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胡适口述自传

胡适 口述,唐德刚 译注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胡适 口述,唐德刚 译注  

页数:

26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一般人对口述自传的了解,大抵是从唐德刚这部《胡适口述自传》开始的。这是唐德刚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所公布的胡适口述回忆十六次正式录音的英文稿,和唐德刚所保存并经过胡氏手订的残稿,对照参考,综合译出的。这也是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学与胡适亲身交往,提着录音机完成的一项傲人的口述史传工程。 在这里,胡适重点是对自己一生的学术作总结评价,而这评价反映出胡适晚年的思想与他中少年期的思想简直没有什么出入。唐德刚将其英文口述译为中文后所作的注释评论,却是不可不读的好文章。本书传与注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而言,注释部分的分量,恐怕还在传文之上。1970年代,海外史学界盛称本书:先看德刚,后看胡适。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洪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留学美国,曾师从杜威,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同年7月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为新文化运动重要人物。先后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影响颇大。1928年后,发起人权运动,反对独裁和文化专制。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去美国。1962年安葬于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对门的山坡上。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国语文学史》、《白话文学史》(上卷)等。

书籍目录

写在书前的译后感编译说明第一章 故乡和家庭 徽州人 我的家族——绩溪上庄胡氏第一章 我的父亲 青年期的家难 考试和书院教育 吴大徽的知遇 在台湾任知州和统领第三章 初到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学生生活 与不同种族和不同信仰人士的接触 我对美国政治的兴趣 放弃农科,转习哲学第四章 青年期的政治训练 公开讲演的训练 学习议会程序 对世界主义、和平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信仰第五章 哥伦比亚大学和杜威 文科各系的教授阵容 杜威和实验主义 实证思维术第六章 青年期逐渐领悟的治学方法 《诗三百篇言字解》 《尔汝篇》和《吾我篇》 论“校勘”“训诂”之学第七章 文学革命的结胎时期 革命的导火线 孤独的文学实验大胆的革命宣言第八章 从文学革命到文艺复兴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文学革命的数种特征 中国文艺复兴的四重意义第九章 “五四运动”——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 陈独秀入狱的经过 “科学”和“民主”的定义 “问题”与“主义”之争:我和马克思主义者冲突的第一回合第十章 从整理国故到研究和尚 国学季刊发行宗旨 我在干些什么 研究神会和尚的始末第十一章 从旧小说到新红学 第一部“整理过的本子” 新红学的诞生第十二章 现代学术与个人收获 揭穿认真作假的和尚道士 老子比孔子更“老” 并不要打倒孔家店 双线文学的新观念 再谈谈中国思想史 中古期的宗教 骈体文有欠文明 现代的中国文艺复兴附录 胡适之先生亲笔所拟口述自传大纲 胡适之先生手书父母生卒年代及徽州“解经三胡” 胡适之先生手绘故乡地图

