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医护理学

魏睦新,杜立阳 编 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

魏睦新,杜立阳 编  

页数:

233  

前言

  中医学是一门有着2 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传统科学,能够经久不衰,这在自然科学史上是一个奇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现代医学的反思和对回归自然的崇尚,在世界范围内还在被重新认识和定义。中医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技术,有许多专门的诊疗技术,可以在疾病的治疗以及保健领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护理在整个中医诊疗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中医就有“三分治疗,七分调理”的说法,治疗疾病,除了药物外,“食养尽之”,目前的中医治疗体系现状仍然是以医生为主导,而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调理”介入则非常欠缺。这方面提醒我们,目前的医学院校中护理专业的中医教学思路和教材的编写理念有调整的必要。

内容概要

  近年来,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本(专)科护理学教育发展迅速,为市场输送了大量高层次护理人才。作为中国特色,几乎所有的护理专业都会开设中医护理学课程。本教材充分研究了该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需求,分析了以往教材的长处和不足,对中医相关知识进行了新的整合。教材重视与护理相关的中医理念的灌输,尤其是与护理实践相关的中医辨证诊断知识和方药常识的介绍。针对专业特点,最后一章具体介绍了中医护理的理念和传统中医调护方法,内容力求丰富、有效、实用。  本书作者均为长期从事医学院校中医护理教育的专家和年轻学者。本着重视基本理论、突出基本知识、强调基本技能的原则编写了本教材。体例方面,更多地运用图表,并首次在中医教材中运用了思维导图的表达方式总结基本概念。这些都是针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而专门设计的,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  本教材适用于高等医药院校本科(专科)护理学相关专业的中医护理课程教学,对于希望了解掌握中医家庭护理常识的一般读者也有裨益。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中医药学历史沿革一、中医药学的起源二、中医药学的发展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三、恒动观念第三节 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一、医学模式的先进性二、临床诊疗的系统性三、护理养生的独特性第四节 中医学发展展望一、中医学的现代化二、中医优势的发掘三、走向世界的中医学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 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第二节 五行学说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第一节 脏腑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二、六腑的主要功能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一、精二、气三、血四、津液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四章 中医学的病理观第一节 病因一、六淫二、疠气三、七情四、饮食五、劳逸六、继发病因七、其他病因第二节 病机一、正邪相争二、阴阳失调三、气机失常第五章 中医护理相关的诊法第一节 望诊一、望神二、望肤色三、望形态四、望斑疹五、望小儿指纹六、望舌第二节 闻诊一、听声音二、嗅气味第三节 问诊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饮食与口味五、问二便六、问睡眠七、问经带八、问小儿第四节 切诊一、脉诊二、按诊第六章 中医辨证与护理评估第一节 辨证概述一、"证"的基本概念二、辨证的特点及其与护理评估三、各种辨证体系简介第二节 辨证施护的特性一、辨证是施护的基础二、强调个体特异性三、强调恒动观念第三节 八纲辨证施护体系一、表里辨证二、寒热辨证三、虚实辨证四、阴阳辨证第四节 脏腑辨证施护体系一、心与小肠病辨证二、肺与大肠病辨证三、脾与胃病辨证四、肝与胆病辨证五、肾与膀胱病辨证六、脏腑相兼病的辨证第五节 气血津液辨证一、气病辨证二、血病辨证三、气血同病辨证第七章 中药方剂概述第一节 中药学基本知识一、中药的性能二、中药的应用三、常用中药简介第二节 方剂学基本知识一、方剂的组成原则二、方剂的组成变化三、常用方剂简介第八章 针灸学概述第一节 经络学基础一、经络系统的组成二、十二经脉三、奇经八脉四、经别、别络、经筋第二节 腧穴学基础一、概述二、腧穴的治疗作用三、腧穴的定位方法四、常见腧穴第三节 针灸的治疗原则与针刺法概要一、治疗原则二、取穴原则三、刺法概要四、灸法概要第四节 耳针治疗法一、耳针的概念二、耳穴的临床应用三、耳穴的选穴原则四、耳穴的适应证概述五、耳针注意事项附篇:推拿一、推拿的基础知识二、推拿的作用原理三、推拿的基本治法四、推拿手法简介五、推拿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介质第九章 中医护理概述第一节 中医护理学的主要特点与优势一、理论特点二、技术优势三、养生保健第二节 中医调护防治原则一、治未病二、治病求本三、扶正祛邪四、三因制宜第三节 四时起居护理法一、一般护理二、特殊护理第四节 七情心理疏导法一、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二、情志护理的主要方法第五节 食养疗法一、饮食与疾病的关系二、饮食护理基本原则三、病人膳食的种类四、病人膳食注意事项五、饮食护理的要点第六节 中药药物疗法与护理一、中药汤剂煎煮二、中药给药规则三、中药内服与护理四、中药外治与护理第七节 常见病的针灸疗法与护理.一、血管神经性头痛二、三叉神经痛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Bells面瘫)四、坐骨神经痛五、急性脑血管疾病六、神经衰弱七、胃炎八、习惯性便秘九、单纯性肥胖十、颈椎病十一、肩关节 周围炎十二、痛经十三、顽固性呃逆第八节 常见病症的应急推拿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中医药学历史沿革  中医学源远流长,他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充分吸收了同时代的科技文化成果,有着鲜明的人文特色,其发展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古代医护一体,中医护理非常巧妙地融合在中医理论和实际体系之中。  一、中医药学的起源  早期人类为了生存,躲避寒冷、觅食充饥,有了最简单的劳动。在逃避敌害追逐,与野兽搏斗或在部落战争中,常有外伤发生。对负伤部位本能的抚摸、按压就是最早的按摩止痛术和止血术;以泥土、树叶、草茎涂裹创伤,久而久之产生了外治法和护理;打磨劳动工具,使用锋利的砭石切开脓疱,这就是外科的雏形;石针、骨针刺激某一疼痛部位,也就成了针术的萌芽。总之,人类自助救护行为是中医药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始点之一。火的发现与使用,使人类由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进入熟食的文明阶段,并促进了大脑发育。作为一种治疗与调护手段,用火烤石片温灸疼痛之处,点燃树枝、草根进行局部灸,逐渐形成了“熨法”和“灸法”。采集植物根茎、果实、花叶充饥,无意中解除了某些痛苦,而有的则出现呕吐、腹泻乃至昏迷或死亡。经过无数次反复实践,发现了许多草药。《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氏……尝百草……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我国药物起源于植物为多,故称“草药”、“本草”。陶器的发明及应用,为多种药物组成复方并煎熬成汤液创造了条件,因此古书记载“伊尹始创汤液”,是汤液剂型的鼻祖。  中国医药学起源的历史,就是劳动人民长期为生存、生活与疾病作斗争反复实践的创造史,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二、中医药学的发展  人类自身智能的发展,促进生产力不断提高,带动社会经济和文明进步。医疗行为逐渐由生存救护发展到有意识、有目的乃至有组织的主动性活动,由单一的经验积累逐步升华到知识,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跨越了一个又一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编辑推荐

  《中医护理学》适用于高等医药院校本科(专科)护理学相关专业的中医护理课程教学,对于希望了解掌握中医家庭护理常识的一般读者也有裨益。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医护理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