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王尔德创作的伦理思想研究

刘茂生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刘茂生  

页数:

174  

Tag标签:

无  

前言

  刘茂生博士的学位论文《王尔德创作的伦理思想研究》即将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不仅是他三年来深入研究王尔德的主要成果,也是我国王尔德研究的又一项新的学术成果,可喜可贺。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戏剧家、诗人和小说家,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就维多利亚后期英国戏剧而言,王尔德是最成功的戏剧家中的一个。时至今日,他写作的剧本还在继续上演。不仅如此,他在童话和小说创作方面的影响也经久不衰。王尔德是一个极其睿智的“才子和戏剧家”,在他逝世后的100多年的历史中,他在作品中写下的那些似是而非的妙言隽句,仍然魅力不减。它们不仅为他的作品增添了语言艺术的特色,而且还以警句式的表达方式为我们阐释了寓意深刻的人生哲理。王尔德的创作具有永恒的价值。因此,王尔德作为一个英国作家,他既是英国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也是整个人类文化遗产的创造者。  王尔德是较早被介绍到中国的外国作家之一。早在1909年,周树人、周作人兄弟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在日本东京出版,其中就收录有周作人翻译的淮尔特(即王尔德的最初译名)的童话《安乐王子》(今译为《快乐王子》)。这大概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王尔德的作品。1915年1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第3期、第4期上发表论文《现代欧洲文艺史谭》,在文中将王尔德同易卜生、屠格涅夫、梅特林克一起并称为“近代四大代表作家”。1918年,王尔德的著名喜剧《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被沈性仁女士以《遗扇记》的剧名译成中文发表。1921年,王尔德的另一部著名剧作《莎乐美》被田汉以《沙乐美》的名字译成中文在《少年中国》杂志上发表。在新中国成立前,王尔德的《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和《莎乐美》是在我国文坛被翻译和改编最多的两部作品。1922年,穆木天译的《王尔德童话》在上海出版。1936年,凌璧如翻译的王尔德的长篇小说《格雷的画像》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采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结合历史的、社会的研究方法,力求客观地剖析王尔德艺术实践中所体现出的伦理理想、伦理特征以及伦理与艺术相融合的特点,全面分析了王尔德作品中的道德内涵。论者指出,王尔德不仅是倡导唯美主义艺术的著名作家,也是提倡批评独立性的批评家,他在艺术创作中所塑造的所谓的唯美艺术形象其实根本就没有真正地脱离社会、脱离道德。不仅如此,他甚至在其艺术实践中已逐步放弃了原先所固守的唯美主义艺术主张,而转向关注社会、关注道德的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在艺术与道德的较量中,它们既存在明显的冲突,又表现出较大程度的融合。

作者简介

刘茂生,江西吉安人,2007年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担任江西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英美文学方向硕士生导师。现在浙江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2009年)。主要研究英美文学。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与融合:王尔德创作研究”,已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5篇被A&HCI收录。学术论文《王尔德:享乐主义道德与唯美主义艺术的契合——以小说为例》获江西省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书籍目录