章节摘录

笔者虽未在“国际学社”住过一宵,但却是该社多年的“不居住社员”(nonresident member)。前后在该社十条街之内一住就住了二十五年。所以把这座“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庐山,可说是看得十分透彻了。它不是像一些有成见的人所批评的什么“毒化”或“奴化”,但也不是胡适之先生心目中的那么“国际精神”得可敬可爱!正如我国古代儒者所说的:“鄙夫有问……必竭其两端而告之!”研究我国近代留学史的有心人,对“留美”这个制度,实在应该虚心地从“两端”去看,庶能得其三昧!④笔者旅美三十载,早年亦有与胡适之先生类似的经验,写出来与老辈经验相印证,该也是个有趣的比较。1949年春初,当我衣袋内只剩七元现款,而尚欠一周房租未付之时,一位年轻而多金的中国同学向我说,他如是我,他早就“发疯”了。但是我没有“发疯”,因为抗战期间,我流浪至陪都重庆之时,一袭单衣、一双草履之外,袋内只剩半个四川大铜板(当年四川铜元,可以一切为二)。那时在重庆没有“发疯”,如今在纽约身着西装、足登革履、腕带钢表,实在无“发疯”之必要!我相信天无绝人之路。果然就在这人路将绝之时,忽然接到在“华美协进社”(The China House)做事的老同学艾国炎先生的电话。他说那时纽约郊区一个教会团体,组织了一个“中国学生辅助会”,来“辅助”绝粮的中国留学生。艾君问我愿不愿接受“辅助”。这既然不是什么“嗟来之食”,我对这辅助也就欣然接受了。当时我们接受“辅助”的中国同学一共有三十人——十五男,十五女。我们被招待到有空房间的“辅助会”会员家中寄宿,每家住一人或二人。食宿免费之外,我们还有入城火车月票,好让我们每日返校上学;另外每人每月还有三十元的午餐费和零用钱。这些都是那些辅助会的会员们捐助的。我被招待在一对何柏林老夫妇(Mr. & Mrs. George Hoblin)的家里。他们的孩子都长大了,家有余室,他们就招待我住入其家的顶楼。何君夫妇都是德裔二代移民。先生原先是一位修屋顶的工人,递升为公司下级职员。他二老知识虽不太高,但为人却极其和善,宗教信仰尤笃。他们家庭生活之有规律,实为我平生所仅见;而这一座上下四楼的花园洋房,被收拾得纤尘不染,简直干净到我不能相信的程度!我们住定之后,这三十家“辅助会”会员,每逢周末,便轮流招待我们,举行茶会或餐会。他们给我们的印象实在太好了。其中一位熊夫人(Mrs. Elizabeth Schoen),最近(1977年圣诞节)还和我夫妇通讯,她说她八十岁开始上大学,现在“快毕业”了。这一批基督教会内的善男信女,他们不是传教士,也没有向我们传教。他们只是一本助人为快乐之本的精神,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罢了。大体说来,他们为人处世都和善热忱、诚实无欺、自爱爱人、开明民主……有说不尽的美德。在我们那时的心目中,他们简直是一群道德完美的“圣者”。笔者当时便时时反躬自省,我觉得美国之有今日的富强,实在不是偶然的。郭嵩焘氏推崇19世纪的英伦,说:不期三代之治,见于今日。这正是笔者50年代初期对这个美国社会的感想。何柏林伉俪每周带我去教堂做礼拜。他们也不是向我传教,他们只是真心相信,好人是没有理由不做基督徒的;他二老每个月约五分之一的收入,都是捐给教会,做公益用途的。他们的教堂也有规定的日程,让新教友入教受洗。届时他们也预备介绍我入教,虽然他二老事前并没有向我提过。孰知我天生与耶教无缘。唯独在这个星期天,我的导师约我有个聚会,因而我没有随何家去教堂,也就没有“入教”了。我那时对基督教,尤其是对这一批诚实的信徒,只有尊敬而无恶感。如不因事耽误了,我相信我那时不会拒绝入教的。三十年来我对这批美国友人的尊敬,真是始终如一。我至今相信,我当时对他们的观察是正确的。我的今日邻居,多半也还是这种人。但是今日我也知道,这也只是复杂的美国文明中的“豹之一斑”。它只是新英格兰(New England)和纽约郊区,白色新教徒中产阶级,尤其是所谓WASP阶级,“衣食足,礼义兴”之后生活方式的一环。我们如果把这一环当成全貌,那就难免以偏概全了。


编辑推荐

《胡适口述自传》为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所公布的胡适口述回忆十六次正式录音的英文稿,和笔者所保存并经过胡氏手订的残稿,对照参考,综合译出。胡氏当年与笔者对各项问题的讨论,以及笔者访问胡氏时的问难与感想,均为正式录音记录所未收。笔者亦酌量情形于注释中略加按语,予以补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胡适口述自传 PDF格式下载



一般人对口述自传的了解,大抵是从唐德刚这部《胡适口述自传》开始的。这是唐德刚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所公布的胡适口述回忆十六次正式录音的英文稿,和唐德刚所保存并经过胡氏手订的残稿,对照参考,综合译出的。这也是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学与胡适亲身交往、提着录音机完成的一项傲人的“口述史传工程”。
  在这里,胡适重点对自己的一生的学术作总结评价,而这评价反映出胡氏晚年的思想与他中少年期的思想简直没有什么出入。唐德刚将其英文口述译为中文后所作的注释评论,却是不可不读的好文章。这本书“传”与“注”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而言,注释部分的分量,恐怕还在传文之上。1970年代,海外史学界盛称《胡适口述自传》:“先看德刚,后看胡适。”
(上文转自豆瓣)


