪,任由这种趋势发展,到了高考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用一个处于低谷的状态去和处于高峰的对手竞争,难度可想而知。我的经验是上课时不要浪费一分钟的时间,因为课上老师所讲的都是他们由多年的经验和心血所得的精华。要注意吸收老师给我们总结的东西,融会贯通,建立自己完备的知识体系,这是我们取得好成绩的基础。高分复读的同学会对此不以为然,觉得这些知识都是自己滚瓜烂熟的,于是就不再认真听讲,而在自己所选的习题中埋头苦干。这种做法是很危险的,因为高考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知识体系有漏洞造成的。我们往往认为这是发挥失常,是心理因素,但如果真的在知识上无懈可击,又有什么能难得住众位高手。上课注意听的另一个好处是你会发现新的东西,比如新的解题技巧,过去忽视的知识点。只有不断寻找自己的漏洞,不断发现新大陆,才不会在茫茫题海里迷失方向。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在复读期间,我们也不能一味苦读,对外面的世界不闻不问。电视不是不能看,它是一个很好的寓教于乐,放松身心的方式,但要做到看得少而精。比如新闻,有助于了解天下大事,国计民生,直接帮助我们增加写作素材,文科的同学了解时事更是必不可少的。中央10套的科教节目也是不错的选择,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附中总是把很多重要的素材印出来,分发给大家阅读,比如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就是希望我们不要死读书,读死书。我们也不能忽视体育锻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因为考试期间身体虚弱,或大病一场而影响成绩,岂不是抱憾终生!锻炼要有规律,不要过度,以不感到疲劳为好。我每周至少打两次羽毛球,只是运动到微微出汗。运动能使人神清气爽,保持一个良好的身心状态。高考是一个全面的考验,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有全面的知识体系,不能有弱项。尤其对于冲击最顶尖学府的同学,大家要在众多好手中脱颖而出,更不能有偏废。正如木桶理论,决定你最终成败的,往往是相对较弱的科目。就我的观察,取得成功的几乎都是各科比较平均的全能型选手。我的优势是物理,数学较弱,其他科目比较平均。齐老师跟我谈得最多的是要弹好钢琴,十个指头用得合理,有法有度。也就是要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强弱兼顾。人都有惰性,往往避重就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喜爱的科目上。殊不知,强项如果要提高分数是很困难的,而弱项提高起来效果很明显,上面的做法实际上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复读的时间是很宝贵的,每分每秒都影响着考试成绩,合理安排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就我个人而言,有时候把很多时间放在强项上,造成下次考试数学成绩很差。考试后就着急了,全力突击数学,把物理放在一旁,不管不顾,结果在后面考试中物理还以颜色。每次考试都因为某一科拖了后腿,影响总成绩。还好在后面的复习中,我本着全面铺开,同时重点突出的原则,比较好地安排了自己的时间,最终得偿所愿。 说到专业,因为我原来的挫折,很大程度是由于选择专业不慎造成的,所以后面的选择尤其慎重。考虑到自己的特点和爱好,我最终选择进入文理兼备的环境学院学习,入学以后发现确实很适合自己。建议大家在选择专业时多听取在校大学生的意见,同时结合自身的优势,做出明智的决定,切不可盲目追求热门,要知道现在的热门几年后就未必这么“抢手”了。回想起复读生活的日日夜夜,怎能忘记不辞辛劳、谆谆教导我的老师,怎能忘记并肩奋斗、同甘共苦的同学,怎能忘记支持我找回自信、走向成功的父母,怎能忘记在远方为我默默祝福的人儿?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才能体会,但走过这样一段路,带给我的是终生的财富。是复读给了我重塑自我的机会,也是复读让我重新走向成功。我想,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祝愿所有向着自己心中的高峰奋勇攀登的勇士们如愿以偿。
选择复读的孩子,可以说是勇敢的,他们要面对高考失利、社会眼光以及颠覆历史的各种压力。这本书是一些经历过复读的孩子们用他们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来描写了自己当时的心情,这不但会给继续选择复读的孩子以鼓励,还会让社会各界对“复读”这个概念重新定位。
无
我没有复读过,很难体会复读的无奈选择,但是我认为复读是无奈中的最佳选择!高考成为我们从小的梦想,也成为从小教育的目标,自小学到高中,学校和老师甚至家长,都把孩子往高考路上拽。但是,现实是扩招后,仍然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能进大学,其中还有很多的不入流的学校。本书非常适合高考落榜学生,可以从书里找到榜样的力量,丛书中找回自己的信心和面对困难的勇气,大胆去复读吧,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