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高校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与实践

西北、华南港澳地区高校教育技术2011学术年会暨第17届清华教育信息化论坛组委会 编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7  

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作者:

西北、华南港澳地区高校教育技术2011学术年会暨第17届清华教育信息化论坛组委会 编  

页数:

406  

内容概要

  《高校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与实践:深化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提升与创新人才培养》是西北、华南港澳地区高校教育技术2011年学术年会暨第17届清华教育信息化论坛的会议论文集,主题为:深化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提升与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与实践:深化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提升与创新人才培养》文集共收录会议论文71篇,主要分为学习理论研究与应用;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的研究及实践;数字化学习环境及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教育技术促进高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技术前沿应用及其他共五大专题。这些论文郎分地反映我国高校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成果,对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学习理论研究与应用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创造性学习理论(上)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创造性学习理论(下)知识建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第二部分 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的研究及实践高校“超市式”的应用技术实验、实训体系探讨eqearning中的学习评价方法研究基于irs即时反馈系统的讨论式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实践类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创新基于清华教育在线的《保险学》研究性教学实践基于腾讯微博的非正式学习策略研究应用多媒体网络提高食品微生物学精品课程教学质量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数字化支撑环境建设研究基于传播学视角的教育技术推动教学的作用分析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质量工程”背景下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中的教学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教与学的改革与发展高校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探究读图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微博,应该如何向教育发力银行业务仿真实训在银行会计课程中的应用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实践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学有效性探索基于设计的财经类实验教学研究结合工业微生物学实验谈加强本科专业基础教育改革第三部分 数字化学习环境及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创新应用模式从网易名校公开课看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化多应用虚拟支撑平台”的应用基于交互理论视角的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教育技术环境建设与资源建设协调发展策略的探讨高校数字化教学环境的资源优化与集成应用基于olat的移动学习教学设计基于web2.0的个人学习环境综述精品课程与mit开放课程集成平台用户体验的对比研究基于flex的web3d技术在教学中的研究与实现基于wap的移动学习系统开发设计研究高校课程中心建设的探索和思考高职高专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的现状调研分析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教育技术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开发数字化学习环境对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影响和思考数据挖掘技术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浅谈广东药学院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网络课程教学视频的应用实例探析视频会议系统在国际课堂中的应用运用portal技术搭建图书馆资源门户系统高职院校网上课程中心系统研究与设计基于blackboard教学平台的高校美术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医药学科优质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在“针灸学”国家级精品课程中的应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虚拟化技术基于erp的企业经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高校动态门户网站的设计谋略第四部分 教育技术促进高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校本培训需求分析与模式设计初探实现高校教育技术培训有效性的需求分析“质量工程”视野下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发展新思路美国中小学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现状述评坚持教育技术培训不断促进高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浅析新闻传播专业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第五部分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技术前沿应用及其他高校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综述基于录播系统的综合型课程录播中心建设方案华北电力大学“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浅析微博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可行性分析大学生信息获取行为的调查分析浅谈大学生如何应对高校教育信息化拓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虚拟化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虚拟化存储技术在高校的应用高职院校影视动画教育发展的瓶颈加拿大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概述移动学习支持技术应用现状研究杀毒软件的分析与选择高校风光摄影作品审美谈

章节摘录

  四、知识建构的特征  知识建构在具体应用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1.观念的改善  观念的改善是知识建构关注的核心,也是其主要的和持续的目标。鼓励学生们尽早发表他们的观点,并将共同工作以改善这些观点作为他们工作的首要任务。在此过程中,他们可以使用所有能够利用的策略和资源。  2.难题与问题  尽管难题通常表述为问题的形式,但是我们发现,为了更好地鼓励知识建构,应该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回答问题。问题的回答可能是必然的结局,然而,难题的解决方案通常可以得到不断的改善。尽管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们进入一种信念模式,但是难题的解决方案,包括知识难题的方案则支持设计模式,即可以判断方案解决与否之间的不同、新出现的难题是什么以及为取得解决主要难题的进展所需解决什么样的难题。知识建构教学不同于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因为我们需要为它选择不同的问题类型。  3.关注群体知识。不仅仅是个人知识  知识建构的一个明显特征是集体认知责任,因此知识建构不只关注个人知识建构,而更强调集体群组认知。知识建构的目标是以共同体的形式形成具有价值的公共知识,关注学习者群体知识的共同进步及深层次的理解,而不仅是个人知识的提高。  4.有利于社区的知识  我们通常将知识建构中的概念性内容(即所形成的观念)看成是一种重要的产品,因为社区成员能够利用它们,并将它们作为一种主要工具促使知识的发展。因此,现代科学和学科进步的特征也符合知识建构教学的这一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期望学生们人像牛顿一样也去建立原始的地球引力理论,而是应促使他们能够形成同牛顿相一致的结果,并根据他们自己的观察力丰富牛顿的理论。通过这样的方式所掌握的球引力理论对他们来说才具有意义。此外,他们也可以将其应用于对新问题的理解。很多原始的科学思想都可以按照这样的形式进行学习,并成为学生知识掌握的组成部分。  5.目标与产品形成的随机性  知识建构课堂中的学生通常会形成实体的或者看得见的产品,如报告、多媒体展示、短剧和示范等,但是它们不是某一项目所预期的和最终的目标。在知识建构循环过程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具有不同的目标,也可能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包括从强调某个问题到结论的推广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有些例子中除了计算机的工作记录外(在实现知识提升中生成的),并没有其他实体产品。  6.建构性地使用真实资源  在应用信念模式时,当代教育者们在确定如何看待权威资源时面临很多问题,如课本和百科全书。这些材料应该被看作成事实、当前的最好猜测、个人意见,还是将某些权威组织的认可当成真理看待?其实,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缺点。因此,我们的最终选择应以某种意识形态作为基础。在知识建构的设计模式中,所有的观点都被看作是可以改进的,它们是工作扩展的结果。我们应该尊重观点的形成与改变,并根据它们对当前小组问题解决的贡献作出评判。这并没有排除事实或者排除有效性中所存在的问题,而是将它们放置于一个根据它们的困难进行处理的环境中。(赵建华,2007)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高校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与实践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