一般人对口述自传的了解,大抵是从唐德刚这部《胡适口述自传》[1]开始的。这是唐德刚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所公布的胡适口述回忆十六次正式录音的英文稿,和唐德刚所保存并经过胡氏手订的残稿,对照参考,综合译出的。这也是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学与胡适亲身交往,提着录音机完成的一项傲人的口述史传工程。


在这里,胡适重点是对自己一生的学术作总结评价,而这评价反映出胡适晚年的思想与他中少年期的思想简直没有什么出入。唐德刚将其英文口述译为中文后所作的注释评论,却是不可不读的好文章。本书传与注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而言,注释部分的分量,恐怕还在传文之上。1970年代,海外史学界盛称本书:先看德刚,后看胡适。


现在这个时间段来评价胡适,大约是不太好评价的。盖若是古人,则史料即便很多,也总有梳理完的一日。且评古之时,因为年代隔远,评者也甚少夹杂自己的个人观点。至于胡适,斯人虽已逝去,其余响犹在,从前与之交游或随之求学的人亦大有人在,而众人所得所见,皆非全壁,但又皆自以为已深知个中滋味,因此未免都有些主观。
对胡适的毁誉,似乎长期有着两极分化的趋势。毁者,大抵是从其政治倾向或者爱惜羽毛的性格等方面出发;誉者则盛赞他于五四启蒙运动、白话文运动、自由民主之倡议中的诸多事迹。然而不论是毁是誉,毕竟不能相干于九泉之下了。
胡适这部有着夫子自道意味的《口述自传》,由唐德刚整理注释。这本书算是胡适对自己家业、学业、事业的剖白。有些往事,胡适自己是津津乐道的,因此以前书中写过、演讲中讲过、同人聊天谈话时涉及过的某些情境,在《口述》中仍旧又重复了一次。譬如“对我国固有的文明作有系统的严肃批判和改造”的新文化运动,他服膺于杜威实验主义的前因后果,他对禅宗历史不遗余力的考证探索等。其实自传体,一定程度上与历史事实并不等同。在时间的流逝中,记忆力再好的人也会由着潜意识为记忆增删情节,用来满足自己情绪的需要。不过自传总归是比别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却强为之写生要来的真实。尤其基本事实方面,亲身经历过的人,所说的话最有信服力。但胡公在《口述》中的自我评价部分,却远不如唐德刚的注释来得精彩。
胡适名头甚响。受庚子赔款去留洋考试前,文科成绩考了一百;而后又成为捍卫和平大同盟的早期信徒与赞助者,国联于巴黎学会宣布成立为国联中国同志会的发起人之一,且又译了《国际联盟宪章》;再者又曾任北大校长、中华民国研究院院长等职;自身有着三十二个博士学位;他同时还是史学家,考证学家,文化领袖,外交官。诸等经历,让人面对他时,便觉斯为高山,实不可至。唐先生是受过洋教育的,自身与胡适交往频多,因而胡适这些名头,在唐先生看来倒也不是特别出奇。如此,唐先生才敢于将胡适的生平,如笛卡尔剥笋一般层层剥去空的、大的外层,只留下只有价值的内核。
唐先生注释中的评论有着许多特色。其一不为尊、亲、贤者讳,事实当是什么便是什么。其二由他亲自记录胡适之语,对胡适言语中不详之处可即时而问之,此等问题与答案,比别家来说要更显客观。其二唐先生与胡适多有论辩之时,论辩之过程,唐先生有的也如实写下,令读者即从中能见胡公之观点,也能见唐公之思想。其四是唐先生经历之多,致使眼界开阔,如此在评论胡公时,便能辩证的看待。
胡适的白话文运动,唐公未多评价,只是将客观事实一带而过。“国语”改革,在那个时代或许用处颇大,能使人彻底的削去自身传统士大夫文化的不足。但我总以为,这个改革若不发生,传统士大夫中消极的文化也会被人从神坛下拉下,转而成为一股全民求富求强的力量。这力量是由“之乎者也”,或者是由“着了过”而发散开来,意义终究不是很大。白话文运动同时也带来诸多弊端,它削去消极的同时,也削去了积极。又使国人在文化的传承上被裂了口、断了代。中华这许多优美的文字,《诗经》也好,《唐诗》也罢,都因为白话文的传播而被今人抛著脑后。那些温文儒雅的质气也随之消失了。
胡适说起旧文学,如诗词赋一类,说那是死的,而口语化的,“大众语言而非士大夫层中流行的书面语言”,譬如小说则是活。但死的文字,如诗经中的携子之手一类,如江淹《别赋》一类,缘何会传承许久,历史上又缘何会发生洛阳纸贵这类的事,不知胡公当年想过没有。一种文体之发源,必有与之发源相契合的背景。就似唐先生所说,古时龟甲刻字,甚为艰难,不得已而约略为之。胡适却是一句“死的”,便抹掉了那些汗水功绩。这也真令人唏嘘。
胡适为人冷静,冷静到几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由他来考据禅宗史,那真是禅宗一件大好的事。但胡适却对禅宗实在不抱好感,因此他之整理禅宗,也仅能在逻辑层面上做一整理,却对禅家的思想史起不了多大作用。胡适又觉得印度文化来我中土,系他不能受。然而西学东渐却能甘之如饴,此亦算趣事一件了。
关于胡适的爱惜羽毛,唐公下结论说:胡氏一生为言论自由而奋斗,可是晚年的胡适之在学术上实在没有享受到他应有的自由,这便是他在盛名之下,自我限制的结果。人一但成名,其言论便要受着多方钳制,为了盛名不坠不毁,便得笔下口中小心非常。这个是我读完此书后,觉得自为遗憾的事。唐公多次在书中言极,凭着胡适的聪明,若是“如何如何”,定会“如何如何”。但他就不如何,你当奈何。
胡适自生年而至现在,已一百二十年。自逝而至现在,亦近五十年。一个人生前名动国际,死后余温也未消褪——其实也并无消褪那一天,于他自身的历史上,发生的好的坏的,荣的耻的,现在已皆成为后人或研究或闲谈之资。不论如何,青史垂名也总是件能安慰死者之灵的事。然则从个体生命来看,却如同陶令笔下诗一般:亲戚或余悲,它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了。


