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美术的故事

任道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任道斌  

页数:

285  

Tag标签:

无  

前言

文化依存于人的生活。当一个民族经历着一百多年的生死挣扎,一心只想着救亡图存,其文化心态当然也就很难平衡,总是大起大落,大取大舍,矫枉过正。到了21世纪,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向西方传统学习的必要,但激进者却一定要喊出“全盘西化”;大多数人都不会反对保存固有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但国粹派却一定要提倡“尊孔读经”;大多数人都了解应该汲取多元中外文化传统的滋养,但在文化论坛上却仍能听到“打倒孔家店”、“崇洋媚外”、“推翻吃人的礼教”、“痛打帝国主义的文化走狗”这样的充满激情与暴力的偏执口号,交叉喊话,来回挑衅。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角度来看,近两个世纪的环境不但恶劣,而且充满了摧残生机的陷坑与风暴。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心灵,也就难免畸形,充满了戾气与不平衡的心态,以为“除旧布新”、“破旧立新”可以开创美好的未来。更以口诛笔伐的手段来排除异己,建立舆论权威。不仅一般社会中弥漫着“推倒重来”的文化态度,连学术界的研究也急功近利,甚至配合政治运动,实践“矫枉必须过正”的荒谬理论。

内容概要

本书上起汉代画像与社会生活,论及南宋杭州与文人绘画,明代“吴门画派”,晚明“松江画派”,八大山人的画风,“扬州八怪”的世界,任伯年的画作,还涉及乾隆皇帝的美术事业和中国少数民族的美术特色,力图以史论图,以图证史,揭示美术作品视觉表象下深层的历史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

任道斌(1946年— ),浙江杭州人。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史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新美术》副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浙江省九届人大代表,兼任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客座教授。擅长中国古代史及美术史,兼工书画,富收藏,善鉴定。曾应邀赴美、日、德、马来西亚、港、澳、台等地讲学。主要著作有:《中国绘画史》、《丹青趣味》、《中国的砚与文房诸宝》、《方以智年谱》、《赵孟頫系年》、《董其昌系年》、《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合作)、《中国水墨画》、《思嘉室集》等。

书籍目录

总序序言第一讲 汉代画像与社会生活第二讲 南宋绘画与首都杭州第三讲 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散论第四讲 明代“吴门画派”的艺术生涯第五讲 晚明“松江画派”大家董其昌第六讲 八大山人的“泪点”与“墨点”第七讲 “扬州八怪”漫说第八讲 清代乾隆皇帝的美术事业第九讲 “海派”画家任伯年第十讲 中国少数民族的美术

