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  

页数:

17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记录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因甲午战败,清政府派遣大臣李鸿章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在马关议和时的五次往复辩难。

书籍目录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第一次问答节略 第二次问篵节略 第三次问篵节略 第四次问篵节略 第五次问篵节略附录 遣使议和 傅相议和 台民抗约 列国舆论

章节摘录

第一次问答节略光绪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午后二点半钟,带同参议李经方及参赞官三人乘轮登岸赴会议公所,与伊藤、陆奥及书记官六人坐定寒暄毕。 伊云:中堂此来一路顺风否?李云:一路风顺,惟在成山停泊一日。承两位在岸上预备公馆,谢谢。伊云:此间地僻,并无与头等钦差相宜之馆舍,甚为抱歉!李云:岂敢!伊云:本日应办第一要事,系互换全权文凭。当由参议恭奉敕书呈中堂面递伊藤,伊藤亦以日皇敕书本交中堂。伊令书记官阅诵英文与前电之底稿相较,陆奥令书记官将敕书与前电华文之底稿相较,中堂令东文翻译与罗道比较日皇敕书并所附翻译英文底稿毕。陆云:日皇敕书是否妥协?李云:甚妥。我国敕书是否妥协?伊云:此次敕书甚妥。中堂复令罗道宣诵拟请停战英文“节略”;诵毕,将“节略”面交伊藤。伊略思片刻,答以此事明日作复。旋问:两国敕书应否彼此存留?李云:可以照办。伊云:顷阅敕书甚属妥善,惜无御笔签名耳!李云:此系各国俗尚不同;盖用御宝,即与御笔签名无异。伊云:此次姑不深求;惟贵国大皇帝既与外国国主通好,何不悉照各国通例办理?李云:我国向来无此办法;且臣下未便相强。伊云:贵国未派中堂之先,固愿修好;然前派张、邵大人来此,似未诚心修好。中堂位尊责重,此次奉派为头等全权大臣,实出至诚;但望贵国既和之后,所有此事前后实在情节必须明白。李云:我国若非诚心修好,必不派我;我无诚心讲和,亦不来此。伊云:中堂奉派之事;责成甚大;两国停争,重修睦谊,所系匪轻。中堂阅历已久、更事甚多,所议之事甚望有成。将来彼此订立永好和约,必能有裨两国。


编辑推荐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PDF格式下载



属于史料性质 详细的记述了马关议和的历史过程


对那段戊戌前后的历史有一个更为详实的了解。


回想起一百多年前,年迈的李鸿章忍辱负重,签下马关合约的时候,怎不令人感慨唏嘘。


锥心泣血。李鸿章卖国论可以休矣。


读史书是间接地去了解历史,只有真正品读此类史料才能直接感受的那段历史的沧桑和少荃公的无力回天。当下正是中日之争再起之时,倘若决策者读过本书这段史料,恐怕也不会好意思再提跟日本谈判解决的问题了。


自己还是很喜欢李的,不管怎样,还是看书寻找快乐。


政治体制不行,花多少钱也建不成强大的海军,弱国无外交,全靠李二爷流血支撑。这是李二爷的悲剧,更是国人的悲剧。


居安思危,这是历史现场的真实记录,需要每一个人细细品味。


战争决定了谈判的结果,谈判中也可以看出战争的结果,相差的岂是海军?


不错,但是书中没有交代文本的真实性,给人以很大疑问。


书的质量很好。定价有点贵。


伤心之地,弱国被欺!国尤如此,人何以堪!


研究近代中国的一手资料


当事者言,弥足珍贵。


毋忘历史,这句话对中国尤其有价值。捏造,伪造,篡改历史,竟成了文化的一部分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那段屈辱的历史


对话精彩,悲愤之情油然而生。实力决定一切。


VeryGood!!........................................................


最近一直在看关于近代史的书,所以就买了这本书,书还没有看,不过书中内容大概清楚,书的质量也不错,就是书有点脏了,望加强库房管理


还没读 不过是本好书 有时间慢慢看


近世言李鸿章,比较中肯的是说他是“晚清失败外交的代表”,而不是象前那样只讲他卖国误国,“李二先生是汉奸”。据说有去过春帆楼的,看到李的座位,都要比伊藤的矮一截,真希望这样的耻辱,再也不要在这世界上发生了!