本书所采取的“口述+注释”的写作方式,既可让历史当事人最大限度的展示事实与自身思想,不受传记作者个人的主观价值判断干扰,又让传记作者个人的主观价值判断得到独立的展示。口述者与写作者的观点都得到充分展示,二者互不干扰。在这二者之外,读者也得到最大程度的独立判断空间。口述者与写作者的观点展示之后,接受哪方的观点或者全部反对两方的观点,读者的判断也不受干扰。这种“口述+注释”的写作方式的优势不是夹叙夹议的传统传记写作方式所可比拟的。

唐德刚的注释可圈可点,他尽量站在自身独立的价值判断与学术观点上,而不是单纯的反对或赞成口述者的观点。例如胡适说“文言文是半死的文字”,唐德刚则客观地指出文言文的特点形成是受到具体时代特点和原始文具的影响,而且文言文有其简洁、达意甚至生动的优势。唐德刚指出文言与白话都各自有其生长及生存的土壤,文言的土壤是上层士大夫阶层,白话的土壤是普遍的市民社会。中国通俗文学在元明清的兴起正是由于市民社会的兴起。唐令人信服地指出胡适在中国社会经济史方面的缺漏。
但是唐德刚的有些观点我则不能认同,例如唐认为胡适之所以整理国故,是因为胡适“除了几箱教科书,他们也没有太多余粮可售”,所以搞不成“输入学理”,只有去翻故纸堆。我认为唐德刚这个观点未免过与刻薄,而且缺乏像胡适那样深远的目光。以当今中国大陆为例,学理已经输入过了,也疯狂而彻底地实践过了,但是当XX主义信仰破产之后,我们已经找不到可供我们膜拜的目标。因为中国特别是大陆,缺少适之先生这样有远见的学者,以“孔家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被打倒了,而代之以XX主义。现在XX主义已经破产了,但是中国传统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我们也丢失了,所以我们成了无所适从的一群,中国也成了被割裂、被扭曲的社会。现在我们只信仰赤裸裸的名利,只剩下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丛林法则。胡适认为整理国故是再造文明的重要一步,这实在是至理。

