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药学

窦昌贵 编 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

窦昌贵 编  

页数:

202  

前言

  中药学是医药院校的必修课程,对于学生认识或掌握我国医药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材按照《中药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编写,全书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分四章,介绍中药学历史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各论按药物功效分为二十章,收载常用中药380味,重点介绍188味最常用中药的性能、配伍、功效和应用,又列表简介192味较常用中药;附录中药功效术语简释和选方等。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深入浅出。为便于函授和自学,每章首尾列出“学习要求”和“复习思考题”,书末附以“教学日历’’供参考。本书适合各类医药专业中药学课程的教学或自学选用,也可用于药学或医学从业人员专业学习或工作之参考。  本书由中国药科大学中医药学教研室组织编写,编委成员均为从事中医药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多年的教师。初稿于2003年完成,经过5年教学使用,获得好评。现根据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反映进行修订,参照新版《药典》和其他资料,吸收近年来医药事业发展的新成就,增添了部分内容,使之更能适应中药学课程教学的要求。  在本书编写、修订过程中,承南京中医药大学胡烈教授审阅指教,并得到中药学研究生姜洁、来庆勤、李聪、李娜、柳燕、彭蕴茹、沈鸿、王红平、韦佳、张建伟、周小龙等同志协助文字工作,谨此致以衷心感谢。

内容概要

  《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教材:中药学》总论部分共四章,介绍中药学的历史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各论部分按药物功效分为二十章,共收载常用中药380味,重点介绍了188味最常用中药的性能、配伍、功效和应用,另列表简介192味较常用中药。附录中药功效术语简释、选方简介和药名索引。《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教材:中药学》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深入浅出,便于自学,适合于各类医药专业中药学课程的函授教学或自学选用,并可用作药学或医学从业人员执业资格考试复习应试之参考。

书籍目录

绪论总论第一章 中药学发展概况第二章 中药的采制第一节 产地第二节 采集第三节 炮制第四节 制剂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第一节 四气五味第二节 归经第三节 升降浮沉第四节 功效第五节 毒性第四章 中药的应用第一节 配伍第二节 用法第三节 用量第四节 禁忌各论第五章 解表药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柴胡、葛根简表:香薷、藁本、苍耳子、半夷、葱白、胡荽、柽柳、蔓荆子、浮萍、淡豆豉、升麻第六章 清热药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天花粉、栀子、夏枯草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牛黄、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射干、白头翁、败酱草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第五节 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简表:芦根、淡竹叶、谷精草、青葙子、苦参、秦皮、白鲜皮、青黛、紫花地丁、野菊花、穿心莲、红藤、马齿苋、鸦胆子、蚤休、半边莲、白花蛇舌草、熊胆、土茯苓、山豆根、白蔹、水牛角、紫草、银柴胡、胡黄连、白薇第七章 泻下药第一节 攻下药大黄、芒硝第二节 润下药火麻仁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甘遂、巴豆简表:番泻叶、芦荟、郁李仁、红大戟、京大戟、牵牛子、芫花、商陆第八章 祛风湿药独活、秦艽、威灵仙、防己、桑寄生、五加皮、徐长卿、木瓜简表:川乌、蚕沙、雷公藤、桑枝、稀莶草、臭梧桐、络石藤、海风藤、香加皮、千年健、乌梢蛇、狗脊、伸筋草、青风藤、丝瓜络、鹿衔草第九章 化湿药藿香、厚朴、苍术、砂仁简表:佩兰、白豆蔻、草豆蔻、草果第十章 利水渗湿药茯苓、薏苡仁、泽泻、猪苓、车前子、滑石、川木通、茵陈、金钱草简表:通草、灯心草、石韦、冬葵子、地肤子、篇蓄、瞿麦、海金沙、绵萆蘚第十一章 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细辛简表:丁香、小茴香、大茴香、高良姜、花椒、胡椒第十二章 理气药橘红、青皮、枳实、木香、香附、沉香、薤白、川楝子简表:化橘红、佛手、香橼、枳壳、乌药、大腹皮、柿蒂、荔枝核、甘松、九香虫第十三章 止血药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大蓟、小蓟、地榆、槐花、白茅根第二节 化瘀止血药三七、茜草、蒲黄第三节 收敛止血药白及仙鹤草第四节 温经止血药艾叶简表:侧柏叶、苎麻根、血余炭、花蕊石、紫珠、棕榈、藕节 、炮姜第十四章 活血化瘀药川芎、延胡索、郁金、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莪术、虎杖、水蛭简表:乳香、没药、泽兰、鸡血藤、五灵脂、姜黄、三棱、虻虫、■虫、穿山甲、干漆、王不留行、自然铜、骨碎补、血竭、西红花、苏木第十五章 化痰止咳药第一节 化痰药半夏、天南星、芥子、旋覆花、桔梗、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海藻第二节 止咳平喘药苦杏仁、紫苏子、百部、批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简表:白附子、竹沥、昆布、瓦楞子、胖大海、天竺黄、海浮石、海蛤壳、礞石、白前、前胡、马兜铃、紫菀、款冬花、白果、洋金花第十六章 平肝息风药第一节 平肝潜阳药石决明、牡蛎、代赭石第二节 息风止痉药羚羊角、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简表:珍珠、珍珠母、刺蒺藜、罗布麻叶、决明子、僵蚕第十七章 安神药第一节 重镇安神药朱砂、磁石、龙骨第二节 养心安神药酸枣仁、远志简表:琥珀、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第十八章 开窍药麝香、冰片、石菖蒲简表:苏合香、樟脑第十九章 补虚药第一节 补气药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第二节 补血药当归、熟地黄、阿胶、何首乌、白芍第三节 补阳药鹿茸、淫羊藿、肉苁蓉、补骨脂、益智、续断、杜仲、菟丝子、蛤蚧第四节 补阴药北沙参、南沙参、麦冬、石斛、黄精、枸杞子、女贞子、龟甲、鳖甲简表:西洋参、太子参、白扁豆、蜂蜜、大枣、龙眼肉、巴戟天、锁阳、仙茅、冬虫夏草、核桃仁、海马、紫河车、海狗肾、沙苑子、天冬、百合、玉竹、桑椹子、墨旱莲第二十章 收涩药五味子、山茱萸、桑螵蛸、乌梅、椿皮、赤石脂、莲子、海螵蛸简表:麻黄根、浮小麦、肉豆蔻、五倍子、芡实、诃子、石榴皮、罂粟壳、金樱子、覆盆子第二十一章 消食药山楂、麦芽、莱菔子、鸡内金简表:神曲、谷芽第二十二章 驱虫药使君子、槟榔、苦楝皮、绵马贯众简表:南瓜子、鹤虱、鹤草芽、雷丸第二十三章 涌吐药简表:常山、瓜蒂、藜芦、胆矾、食盐第二十四章 外用药硫黄、雄黄、升药、轻粉、白矾、炉甘石、斑蝥、蟾酥、马钱子简表:蛇床子、儿茶、砒石、铅丹、硼砂、大蒜、土荆皮、猫爪草附录附录一 中国药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中药学》教学日历附录二 中药功效术语简释附录三 选方简介附录四 药品索引