这世上,写败局的书太少,失败者的自述则更少。所以写失败的书是真金子。年轻大了,经历多了,才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所以,写失败的书比写成功更难!看张正隆写四野横扫千军席卷中国,可以唱着雄壮的进行曲写。失败则完全不同,收拾残局是如何屈尊承辱,细心奉献,以期化惨败为大败,大败为中败,丧钱不丧权,辱身不辱国。李合肥是何等人?也要一点一滴一字一句一分一秒地力争国家利益。一本薄薄的伊李问答小册子,耐人细品。纯是心灵挤压出来缕缕鲜血。


1895年初,朝廷调集湘军,和淮军一起,6万多人攻打营口附近的田庄台,希望藉此一胜,以利谈判。10:1的兵力,洋枪洋炮,比日军的装备好,打了6次,就是打不下来。这样的背景(海战就不说了),李鸿章就是一个赤身裸体的赌徒,哪里有谈判的筹码?那一枪打得及时,增添了一点谈判的本钱。一战和二战,中国的最高当局头脑清醒,站队正确,才有了中国今天的国际地位。错一步,结果都不堪设想。自己不要强,谁去谈也不会有好结果。据记载,当时朝廷想过拒和、迁都、抗战。为此事咨询过赫德。赫德说:“如此一来,有可能中原易主”。于是清廷作罢。异族统治,想抗战都不能。没有辛亥,哪里会有抗战?就这一点来看,辛亥革命就了不起。研究近现代史的人太多了,大多拿近现代史当饭碗。可叹。如果能有更多的中国人自爱、自强,中国会有光明的前途。当然,不会一个夜晚就实现。


从外交的角度讲,李鸿章的表现应该说中规中矩,既不像历史课本里那样不堪,也不能说表现如何出色。现实主义是观察这段历史最直接的视角,实力从一开始就是此次谈判的决定因素。


中国耻辱的高峰,好好看看


挺详实的记录,可是给我的书皮都折了


以前只是看到学者引用马关议和中伊里问答的一两句经典对话,这本书可以看到完整的谈判记录,让人置身其中,体验到日本人的蛮横可恶和李鸿章的高超谈判技巧和尽量减轻国家损失的苦心!!如果编者再提供一点当时朝廷、李鸿章和其他大臣为派谁去谈判而争辩的背景材料对有些读者就更有用了,特别是告诉读者谈判期间日本人已经破译了李鸿章与总理衙门电报、知道了清朝的谈判底线,那就更好了。问... 阅读更多


  这是国与国之间的谈判么?
  
  这是大臣与大臣之间的谈判么?
  
  --------------------------------
  
  小伊:几日不见,来聊聊嘛。
  
  小李:好好好……
  
  (老母安好?现住哪儿?云云……)
  
  小伊(掏刀子):小弟最近血拼了一阵(真的是血拼,别问跟谁),手头紧,兄弟支援点吧,一万?(二万万两)
  
  小李:抢劫啊?!
  
  小伊:对头。钱,给不给?
  
  小李:钱真木有,上个月刚被小英小法劫过……
  
  小伊:哥知道你家大业大,这点小意思伤不了血。(中国财源广大,未必如此减色)
  
  小李:钱真木有,引小弟最近“被”血拼一把……
  
  小伊:木有?那再血拼一把可就不止花你一百万咯。
  
  小李:那……先欠着?立下欠条,二十天(二十年)后再筹好款孝敬?加利息也行啊。(如出息五厘,可允不还本否?)
  
  小伊:CAO,这不成了我借你钱吗?哥木有那个钱。(是犹向日本借款;日本无此巨款)
  
  小李:那……再少点吧?(总请再减!)
  