有趣的是,中国近年来正走在胡适毕生提倡的“实验主义”的路上,无论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还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或者“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的资社之争。。。。。。“实验主义”认为观念必须在实验中锻炼;只有经过实验证明,在实践上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观念,才是“有价值的观念”,也就是“知识必须自实验出发”。胡适先生一辈子反对被人牵着鼻子走,他认为“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原无骄傲可言;但是让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照样算不得好汉”。适之先生认为不管做学问还是研究问题,都应该从证据出发,做有证据的探讨。现在这些观点在大陆已经被事实上认同并采用,先生现在应该可以含笑九泉了。
诚如唐德刚所言,适之先生是一位“时之圣者”。他在《“问题”与“主义”之争:我和马克思主义者冲突的第一回合》里的一段话,仍应是醒世恒言:
所有的主义和学理应是都该研究的,但是我们应当把它们当成一种假设的观念来研究,而不应该把它们当成绝对的真理,或终极的教条。所有的主义和学理都应被当成参考或比较研究的数据,而不应该把它们当成宗教信仰一样来奉行来顶礼膜拜。我们应该利用它们来做帮助我们思想的工具,而绝对不能把它们当成绝对真理来终止我们的思考和僵化我们的智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植我们自己有创造性的智慧,和训练我们对解决当前团体和社会里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从含有迷信的抽象名词或学理中解放出来。


这是唐德刚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所公布的胡适口述回忆十六次正式录音的英文稿


唐德刚先生的《李宗仁口述回忆录》让我了解了那一段雨雾蒙蒙的历史,又吊起了我对上世纪初那段中国人的胃口,于是购买了《胡适口述自传》。没想到比起李氏回忆录来,此本更接近于学术著作,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把那个云里来雾里去的美国也翻了个底朝天。庚子款、实用主义、世界学生组织,乃至美国人为什么要培养留学生,培养了怎样的官僚,美国人当时的生活实况等等,简直就是二十世纪初美国生活素描;至于胡适先生的人生倒篇幅不大,即使不大的篇幅也多数交代当时的思想学术状况。胡适、唐德刚两位先生不约而同地介绍当时的情况,也算是对那段历史的反思吧,留给后人的反思;好书!好书!我与《与鲁迅相遇》(钱理群)交互阅读,可以看到,作为一名学者,胡氏书卷气多一点;但作为民族的精英与救赎,与鲁迅相距亦远矣!2010.1.8


唐德刚的《胡适口述自传》,非常朴实和不错的一本小书。
既然是大家,胡适口述的是自己的学术和思想,没有涉及自己的私生活。从这一方面讲,蒋介石的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代表”是正确的。
虽然是北大校长,民国驻美大使,自由主义先驱,他其实还是很传统,坚持和有点自恋的。唐德刚的注释很有意思。
看着这本小书,觉得非常亲切,没有历史隔阂感。近五十年来,我们在学术和思想方面真得没有什么进步,如果不谈退步的话。

如果真如土摩托说柴静说遇罗克说过“所谓的不朽,就是在后代的心中引起共鸣”,胡适先生在我这里是不朽了。

http://shijiwei.spaces.live.com/blog/cns!150B8BED154599C9!1335.trak


稍稍有些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胡适在中国是享有盛誉的,他的一生,是备受关注的,当然,也引发了相当多的批评和讨论!胡适的这一本口述自传,是史学家唐德刚一个全新的尝试,恐怕也是后来口述历史的一面旗帜,比如去年获新浪网十大好书的江平的口述历史就是参照了唐德刚的这些口述历史作品!我对胡适的了解,恐怕不会比任何一个有一些文化尝试的人多,所以,对于胡适自传里的文字,有一些不是很理解,有一些也不是十分感兴趣!但是,唐德刚的译注,洋洋洒洒,文如行云流水,文气非常酣畅淋漓,倒比原作更吸引我这个外行!而且,对于文化界的这一位泰斗级的文化权威,唐德刚从后辈后学角度的调侃与反思都很有趣!后来,索性也买了唐德刚关于胡适的另一本回忆录《胡适杂忆》,也比胡适本人的口述更加吸引我!
所以 ,作为外行,我要说:自传精彩,译注更精彩!