章节摘录

  第五节 毒性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能。一旦毒性对机体造成了伤害,这种现象称为毒性反应,简称中毒。药物的毒性对人体危害性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为了确保用药安全,对中药的毒性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并了解毒性反应产生的原因及中毒的解救方法和预防措施。  前人对中药的毒性有一个认识过程。西汉以前,药与毒不分,将一切药物统称为“毒药”,例如,《周礼?天官》云:“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有:“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这一认识观既反应了当时药食分离在认识上的进步,也反映当时人们对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性作用还不能很好地把握。东汉时期,《本经》依据药物偏性的强弱,将药物区分为“有毒”、“无毒”。大凡药性刚强、作用峻急者谓有毒;药性柔弱、作用缓和者谓无毒。东汉以后,随着医药实践的进步和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有些药物虽然可以治病,但也可能伤害机体,出现诸如“令人吐”、“令人狂乱”、“烂人肠”、“暝眩”,甚至“杀人”等为害作用。故东汉以后历代本草著作中,对有毒药物都标记“有毒”字样,并记载其毒性表现。  药物毒性有大小强弱之分,古代本草著作中,多分为大毒、有毒和小毒三级。迄今中国药典对毒药分级,大多仍沿袭历代用药经验,分为三级,但尚缺乏客观实验的依据,大毒、有毒、小毒之间的界定有些不是十分明确。一般而言,药物毒性的大小强弱取决于药物有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之比,比值越大,安全阈越小,毒性越大;反之,比值越小,安全阈越大,毒性越小。  药物普遍具备药性和毒性两种性能,。因此,药物对人体的作用不外治疗作用和毒性作用两个方面。人们在应用药物治病时,总是希望提高疗效,降低或避免毒性作用的产生。药物的毒性作用往往与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密切相关。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久,即使“无毒”的药物,也会出现中毒的表现。例如,人参、艾叶、五加皮等皆有发生中毒反应的报道。反之,若严格控制剂量和用药时间,即使有毒药物也并不一定出现毒性反应。古今利用某些有毒药物治疗恶疮肿毒、疥癣、麻风、瘰疬、瘿瘤、癌肿等积累了丰富经验,获得了肯定疗效。因此,可以这么认为:药物一般都具有潜在的毒性,药物的有毒、无毒和毒性的大小强弱,都是相对的。  药物引起的毒性反应的原因,除了剂量过大和用药时间过久外,还与药物储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及病人体质、证候性质等密切相关。因此,使用有毒药物时,应从上述各个环节进行控制,避免中毒发生。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药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