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发生学研究
2008-8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苇风
334
2000年秋,我和内子离开了工作三年的桂林,再次踏上了求学之路,她去了武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我则到了浙江大学。别人都说杭州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但我在那里的三年过得并不愉快。两地相思自不必说,学业的压力更让人苦不堪言。学校四周的街道很整洁,走很远的路连一个小餐馆都没有。偶尔找到一家,小小的碟子,且价格不菲。学校的伙食也很贵,糖醋排骨像石头上裹了层面浆,一点肉都没有。在学位课程上完后,我就自己做饭了。每天下午四点半,破帽遮颜,穿过几个街道,到一个农贸市场买菜。其他的时间就待在宿舍里,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学校有规定,研究生毕业要在划定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刚开始时,谁也没将此事放在心上,甚至导师也告诉学生好好读书,不要急着发文章。但后来风声越来越紧,走廊里的气氛变得凝重而压抑。看书累了,到走廊上转转,一个人也没有,只好又折回“囚室”,面对着电脑发呆。当时大家整天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焦急等待稿件的回音。记得室友张君,接到某刊物退稿电话时几至跌到,至今仍刻骨铭心,心有余悸。在杭州的三年时间,我只去过几次西湖,看过一次钱塘潮,去过一次灵隐寺。怀着这样恶劣的心情,耳熟能详的名胜在我看来也不过尔尔。还好,终于达到了学校的要求。
在楚人的历史流变、楚地的地理环境、时代文化思潮和汉初独特的文化背景下,探讨了如下几个问题:一、汉人的辞赋观念。在汉人的观念中,辞以韵文为限,包括歌诗和读式诗,赋则是不歌而诵的一种文体。由于春秋赋诗无出韵文之外者,汉人认为韵文在赋中是不可或缺的。
绪论第一章 楚辞概念述评第一节 楚辞概念的不确定性第二节 文体意义上的楚辞第三节 关于“楚辞”之辞第二章 辞赋关系探源第一节 辞赋辨体的复杂性第二节 辞以韵文为限第三节 辞与韵文在历史文化上的渊源关系第四节 语义学范畴内的赋第五节 文体意义上的赋第六节 汉人观念中的辞与赋第三章 楚辞产生的音乐文化背景第一节 应该重视音乐与文学的关系第二节 早期乐器以打击乐器为主第三节 礼乐制度下的音乐特点第四节 雅乐对诗歌形式的影响第五节 郑卫之风与《诗经》以后的杂言歌诗第六节 楚辞与新声第四章 屈原作品的流传和结集第一节 楚辞释文》与《楚辞》的古本问题第二节 《楚辞》传本非第三节 《楚辞》版本上的经与传第四节 屈原作品称经的文化背景第五节 今本《楚辞章句》成书过程第六节 王逸与《楚辞》编纂体例”第七节 从通行本《楚辞》的编纂体例看屈原赋二十五篇第五章 今本《楚辞》述骚之作对届原作品的解读第一节 《七谏》《九怀》《九叹》《九思》对屈原作品的叹述第二节 严忌《哀时命》对屈原思想的解读第三节 《招魂》《大招》《招隐士》对屈原作品的叹述第四节 《惜誓》《九辩》与屈原作品的关系第五节 《楚辞》中述骚之作对理解屈原作品的意义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楚辞以其悲壮激越的情感和独立不羁的人格力量,成为中国文化史上非常奇特的文化现象。从贾谊以来,词人心慕手追,发愤抒情,形成了源远流长的骚人传统。同时有关楚辞的学术著作也代不绝书,汗牛充栋。然而在两千年来的楚辞研究中,楚辞和《诗经》一样被置于带有儒家理想色彩的文化背景之上。这种一厢情愿的解读方法,要完全弥合屈原和儒家之间的缝隙,做到自圆其说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古代屈原及其作品就不断受到醇儒的质疑和非难。上世纪以来,西方人类学思想东渐,启迪人们从原始文化的角度重新认识楚辞中的神话和仪式。有人把楚辞的文化背景移植到巴比伦、印度,更有人无限地扩大楚辞文化的范围,制造大文化圈理论。也有人完全认定屈原为南方某一个少数民族的成员,并把楚辞作为纯粹的民俗材料,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去印证、解释,把屈原完全等同于一个原始部落的巫师。这一切过于简单的曲意比附,都使屈原及其作品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