因为政治缘由,80,90一代对于胡适的印象最多在一些历史科目中,老师偶尔会提笔带过。也不知道具体是做什么,文学家?小说家?思想家?此书对于一些喜欢一边了解下蛋的老母鸡,一边再吃鸡蛋的朋友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一方面,本书是口述历史,更具真实性,也能更真切的更显作者的性情和态度,还原历史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作为此书的译注,有中国口述历史第一人之称的唐德刚。在此书的更方面资料的补全和验证以及评价上,可以说足以与胡适口述的价值相当。给读者一个更具全面,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历史,看待胡适的生平,不管是其学术思想上的贡献,以及其人之性格。所以,对于开始阅读,或者已经有过阅读胡适作品的人来说,此书带个我们的,是一种更深刻,更全面的角度和视线。


口述历史的经典之作,名家唐德刚根据录音整理老师自述,市面上很难找到比这还要权威的胡适自传.......
通过此书可以为胡适研究作一抛砖引玉!


胡适与鲁迅,是两位绕不开的巨人,无论学文学还是史学,都要认识这二位。然而,我们对鲁迅知道的多,对胡适知道的少。唐德刚先生笔下(口述整理加翻译)的胡适,或者说胡适自己口中的胡适是什么样子呢?闪读本书,对封面那句名言“容忍比自由还要重要”印象深刻。这本书的装帧也颇好,翻阅起来非常合手,舒服。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电子书永远都不可能彻底打败纸质书,因为,在真正读书人那里,只有纸质书才能带来阅读的快感,包括掂在手里的感觉。不好意思,说跑题了。好不好,还要各人说了算。一家之言,供参考。喜欢文学或史学的朋友,可以选购一本阅读,至少是收藏的。价钱也不贵。24元(全价),折后一包烟钱不到的。


唐德刚的《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是读胡适必选的。其中的资料丰富,十分难得。


这是胡适先生的学生唐德刚根据胡适先生口述而纪录撰写的胡适自传.大都是生活琐事,读来非常亲切.


唐德刚先生对于口述历史有巨大贡献,胡适先生的理论研究对于近现代中国有着重大影响。唐又是胡的入门弟子,这两人的结合那还用说?


书中胡适口述的文字其实不多,但是,通过唐德刚的解说,使本书成为一本反映各方面事务的有用参考书


书的印刷不错,但是胡适口述的内容很枯燥,还不如唐德刚的注释真实、有趣。真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看胡适的口述很有意思,看唐德刚的注释更有意思,哈哈!


先看德刚后看胡适,觉得唐德刚的注释、品评比胡的自传好看多了。不隐恶不谀美,能见出真才学、真性情。好书。


胡适口述,是轻松易近的。唐德刚先生的编写,又是严谨的


胡适之口述,与唐德刚先生之记录,相得益彰,堪称经典!


胡适大师的口述亲切自然,读了之后但是我仍然不知道他主要的成就是什么。也许主要是提倡了白话文字,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 但是国内很少这样评价他。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我有力不从心。但是,从口述中我们了解了真正的学者大师是如何做学问写文章的。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不是雕像。


喜欢唐德刚整理的自传,胡适是个神秘的人。


唐德刚先生乃真正之史学之大家,这本书的注释相当精彩。他对老师的评价非常客观,有些也很有趣。喜欢胡适的人,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


