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学说史
2008-1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岂之
651
600000
无
《中国思想学说史》的撰述从1999年开始,至今已整整六年。在我写序的时候,全部稿件已整理、修改完毕。朋友们曾建议我写一篇长序,叙述《中国思想学说史:隋唐卷》对思想史这门学科的理解以及研究方法。也有朋友不赞成这样做,因为一部书的思路、方法是不能脱离具体内容的,没有必要单独提出并加以论述。以我个人读书的习惯来说,特别是读学术著作时,首先要看序,希望序扼要地叙述书是怎样写成的,以及阅读时应注意哪几点。如果是长序,与书的内容没有多大关系,我往往略过,或者待读过全书以后再来补读。同时我相信,读者对于书的评价,并不以序为准,序里说得再好,读者未必相信,主要还是取决于书的内容。基于此,我决定为《中国思想学说史》写一短序,而且在序里只表述我个人的想法,不代表此书其他作者。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我学习和研究中国思想史,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侯外庐先生。1948年,外庐先生到北京大学文学院开“中国思想史”课,我选读并且坚持听到底,受益不少。他将思想家和思想学派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不是从概念到概念。我当时的感觉是:这样去说明思想的来源及其影响,力求找到根底,是很有意义的科研工作。外庐先生在讲课中不仅给我关于思想史的具体知识,而且给我一种研究学问的方法。离开学校,进入工作岗位,我又有机会参加外庐先生主持的一些编著中国思想史的科研项目,在他的具体指导下,我对他的学术研究有了比较深切的认识。他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有自己的理解,他探索中国古代历史和思想史,并不以当时苏联官方和某些学者的意见为准,敢于和他们“商兑”。
《中国思想学说史》是由著名的中国思想史学家张岂之先生主持编写的大型思想史丛书。它涵盖了对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各个重要时期的重大思想及各家学说的阐述和研究。本书为《隋唐卷》。全书分为民族社会篇、儒学篇、佛教篇、道教篇和科技篇等五个部分。本书史料丰富翔实,语言质朴通俗,学术视野开阔,是对隋唐时期思想学说史做出的积极有益的新探索。
张岂之,著名思想文化史专家。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攻读研究生。现为西北大学名誉校长,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编和独立撰写的学术著作有:《宋明理学史》(与侯外庐、邱汉生合作主编)、《中国思想史》、《中
绪论第一篇 民族社会篇 第一章 隋唐社会与思想文化 第一节 经济繁荣对社会思想文化的推动 第二节 政治稳定与文化心态 第三节 科技文化灿烂与盛唐学术气象 第四节 科举的实行对学术思想的影响 第五节 帝王的宗教文化政策与儒佛道文化的鼎足 第二章 民族的融合与文化的多元 第一节 大一统下的民族融合 第二节 民族融合中的胡汉文化交融 第三节 文化的多元与多元的文化 第四节 民间文化的繁荣与隋唐思想学说 第三章 军事的强大与对外文化交流 第一节 疆域的辽阔与国防牢固 第二节 中外的交通与文化交流 第三节 “万国衣冠拜冕旒” 第四节 泽被东西的文化辐射第二篇 儒学篇 第一章 隋唐儒学的经学背景 第一节 南北经学的统一 第二节 刘焯、刘炫的经学思想 第三节 隋代其他经学家的著作及思想倾 第四节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第五节 从《五经正义》到《九经义疏》 第二章 隋唐儒学概论 第一节 儒学与隋唐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新动 第二节 隋唐儒学的流变与发展 第三章 王通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 王通的生平著作及其新的解经学 第二节 王通对儒学的再认同与“三教可一”论 第四章 刘知几的史论与儒学思想 第一节 《史通》及其进步的历史观 第二节 刘知几的学术研究特色 第五章 韩愈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 天道观与性情论的新探索 第二节 韩愈的道统论与反佛论 第三节 韩愈与中唐儒学研究 第六章 李翱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 李翱的性情论 第二节 《复性书》的复性论 第七章 柳宗元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 “天人不相预”的自然观 第二节 “圣人之道”与“统合儒释” 第八章 刘禹锡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 “天人交相胜”的天人关系新说 第二节 柳宗元、刘禹锡历史政治观比较 第九章 复兴与徘徊:隋唐儒学的历史影响 第一节 儒佛道三教纷争中的隋唐儒学 第二节 