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万里独行

陈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02-01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陈琦  

页数:

154  

字数:

15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不是自行车运动员,不是职业旅行家,不是作家,也不是学者。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普通的陕西关中人。 我不管专家们和学者们对一些历史问题的争议,我只是知道,在遥远的天山的那一边,有着一个人口多达12万,100年前背井离乡从陕西老家迁徙过去的人类群落。 他们是地地道道的陕西人,100年前就休养生息在八百里秦川。他们被迫离开家乡的年代并不久远,是我爷的父辈年间的事情。他们是在夹缝中生存下来的,失魂落魄的,历尽苦难的历史弃儿。他们的命运太坎坷,太不幸了。我常常为他们难过,常常为他们落泪。我要去看他们。 有人问一个登山家为啥要登山,得到的回答是:因为山在前面,所以要攀登。 他们是陕西人,我也是陕西人,所以我要去看他们。就这么简单。 陕西人恋爱是出了名的。我17岁就告别了爹娘,到千里之外的一所军校上学,一年一年回不了家,深切地体味了远离故乡的苦痛和无奈。那时候,收到一封家信,激动得几天心里都是热乎乎的。晚上用收音机在由满噪音的空间偶尔收到陕西电台的几声秦腔,就赶快把楼上楼下的乡党都叫来听听。故乡是牵着每个离乡人灵魂的一根筋。 去。不仅要去,我还要采取我力所能及的,最能表现我情感,最有意味和感召力的方式去。所以我选择了自费自助,只身骑自行车在无任何后援的情况下到那里去。 这样做,就是想告诉那里的人们,老家的乡亲没有忘记你们,这不,骑着自行车看你们来了。同时,这样做,还要告诉陕西的同胞,那里离我们并不遥远,你看,骑上自行车轻轻松松地就能到那儿。 我相信,淳朴浓烈的乡情亲情,可以化作无穷的力量,可以拓宽道路,拉近距离。

内容概要

  哈萨克斯坦的东干族,是清末陕西加成起义军的后裔,他们居住的地方被称为“陕西村”。百年沧桑之后,东干人还完整地保留着祖先在“大清国”时的风俗习惯,中华文化体现出旺盛持久的生命力,陕西人陈琦自行车万里独行,备尝艰辛,给东干人带来“乡党”真挚的问候,拳拳之心令人感佩,而最使读者难以忘杯的,还是东干人对祖先故古割舍不断的依恋之情。

作者简介

  陈琦,1949年从事铸造生产,1963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铸造专业,系原机械工业部沈阳铸造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曾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全国铸造信息网网长、机械工业部造型材料与重要铸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常务副主任、机械工业铸造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铸造文摘杂志主编、研究生导师。
  主要科研成果:曾获原机械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
  其出版的图书代表性著作有:
  《铸造技术问题对策》第2版(主编)2008年;《铸造质量检验手册》(主编)2006年;《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编委、篇主编)2006年;《铸造技术问题与对策》第1版(主编)2001年;《铸件配料手册》(主编)2000年;《铸件热处理实用手册》(主编)2000年;《机械工程手册》第2版(参编)1996年;《铸造手册》(铸铁卷编委、参编)1993年;《铸铁件配料实用手册》(主编)1992年;《铸造质量手册编写方法与指南》(主编)1992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参编)1987年;《中国铸造行业录》(主编)1985年;《机械工程手册》第1版(参编)1984年;《铸铁手册》(编写组组长)1979年。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倾听历史的回声
 陕西是我家
 陕西村在哪搭
 陕西愣娃
 你这是善举
 就要出征了
 我的父老乡亲
第二章 追寻西去的足迹
 初尝艰辛
 热心的兰州人
 难忘乌鞘岭
 塞上明珠
 戈壁大风,狼,残阳
 漫漫西征路
 迷人的红河谷
 生命的极限上有道“坎”
 万水千山总关情
 咱们新疆好地方
 口外遇亲人
 另一种考验
第三章 穿行在中亚大地
 叩开陕西村的国门
 迥异的他国
 陕西村人接我来了
 耍毛蛋的马老师
 盛情的阿拉木图
 如画的中亚原野
第四章 陕西人在陕西村
 到咧,到咧
 咱老地窝来的舅家人
 这儿是个好地窝儿
 礼多人不怪嘛
 老地窝儿的人好着哩没
 咱老回回把教门逮的紧
 咱回回是庄稼汉
 随便拉出个回回娃,细一问都是亲威
 咱这儿的娃们自小就爱耍毛蛋
 哈萨克的“皇上”好
 有享福的也有受苦的
 这里是男人的天堂
 娶媳妇场景就像拍电影
 哈吉两国是亲家
 老话是咱的母语
 叫老地窝儿的人到咱这儿浪来
 再读安胡赛
第五章 又见五星红旗
 再见了,中亚的回回乡党
 又见五星红旗
 撒下一路驼铃声
 我从陕西村回来咧
结束语
  