  小伊:没得少。(无可再减。)
  
  小李:那真木有……还是欠条+利息吧。
  
  小伊(搜小李身):哼,这银行卡里总有钱吧,有多少?报密码来。
  
  小李:这个……真不记得,密码都是打小抄,让老婆管的,每次得老婆陪着才能取到钱。(此事重大,必须妥酌;今日所言各节,皆 有训条,我不能专主。)
  
  小伊:电话让你老婆报密码来。(接到回旨,即可决断。)
  
  小李:老婆这时肯定不在家,小弟回去等老婆回来后再报密码给大哥?
  
  小伊:费时,不干。(过久,急不能待)
  
  小李:急啥呢,小弟敢忽悠您么?(贵国何必急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
  
  小伊:现金没揣兜里心理不踏实。(尚未下咽,饥甚。)
  
  (无奈,电话找邻居叫老婆)
  
  小李:老婆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留点钱给小弟吧,否则不敢回家。卡里的也真不能给啊。(赔款还须请再减五千万,台湾不能相让 !)
  
  小伊:不能少就是不能少。(如能少让,不必再提,业已让矣!)
  
  (少五千?不行?那两千?再不行?一千?)
  
  小伊:那老子直接提刀到你老婆面前要钱要密码。(如此,当即遣兵至台湾!)
  
  小李:都是哥们,何苦呢?(我两国比邻,不必如此决裂!总须和好!)
  
  小伊:给了钱才是哥们。(赔款、让地,犹债也;债还清,两国自然和好。)
  
  小李:那我再跟老婆商量商量……
  
  小伊:顺便叫你老婆把她首饰都送来。
  
  小李:擦,我自己被劫就认了,我老婆还没被你劫呢(现在日军并未至大沽、天津、山海关等处,何以所拟停战条款内竟欲占据?)
  
  小伊:咋样,要不哥拖着你去见你老婆?
  
  小李:大哥留点情面啊,这样小弟回去会被老婆骂死的。(如此凶狠条款,签押又必受骂;奈何?)
  
  小伊:你老婆站着说话不腰疼,叫她自己来被抢劫看看。
  
  小李:……………………………………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不著撰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派全权大臣李鸿章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在马关议和,本书即是当年议和时双方问答之节略。从行文上看,著述者似为当时中方随行人员。今版编者又在书页边款中附以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之《议款篇》,俾资参证。
  
   本书所录伊李问答前后凡五次。第一次时间为光绪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1895年3月20日)下午14::30,主要事项是双方互换全权文凭,李鸿章书面提出停战要求。其余内容则多与战事无关,如双方各叙年齿以及国内为政不易之状况等。伊藤指出中国改革无成,宜用新人勇担重任,李鸿章则无奈表示处处掣肘。又提到双方内部官员任职调动情况,伊藤特别问到袁世凯。次日下午再行会谈,日方提出中国军队须让出大沽、天津、山海关各处险要并由日本军队进驻方可停战,李鸿章表示断然不能应允,于是停战问题暂且搁置,转而先议和款。三日后又行会谈,开始转议和约。是日散后,李鸿章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不得不稍作让步,同意除台湾、澎湖等地外,其余各处当即停战。然和约中有关割地、赔款之条件仍极为苛刻。
  
   三月十六日(4月10日)下午四点,李鸿章创复再议,伊藤以和约文本谓“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李鸿章力争赔款、割地稍减,卒不得成。五日后第五次会谈,对条约细则表述以及换约日期作了争辩,而日方对割让辽东、台湾,赔款两亿两白银仍旧分毫不让。三月二十三日(4月17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春帆楼签订。后有三国干涉还辽事,又去赎辽费白银三千万两。
  
   纵观伊李问答之全程,于紧害处日方始终咄咄逼人、毫不相让,李鸿章虽深明时局、努力周旋,最终也未能挽回颓局之分毫,其一事无成、丧权辱国的结果实早已注定于战场。甲午之败、马关之耻愈加促进了中国国内士大夫阶层的醒悟和革命势力的兴起,更深层次的社会变革终将到来。而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自此之后更为猖獗,最终丧心病狂地走上了妄图征服东亚乃至全世界的不归路。《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五十年,抗日战争终获胜利,台湾光复,一雪前耻。不过近年有关台湾附属岛屿钓鱼岛的归属却争议不断,成为现代中日关系中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
  
   (蔡舰 2011年3月31日)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