章节摘录

插图:一、汉代社会汉朝有西汉和东汉之分,西汉的首都在西安,而东汉的首都在洛阳,两个王朝都有过辉煌的时代。刘邦领导农民起义,夺取皇权建立西汉之后,吸取了秦王朝十五年而亡的教训,推行了让步政策,轻徭薄赋,给老百姓一个恢复生产的机会。另外,汉初流行“黄老之学”,其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这对当时整个社会生活起了很积极的作用,统治者对老百姓并不严酷。因此从汉初,直到汉中期汉武帝的时候,国家的力量得到了发展。汉武帝时建了长城,位于今天新疆库车一直到朝鲜的青川江之南。2000年我到敦煌,出了玉门关以后,就看到了汉长城,非常宏伟。至于现在北京附近的长城则是明朝时修建的。汉武帝时一方面对北方的匈奴进行抵御,一方面对中亚一带的其他国家进行沟通来往,对南边现在广东一带亦派兵驻守,汉朝的疆域得到不断拓展。在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当时西安生产的丝绸可以一直运送到罗马,欧洲人感到很惊奇,为什么中国的丝绸可以造得这样好,就像田园里的各种花朵,有着各种不同的颜色,而且比蜘蛛结的网还要精细。丝路上的商人不愿意把造丝绸的技术传过去,就骗欧洲人说丝绸是从中国某些树上长出来的,这样他们就可以继续垄断这门生意了。多年以后,蚕丝技术才传到欧洲,在此之前丝绸之路一直给中国带来了源源不绝的财富,欧洲的金银多通过丝绸之路流向了中国。当时中国的社会是比较发达的,老百姓的生活亦很安定,不过却有着贫富悬殊的问题。富有的人住的房子非常大,而穷人则往往沦落为奴隶,这是西汉社会的情况。到了东汉,又出现了七十年比较安定的时期,光武帝刘秀采取了与民生息的政策,可惜最后东汉也因腐朽而被农民起义给推翻了。在汉代社会中,皇帝下面有三股势力,分别是宦官、贵族(功臣后代)和士大夫,三股势力一直在封建社会里,时而联合谋取利益,时而互相斗争。当皇帝还年幼的时候,政权往往给外戚把持,及至皇帝长大后又依靠宦官夺回权力,但若皇帝是很怕老婆的,也会造成外戚专权。到了东汉后期,小皇帝上台,外戚当权,也会把不听话的士大夫抓起来杀掉,史称党锢之祸,这在汉朝一共发生了两次。一般认为联群结党是反政府的行为,所以汉政权是绝不允许的。汉代社会经济虽然发展迅速,但社会两极分化的情况比较严重。在思想上,汉代人追求黄老之说、神仙生活和长生不老(或老而不死),但这些却是做不到的,于是他们转而想把生前美好的东西带到地下去。汉朝出现了一种习俗,相信人死后灵魂会升天,也会享受,所以就实行厚葬,把生前美好的东西带到棺材里去。据史书记载,有钱人做一副棺材要花上好几万两银子的人工费,完成之后,就放到地下墓室里去。这些墓室的设计非常好,除材料珍贵以外,面积亦相当之大,还有就是在墙砖上刻上生前享受过的生活,如《饮宴图》、坐马车的《轺车骖乘图》(图1)以及斗蟋蟀和看歌舞表演等情景,凡是在人间的享受,在墓室的砖墙上都有反映。因此在汉代的时候,画像石和画像砖都很流行,除了在地下有陵墓,在地上亦有祠堂等,给坟墓当作辅助建筑,在上面亦刻有很多图案。由于画像石和画像砖有着寄托当时人民思想、反映生前美好生活的作用,因此它能在汉朝得到发展和流行。那么这些画像石和画像砖分布在中国哪几个地方呢?主要有五个地方,分别为河南、陕西、山东、江西和四川。原因是河南一带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故乡,陕西则是西汉的首都所在地,至于山东、江西和四川则比较富庶,四川更有“天府之国”之称,这些地方的经济环境比较好,贵族因此也比较多,所以他们有能力用画像石和画像砖修葺陵墓,故而在这些地方流传下来的画像石和画像砖比较多。  汉代的画像砖反映了汉代人的社会生活,除了反映贵族奢侈的生活以外,还反映了一些知识分子的生活,农民在田间耕作、打猎和种桑树的情况,军队的生活,商人的活动和民间乐人乐舞的活动等,如《观舞乐图》(图2),可说是社会各阶层都有反映。在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里面,也反映了人们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亦有历史故事的记载,所以画像石跟画像砖是很有意思的,艺术成就亦很高。画像石及画像砖主要有两种刻法,一种是阳刻,另一种则是阴刻。阳刻是把一块砖上面的底部刻掉,把人物等图像凸出来;阴刻则是直接把线条刻上去。汉画像石和画像砖对于人物和动物的造型并不追求很相像,而是追求其神态跟整个环境的气氛,因为在石头和砖上雕刻比较困难,所以不能追求过于精确。其实画像石跟画像砖的造法有些不同,画像石是在石头上面刻出来的,至于画像砖则是先做了模子,再将砖泥填进去,然后倒模出来,所以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空心砖,非常巨大,保存得也很好。