隋唐儒学对宋明理学的开启 第三篇 佛教篇 第一章 隋唐佛教概况 第一节 佛教的中国化与隋唐佛教的发展 第二节 帝王的三教政策与佛教的鼎盛 第三节 佛教文化的空前繁荣与宗派的创立 第二章 天台宗思想 第一节 调和与圆融的特色 第二节 性具实相与无情有性 第三章 三论宗思想 第一节 三论学与三论宗 第二节 诸法性空与中道实相 第四章 法相唯识宗思想 第一节 印度渊源与学术传承 第二节 唯识学与因明学 第五章 华严宗思想 第一节 一真法界与无尽缘起 第二节 会通本末的判教论 第六章 禅宗思想 第一节 东土五祖禅学思想之沿革 第二节 神秀北宗与息妄修心 第三节 惠能南宗与顿悟心性 第七章 其他佛教宗派的思想 第一节 三阶教的普法思想 第二节 西方净土思想 第三节 律宗的心法戒体论 第四节 密教与密宗 第八章 佛教思想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佛教的社会性活动及对学术和文学艺术的影响 第二节 佛教思想与儒、道的融合 第三节 佛教与儒道之争及唐五代时的两次灭佛第四篇 道教篇 第一章 隋唐道教概况 第一节 帝王的扶持与道教的皇室宗教地位 第二节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道教发展 第三节 隋唐道教主要道派与理论建设 第二章 隋唐道教重玄学 第一节 关于重玄学的界定及理论渊源 第二节 成玄英、李荣的重玄学 第三节 唐玄宗的重玄思想 第四节 杜光庭的重玄学 第三章 隋唐道教心性学 第一节 司马承祯的主静坐忘论 第二节 王玄览的道体论 第三节 吴筠的道(心)性论 第四节 新道经的心性思想 第四章 唐五代钟吕金丹道的崛起 第一节 从外丹术到内丹学 第二节 钟吕金丹道的基本特点 第五章 道教与隋唐社会文化 第一节 佛道之争与佛道融合 第二节 道教的伦理化发展 第三节 道教与隋唐社会文化和信仰第五篇 科技篇 第一章 隋唐时期的数学与历法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数学教育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历法 第二章 隋唐时期的农医与技术 第一节 农学 第二节 医学 第三节 社会工业技术 第四节 建筑工程技术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篇 民族社会篇 在中国思想学说史上,隋唐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儒学、经学、佛学、史学等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中国思想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进步与成就和当时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边疆开拓、民族交往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隋唐两代依靠武力的征服,结束了中国数百年分裂动荡的局面,实现了天下的统一。这不仅顺应了民意,也使王朝的建立有了合法性基础,从而赢得了广大士民的支持。经过约一百年的调整、发展,唐帝国发展到鼎盛阶段,国力强盛,社会安定,国民富庶。隋唐时期所拥有的长期稳定与繁荣,营造出民族雄伟、阔大、强健的精神世界,广大民众对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盛、社会的发展充满着信心和乐观向上的情绪。雄厚的社会物质生活基础,以及相应的精神世界为当时思想学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核心在政治。隋唐时期从整体上讲。政治较为稳定,特别是唐朝前期。政治清明,君主明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大臣的意见和监督,在众臣的讨论权衡下作出最后的决策。这一局面促进了唐代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政治不仅作为学术可以讨论研究,而且能够通过相应的渠道影响现实的政治。政治的清明、文化政策的宽松为思想学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水平。隋唐时代的人们在城市规划、水利建设、水稻种植、建筑、丝织、制茶、陶瓷、冶金、造船等各个领域中,总结前人的经验,不断开拓积累,发明创新,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科技成就。科学技术本身就是文化,是民族智慧与学术文化高度发达的结晶;同时它又对当时的学术思想与社会经济形成巨大的积极的影响。科学技术与整个文明发展存在着互动的关系。很显然。当时的技术进步与思想文化的发展处于同一种精神氛围之中。隋唐卓越的技术成就充分体现出当时人们开放的视野与胸怀,以及富有想象的精神品质。这与隋唐思想学说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特征完全吻合。
无
著名学者张岂之主编的丛书之一,介绍隋唐时期文化多元下以儒佛道融合为主线,各派学说思想的大发展,写的很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