绪论 一、王尔德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概况 二、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的基本观点 三、国内外对王尔德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第一章 童话:对唯美艺术的道德阐释 第一节 《快乐王子》的伦理内涵 一、奉献:获得快乐的途径 二、仁爱与善的追求(charity) 第二节 对社会伦理问题的多重思考 一、纯真爱情的伦理基础 二、《自私的巨人》中的无私精神 三、反讽的慷慨与友谊 第三节 对灵魂的思索与救赎 一、《打鱼人和他的灵魂》:灵魂的放逐与回归 二、《星孩》:灵魂的救赎 第四节 理想王国的建构与想象 一、少年国王的梦想与道德拯救 二、对理想秩序的呼唤第二章 《道连·葛雷的画像》:在唯美与道德之间徘徊 第一节 唯美主义主张在小说中的尝试 一、隐含在唯美主义艺术中的伦理 二、艺术至上寓于道德之中 三、灵与肉的分裂 第二节 画像中的道连与道德隐喻 一、道连与画像的关系 二、画像:道德的载体 第三节 王尔德的审美主张:隐藏道德 一、存储到画像里的道德意识 二、艺术对道德的干预第三章 戏剧:从唯美主义走向现实主义 第一节 《莎乐美》:现实主义艺术的转向 一、对莎乐美“纯美”的塑造 二、莎乐美的道德特征 三、从享乐到悲哀:唯美艺术的双重表达 第二节 对传统道德的颠覆 一、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二、婚姻道德与家庭责任 三、家庭伦理危机后的和谐 第三节 政治的伦理与家庭的和谐 一、坚持正义的政治伦理 二、以爱为基础的家庭伦理 第四节 伦理理想的艺术实践 一、理想爱情的乌托邦 二、伦理理想的实现 三、王尔德对维多利亚社会的伦理思考结语参考文献附录1附录2附录3后记

章节摘录

  按照黑格尔的观点,“爱就是伦理性的统一”,爱是精神对自身统一的感觉,这种感觉只能从他人身上找到。孤单的个人是残缺不全的,因为人需要获得他人对自己的承认。爱首要的是避免成为独立的、孤单的个人。所以,爱情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伦理关系,是一种伦理情感,它体现了一种自然的和谐。  童话中的青年学生生活的世界是他的情人无法理解的,同样他的情人生活的世界亦是青年学生无法理解的。青年学生天真地认为:“她说过只要我送给她一朵红蔷薇,她就同我跳舞。”他甚至想象着他送给她红蔷薇之后的情景:与她跳舞到天明,可以搂着她,让她的头靠在自己的肩上,把她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这种近乎虚幻的情感并没有帮他太多的忙,他只能去寻找并不存在的红蔷薇。他天真地认为找到了红蔷薇就找到了爱情。然而,爱情毕竟不是一种超越现实而存在的情感,青年学生追求的却是一种近乎虚幻的纯美形式,根本不明白爱情的真正内涵。青年学生的情人所渴望的爱情却与之相反,当青年学生把用夜莺的鲜血浸润的红蔷薇送到她的面前时,她不仅没有接受,相反,她只相信珠宝比花更有价值。青年学生这才明白了他与情人之问的隔阂。他们的爱情显然不是建立在相爱的基础上,脱离了这种伦理情感和伦理关系,他们的爱情注定是要失败的。他的恋人接受了更为实际的爱情观,即有珠宝、首饰与银扣子的爱情。她渴望的是生活的奢华与富足,不可能接受只有精神象征意义的红蔷薇,在讲究实际的社会里,她也不能摆脱随波逐流的命运。她不能、也不想真正理解爱情伦理的真正含义。  夜莺与青年学生也同样因为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而无法沟通交流。王尔德眼里的夜莺是浪漫的,当发现了青年学生对女孩的爱情时,她甚至认为青年学生就是忠实的情人。夜莺愿意帮助青年学生获得爱情,因为爱情是一种了不起的东西,比绿宝石更珍贵,比猫眼石更具价值。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一朵红蔷薇,并要以生命为代价去获得青年学生所寻找的蔷薇,更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去换取青年学生的爱情。夜莺眼里的爱情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最值得用生命去换取的美。


编辑推荐

  《王尔德创作的伦理思想研究》作者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按照童话、小说和戏剧进行归类分析,用一条伦理主线将王尔德的作品贯穿起来,历史地、客观地分析、理解和阐释了王尔德的作品,揭示了其作品的内部逻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王尔德创作的伦理思想研究 PDF格式下载



王尔德创作的伦理思想研究.


对王尔德的伦理思想研究得比较全面,写论文用,参考参考。


这本书对于研究王尔德的伦理思想很有帮助


纯论文 基础了解


写论文用的,感觉蛮有用的


研究奥斯卡王尔德必看,内容充实,见解独到,性价比高。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