此外,有一些小小的实心砖,就像现在装修时用到的小瓷砖一样,也很精美。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在表现各种人物和动物的形态的时候都比较夸张,却又是生动自然的。二、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佛教在汉代刚刚传来,还没有很大的影响力,但随着佛教的东传,对中国的艺术影响却很大,我们可以看到唐朝时期的敦煌壁画受到了古印度的影响,人体都是s形的。至于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则属于比较纯粹的中国艺术品,强调线条和散点透视的作用,不像西方的焦点透视是利用一个焦点的,中国的艺术品是从很多点也可以看的。我把汉画像石跟画像砖的特点概括了一下,其艺术风格是粗犷而不狂野,突出而不单调,奔放而不疏散。以前读书的时候,我的老师谢国桢曾经做过北京图书馆的金石部主任,他对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都很有兴趣,还专门写了一部《两汉的社会生活》。谢老师受到梁启超、鲁迅的影响,也跟鲁迅先生一样非常喜欢木刻文物,而且很用心去收集。汉代的画像石跟画像砖在上世纪30年代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随后中国发生内乱战争,又一度受到忽视,一直至50年代以后,逐渐又受到重视,国家建了博物馆进行收藏。现在内地的汉代画像石跟画像砖共有数万块之多,主要收藏在五个省的汉画像石博物馆里面。  现时研究画像砖的,都会把砖上边的图像用纸和墨拓下来,这样能看得比较清楚。这幅《凤阙图》是汉代的画像砖,图上面两边门槛都很高,相信是有钱人的家。有钱人的家里都有碑碣和楼台,是用作装饰的,意谓希望死后也能住到这样舒适的房子里去。图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凤凰,汉代人很喜欢凤凰,因为它代表吉祥,当凤凰跟龙来的时候,吉祥和幸福也一并来了,所以在房子里用上这样的画像砖,就是祈望能碰到好运气。另有一幅名为《华表图》的,图像就如我们在天安门前面看到的两个汉白玉柱子华表,上面有云有狮子,多数是有钱或是做官的人才能拥有。有些富人的住宅,门口放有守门的孔雀。汉画像的图案所用的线条都是很简练的,只是讲究其大致的形状,而不求具体,颇为朴拙可爱,有一种原始之美的趣味。受到谢国桢老师的影响,我也收藏了很多汉画像石拓片,我的学生有从山东来的,也有从江苏来的,他们也给我收集了不少。每逢放年假之前,学生都会找我一趟,问我有没有什么需要他们帮忙的,我就跟他们说:如果你们的家乡有什么画像石或是画像砖的,就给用纸用墨拓出来吧。近年中国内地推行建设比较迅速,从地下发掘了不少东西,包括画像石及画像砖,有的农村把这些石和砖拿来铺路,或是要来了做家里的厕所甚至是猪栏,我有学生来自这些农村,若他们去拓,因为是同村的人,农民是允许的,可是若是像我们这些学者去拓,当地人就不允许了。每次学生帮我把拓片带回来,我都很感谢他们,同学都说:老师你不用谢,你给我画一幅小画就可以了。所以我就用这个方式陆续收集了不少画像石跟画像砖拓片。《楼阁享宴图》是比较大的画像砖拓片,几乎跟实物原大差不多,一共有三层画面;第一层是主人在进行饮宴,大家在准备吃饭,后面是侍卫,而两边都有家仆把菜端上来,那中间是什么呢?是食客。过去汉朝社会,有钱人家里面都会养着一批食客,给主人出谋划策。我们看看楼梯这边,有人在送饭菜上去,下面是厨房,挂着肉,有的人在笼里抓鱼,这表明了汉代一些富贵人家的生活情况。有幅图叫做《富贵有余图》,房子上面,孔雀都来了,孔雀代表吉祥;也有猴子,猴子在中国民间喻意王侯将相的“侯”;也有富贵鸟,以表平安吉祥;图里面还有鱼,以表示这户人家不单是富贵,而且是富贵有余。


编辑推荐

《美术的故事(任道斌讲中国美术)》十篇文章,上起原始的少数民族美术,下及清末的[海上画派],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图史结合的学术平台。作者力图以史论图,以图证史,深入浅出,揭示美术作品那视觉表象下的历史学文化内涵,并以此来激发读者的审美情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美术的故事 PDF格式下载



早就心仪的一本书,推荐美术老师都来看一看。


书的装帧很喜欢,就是画作全是黑白的.作者写的很通俗,就像书名,美术的故事.


最近在看中国的艺术,这本书是个很好的入门。


内容很好 不枯燥发味 都是从一些故事来聊画家和作品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