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都市区治理的理论演进与运作模式

洪世健 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

洪世健  

页数:

163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行政区经济理论的缘起、发展与未来城市一区域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极其重要的命题,也是我国人文社会经济科学学者们长期关注的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从事城市一区域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行政区划视角。我从1983年开始介入行政区划问题,1989—1993年提出“行政区经济”概念,以后又提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的“行政区经济”理论,至今已经有25个年头多了。2008年,我与我的部分学生们一起,认真商讨和策划,决定与东南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当代中国城市一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意在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区经济理论注入新的活力,并从权力?空间?制度视角对当代中国城市一区域发展问题进行新的探索。如今,经过近3年的筹划与准备,《丛书》终于问世了!在《丛书》出版之际,我作为“行政区经济”这一概念和理论的创始者,很有必要就行政区经济理论形成的来龙去脉和相关问题做一些说明,这对那些有志、有兴趣介入行政区经济理论建构的同志,或希望能够利用行政区经济理论来揭示或解释当代中国各种城市一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或问题以及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同志们来说,可以提供更为清晰的学术发展思路。这里,我主要循着行政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就四个方面做一些简要说明:(一)我对行政区划问题研究的缘起是什么?我是怎么提出“行政区经济”理论概念的?(二)以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标志的“行政区经济”理论体系与内容框架形成的实践工作与理论建设这两个方面做了哪些重要工作?(三)行政区经济理论体系还有哪些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思考?(四)“行政区经济”理论可否适应未来世界各国行政区划问题的研究?或者说,行政区经济能否作为一种理论思想向更深、更广的方向不断拓展,使行政区经济具有更广泛的解释力?

内容概要

本书从概念、理论和实践三个角度来研究新时代背景下重要的城市地域形式,大都市区治理的基本内涵、理论演进、运作模式,以及美国大都市区治理的演变与典型案例等。 本书可供城市管理、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城市社会学等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书籍目录

总序序刖蟊0 导论 0.1 大都市区治理研究的意义 0.2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0.3 本书的研究方法、思路与框架1 大都市区:新时代背景下重要的城市地域形式 1.1 大都市区的概念及其界定 1.1.1 国外大都市区的概念及其界定 1.1.2 国内对大都市区相关概念的分歧 1.1.3 中国大都市区的界定标准与划分问题 1.2 大都市区的内在属性与特征 1.2.1 大都市区是一种典型的城市功能区域 1.2.2 大都市区空间的基本特征 1.2.3 大都市区是重要的地域统计单元 1.3 大都市区化:世界城市发展的新阶段 1.3.1 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大都市区化 1.3.2 大都市区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量 1.3.3 大都市区化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普遍现象2 大都市区治理的基本内涵 2.1 多学科视野下的治理概念界定 2.1.1 不同学科对治理问题的研究  2.1.2 何为“治理”?  2.1.3 为何是“治理”? 2.2 大都市区治理的概念辨析  2.2.1 国内外学者对大都市区治理的界定  2.2.2 本书对大都市区治理的界定  2.2.3 大都市区治理的构成要素 2.3 大都市区治理的调控机制和模式  2.3.1 治理的调控机制及其在大都市区治理中的应用  2.3.2 集权化的科层模式  2.3.3 分权化的市场模式  2.3.4 组织间的网络模式3 大都市区治理的理论演进 3.1 政治“碎化”:大都市区治理的逻辑起点 3.1.1 大都市区政治“碎化”的含义 3.1.2 公共产品供给与大都市区“碎化”问题 3.1.3 如何看待政治“碎化”:不同理论流派的重要分水岭 3.2 传统区域主义 3.2.1 传统区域主义的理论沿革 3.2.2 传统区域主义对大都市区“碎化”的批判 3.2.3 大都市政府:传统区域主义的“药方” 3.3 “公共选择”学派 3.3.1 “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演进 3.3.2 多中心的大都市区治理结构 3.3.3 对“公共选择”学派有关大都市区治理观点的评价 3.4 新区域主义 3.4.1 新时代背景下“新区域主义”的崛起 3.4.2 新区域主义视野下的大都市区治理 3.4.3 并非“新瓶装旧酒”:新老区域主义比较 3.5 科层、市场、网络:对三“波”理论潮流的总结4 大都市区治理的运作械模式5 美国大都市区治理的演变与典型案例6 中国的大都市区治理问题探讨结论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在选取反映中心城市和经济腹地之间联系程度的指标时,要考虑城市日常生活的生产与消费两方面,前者可用通勤联系,后者可用购物、服务业利用等指标。在关于通勤指标上,有学者认为中国城乡联系并不主要表现为通勤联系,而是综合反映在城市与其外围地区之间人口、物资、资金、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联系,因此主张用县的非农化水平替代通勤流指标。笔者认为,以非农化水平替代通勤指标来界定大都市区,从理论上说是行不通的。因为这样界定的大都市区本质上是类型(匀质)区域,而不是功能区域,显然不符合大都市区的内涵。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通勤等反映中心城市与其外围联系程度的指标在界定大都市区时是必不可少的,只是在具体指标选择上不必囿于通勤指标,也可以采用通讯联系、资金往来甚至是报纸发行范围等指标,这些指标在国外大都市区界定上并不罕见。虽然国内学术界对大都市区的概念及其界定存在不同的认识,但是中国当前已经形成了以上海、北京、广州、厦门等城市为核心的若干较为明显的大都市区,这是毋庸置疑的,并且中国迈向大都市区化的趋势也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理论上廓清大都市区的概念内涵、及其界定标准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在科学界定大都市区的地域范围的基础上,也就是明确大都市区治理的客体,才能实施有效的大都市区治理,才能实现中国大都市区的协调有序发展。1.2 大都市区的内在属性与特征大都市区由联系紧密的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组成,从本质上看,属于典型的城市功能区域;大都市区往往要突破行政辖区的限制,形成功能一体化的整体,因此一般具有跨行政区的特征;相对于城区(建成区)而言,大都市区在地域上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成为一种重要的地域统计单元。


编辑推荐

《大都市区治理:理论演讲与运作模式》是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都市区治理的理论演进与运作模式 PDF格式下载



对城市治理研究有所帮助!


真是一本很好的书,结构完善,论述详细


不错的书 对我的硕士论文很有帮助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