胡适口述自传很好不错


胡适先生的论著出了不少,口述自传值得期待。


这是一本了解胡适的生平的书,虽然内容不多,但是加上唐德刚的注,对于一般想知道胡适的人已经足够了,遗憾的是胡适杂忆缺货,没能买来拜读一番。


研究五四,胡适是必选之人。此书可信程度高。更令我感兴趣的是唐德刚小字注释,这里金石可得。


唐德刚先生经典之作,研究胡适必备,书中还有许多唐氏的注,内容丰富


胡适是我的榜样,我一直喜欢读他的书,这本书出自胡适的学生唐德刚,依然异常经典。


胡适、唐德刚,给你这本书不得不读的理由。


唐德刚眼光独到,他对胡适有批评,更多的是赞赏,在他眼里,胡适先生是个"圣之使者“的人物。


唐德刚以前还真不知道他,看完这本书,胡适怎么样倒没觉得,唐德刚我倒是印象深刻,准备再买几本他的书,这本书可以一看,不错。


看了胡适,但也懂了唐德刚,有血有肉的胡适,有血有肉的唐德刚


这本书的大名是老早就听到过的,去年又读了一点介绍传记的文字,说这两本是口述自传里面的精品,也就吊足了胃口,好在今年年初就淘到了。两本自传,一个大在陆,一个在海外(在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录音),各有各的风情,就像是室内情景剧和一部文艺片。 读自传除了想了解一点关于人物的八卦新闻以外,很重要的是还想通过某个人的一生,来了解一点那个时代的情况,读这两本书,感觉目的是达到了。


如实了解胡适,如是理解胡适,前者从口述知,后者由注释知。


感觉耳目一新,我是从东方早报对唐德刚的去世的评论中得知这本书的,口述部分精彩,而唐德刚的注释更为精彩,对于我们还原历史的真面目有非常大的帮助。


书包括胡适的口述和作者的解析,都很精彩


这本书可真是让人喜欢,让人唏嘘,让人沉思。
还有啊,第一次读这种形式的自传,有点瞠目结舌----唐君的注,简直是抬杠啊,哈哈哈哈!
这本读完后还没过瘾,又定了唐的《胡适杂忆》,正在读,津津有味。


早就听的唐德刚做口述史好,不知道怎么个好法,现在有时间,正好买来看看


还没看,以前看过本胡适自传,但是很薄,这本应该更详实些。


这应该是一部非常好关于胡适自传的书


胡适先生作为一个大家,已是周知,自传,再次让我们重温了先生


书还不错,对胡适的学术一生有个大概了解。其中作者的评论倒是很犀利,值得一读。关于哲学的思想尤为启发人。


突然对胡适很感兴趣,这个自传的述说方式,我很喜欢


有一段时间看鲁迅,虽然中学时代痛恨着鲁迅的文章。然后,又看到了胡适,看到一个37个博士学位的奇迹。一个在大陆,一个在台湾,被割裂的历史,被割裂的人。作者在序言中说,一日去某餐厅赴宴,问,。。。先生,服务员茫然地问道:请问那个公司的?
这个时代里被崇拜的不再是学识,思想,而是某些纸质的物品。这该是进步还是悲哀呢?


对大师多些了解,对宣传少些依赖,人自然就明辨是非了。胡适之自述虽有故事,但作者的注解更加精彩,可以说是买一本书,读两个史。


二十世纪是流血时代,主要以鲁迅为指导。
二十一世纪则是需要我们不断流汗的时代,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而这流汗主要是改革,而不是革命,而改革则需要胡适。二十一世纪,我们需要重新发现胡适。已经错过胡适一百年了,当今时代,不可再错过!


胡适是五四时期的大家,当然那时的一些文字现在看来有些可笑,但我们所有人都是从那时一步一步起来的,他们是启蒙的一代,胡适先生的思想独立是目前所缺乏的,这本书确为自述,通篇如与大师面晤,大师娓娓而谈,平易平淡,性情流露,胡适可算古人所定义的君子,这种人现在真的不多了。


书本身不错,质量很好
书的注释是体现唐的思想所在,亦有可读性。
胡适先生的思想精神很让人佩服。


想余少时关于中国文学界知识界思想界的认识可谓是被愚弄的历程。当时根本无书可读,教科书上写什么就信什么,盲从且死心塌地,没有读过任何胡适先生的文章,就公然将之排在鲁迅先生的对立面,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的选择性及别有用心误人子弟矣,尤其是广为垢病的问题主义之说。然三十大几后方知胡适之是何等的人物,那应该是同鲁迅翁并辉的双子星,一个是疾恶如仇谁也不宽恕;一个温润如春雨博大泛爱。今我到了这等年纪,始知胡适之先生更合已心境心性矣。


结合唐先生的《胡适杂忆》看本书,更能认识胡先生,不自夸,不自美,娓娓道来,又如同长者对话,受益匪浅,可惜建国以后,对他的宣传都是负面的,给很多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与它的历史地位不符合,应该多读一些相关的书籍,认识胡适先生。