章节摘录

插图写在前面的话我不是自行车运动员,不是职业旅行家,不是作家,也不是学者。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普通的陕西关中人。我不管专家们和学者们对一些历史问题的争议,我只是知道,在遥远的天山的那一边,有着一个人口多达12万,100年前背井离乡从陕西老家迁徙过去的人类群落。他们是地地道道的陕西人,100年前就休养生息在八百里秦川。他们被迫离开家乡的年代并不久远,是我爷的父辈年间的事情。他们是在夹缝中生存下来的,失魂落魄的,历尽苦难的历史弃儿。他闪的命运太坎坷,太不幸了。我常常为他们难过,常常为他们落泪。我要去看他们。有人问一个登山家为啥要登山,得到的回答是:因为山在前面,所以要攀登。他们是陕西人,我也是陕西人,所以我要去看他们。就这么简单。陕西人恋爱是出了名的。我17岁就告别了爹娘,到千里之外的一所军校上学,一年一年回不了家,深切地体味了远离故乡的苦痛和无奈。那时候,收到一封家信,激动得几天心里都是热乎乎的。晚上用收音机在由满噪音的空间偶尔收到陕西电台的几声秦腔,就赶快把楼上楼下的乡党都叫来听听。故乡是牵着每个离乡人灵魂的一根筋。去。不仅要去,我还要采取我力所能及的,最能表现我情感,最有意味和感召力的方式去。所以我选择了自费自助,只身骑自行车在无任何后援的情况下到那里去。这样做,就是想告诉那里的人们,老家的乡亲没有忘记你们,这不,骑着自行车看你们来了。同时,这样做,还要告诉陕西的同胞,那里离我们并不遥远,你看,骑上自行车轻轻松松地就能到那儿。我相信,淳朴浓烈的乡情亲情,可以化作无穷的力量,可以拓宽道路,拉近距离。

后记

兴许是前世注定,到陕西村去,是我今生中一定要做的一件事情。 十多年来,“陕西村”、“东干人”、“楚河”、“营盘”、“乡庄”……这些人们不常听、不常用的词汇一直在我的脑子里翻腾着、奔涌着,常常使我食不甘味、坐卧不宁。我总想跨越时空的隧道,把那些生活在万里之外的陕西人再拉回到120年以前的八百里秦川。我知道这才是白日做梦,但无论如何我都要去接近这个梦想。 也许我可以用某种形式,让历史和今天有一次交汇。我想把历史带入今天,把东干人的现在带入人们的视野。 于是我选择了骑自行车的方式,我用自行车的轮子丈量他们西去的艰辛,用来自万里之外乡党的问候回应他们翘首东望的目光。我想唯其如此,才能体味他们的深情与博大,感受他们对先人故土和文化之根的深深眷顾。 所以当我骑着自行车朝这个梦想迈进的时候,我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应该发生的,就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样的合情合理。到那里去,明天就出发,不需要做太多的准备,只需要带上相机、电脑和一颗怀着梦想的心。 而当我到了那个十多年来朝思暮想的地方,竞觉得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和亲近,仿佛压根儿就没有身处异域,而是回到了从前的关中乡间。看着东干娃们在楚河里赤身裸泳,就想起儿时放学后在浠河水库里一泡就是一后晌;仰望着中亚明朗晶莹的夜空,就想起那时候躺在生产队的打麦场上,和小伙伴们数着天上的星星;看到那里大人在地里劳作,孩子们在地头玩耍的情景,又想起小时我们姊妹多,父母顾不上照看,只有大的带小的,一个带一个,一天天地长大…… 与其说是按照预定计划,不如说是心中的激情促使我曾长期握枪的手抓起了笔,于是,就有了这本小册子,作为一种游记,或作为简略史料,或作为旅行参考,我看都能搭上边儿。 何种形式或者无关宏旨,文字本身也许难以卒读,但重要的是它是记录了这次经历:我通过万里独行,去印证我们和东干人的血脉联系。 或者您也可以通过阅读这本小书,感受到我们共通的脉搏。 二OO四年七月十七日初稿于骊山下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只需要一辆自行车,一颗温厚的人心,你也许可以穿越时空,见证历史。为什么不呢?  历经90天,行程一万多公里  前不久,西安一个普通人骑单车独行上路  只为寻访130年前失落在异乡的陕西老乡……  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国境外的中亚地区,有一个12万居民的陕西村。他们说的是陕西话,习俗与陕西清代相同。他们的根系在哪里,与中国到底有什么关系?  今年40岁,经历过15年部队生涯,现任西安市临潼区人事局干部的陈琦,平时爱看报纸。一天,报纸角落里这条不起眼的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万里独行 PDF格式下载



读过陈琦的《万里独行-探访中亚陕西村》,我不禁掩卷长叹,悲哉!痛哉!灭捻军、平定回乱,统治者自有它的一套说辞,倒霉的却是千百万老百姓,正像元代张养浩说的那样:“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中国能不能走出这个历史循环?让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你大舅,你二舅,都是你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这么浅显的道理我们不仅在面对金疙瘩、银疙瘩时糊涂过,更在面对各种主义时糊涂过。感谢陈琦使我们知道了这一段沉重的民族史。


过去只有老外才能到处走走,中国人只能想想而已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