他为中国的文学发展做出了无法代替的作用,在思想上也是很前沿的,应该要了解一个真实的胡适


看了之后才发现历史有时候需要多方了解才可能了解当时的真相,这本书可以告诉一些当时有关胡适的事情,还是值得一读的,呵呵


“先看德刚,后看胡适”,几成定评。


胡适先生的书很喜欢,读过一些以及相关的文章,为了了解更详细的知识,就买了这部书,很好。


胡适毕竟是哪个年代的开山之人,不要太苛求,同时,就个人而言,胡适的个性温润如玉,真是个好男人,老蒋的那副对联写得到位。


这书年轻时真看不进去,有了阅历,对环境有了感应,再来看胡适和胡适的思想,才发现以前的我是那么浅薄。称他大师不是因为他学富五车,而是他胸怀天下,放下个人荣辱,且生活中能保持理性,知行合一。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这是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一句话。


胡适的书只恨读得太晚太少,那本“容忍与自由”更是不可不读。


胡适的学术思想再今天仍然有很重要的意义。


老师特意推荐的带注释的,对读懂胡适,了解那个时代很有帮助。


比较薄的一本,14.2有点贵。
德刚先生大段大段有见解的注释啊。
胡适入门扫盲必备。


胡适是知识分子的典范,而知识分子不等于学者。很多人把胡适视为学者,其实是一种有偏差的看法。知识分子的特色是要对公共事务发言,而且要对权势说不。这里的“权势”,不仅包括手握强制工具的人,也包括激昂起来的民粹


南方周末前段时间有个胡适的专题 想买书来细细看他对自己的评价


很喜欢胡适,被那个年代的文人节操所感染


胡适是伟大的,只不过很多人不了解而已,


有助于了解胡适本人


这本书不仅说了胡适的一些传记故事,还有作者写的一些注释,给我们年轻人很多启发,可以看出作者治学的严谨性。


阅读后感受到胡适先生的精神


文读胡适


买了一段时间了,但还没看完,胡适的东西,总是有思想的,期待着有好的收获。


读完之后,对胡适的观点有了一定了解,胡适的思维局限性很大。


了解胡适的好书,尤其喜欢作者的注解部分。精彩。


喜欢胡适,胡适是近代中国最有思想性的人物之一


唐正刚的注释有时比胡适的自述还要好看


很喜欢胡适的文,这本不错


好书,胡适的书也读了好多,这本会不会有另外的惊喜,期待中


二十世纪与鲁迅能够并列唯有胡适,尤其能够真实反映胡适的版本。


以前没看过将胡适的书,还是受以前课本的影响,是到对大脑里的东西来次反清洗的时候了


一直觉得胡适特别的有才华,现在正好可以领略一番了!


作者为我们介绍了胡适先生,但是却并不盲目,尊敬,但是仍有很多角度的认识。很好的书


关于胡适,确实需要多读多看!


了解胡适,更加了解五四!民国的范


放在床头慢慢细读 了解和教科书上不一样的胡适排版挺不错 不像有些书 总是大面积的空白


全面的了解胡适!


熊培云的推荐,了解胡适的窗口。


了解胡适之先生的一本好书


书不错,了解胡适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可以了解真正的胡适


胡适,作为中国人必须了解 好书。


一直都想看看胡适先生的生平,很好!


胡适的 得意门生的书 很符合历史


口述自传中的佳作。非常好的书,仔细阅读过后,别有心得!


话说,枭雄当如袁世凯,著史当如唐德刚。注释部分果然比正文还精彩,哈哈,爽啊,一口气读完,很想收藏一套,唐德刚的未阉割版的《晚清七十年》,远流版的,哪有卖啊?那些审查的粪草,凭什么咱们十三亿中国人,读什么书,能看哪个部分,眼有你们来决定???赤裸裸的侵犯公民的宪法权利,悲愤


胡适在大陆一直不受重视,但大师的光芒不是一两个小丑能掩盖的。


胡适的简介!真的不错!


介绍了胡适的生平,尤其作者是最好的胡适传记作者值得收藏。


胡适是个了不起的文人。为喜欢胡适的朋友再推荐一本《胡适秘藏书信》。


自由精神之胡适之


陪胡适先生走了一趟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