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罗田古镇

赵万民 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

赵万民  

页数:

121  

字数:

201000  

前言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中国的山地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67%,山地城镇约占全国城镇总数的50%。山地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水能、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山地区域是多民族的聚居地,是人类聚居文化多样化的蕴藏地。同时,山区是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敏感、工程和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我国近30多年的城镇化发展,在促进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对土地资源节约、生态环境维育、地域文化延续等方面产生了较多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所产生的破坏作用正逐步从平原地区向山地区域扩展。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城乡建设事业,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因此,在山地城市规划和建设活动中,重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尤为重要。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在城市(镇)地区走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道路,是促进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二,东部、中部、西部不同经济发展的梯度背景,必须采取因地域资源、文化特点、基础积累的不同而相异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我国西南地区是典型的山地区域,具有人口集聚、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敏感、工程建设复杂、山水景观独特等特点,亟待开展山地城市(镇)规划适应性理论与实验研究。  城镇化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在山地区域尤其突出。由于不顾地形和环境条件而进行的“破坏性”建设,致使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危害,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山地区域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水土不保,造成中、下游平原地区江河断流或洪灾泛滥。城镇化伴生的人口集聚和大规模工程建设,致使山地自然灾害和工程灾害频发。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浅薄化,使山地丰富的地域文化、传统聚居形态、地方技术等丧失。山地城市(镇)建设明显照搬平原城市的做法,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浪费,而且带来工程质量安全方面的隐患。长期以来,西南地区城市规划理论和技术研究方面比较薄弱,使得城市建设缺乏适应性的理论指导。  西南山地特殊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构成,确定了它在我国整体城市(镇)化发展中的重要位置,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价值。研究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的适应性理论,不仅是指导西南地区理论建设和城市建设工作的需要,而且是我国城市(镇)化理论体系整体发展的需要。西南地区的城市建设,在历史上大多反映了尊重自然、适应环境发展的城市建设思想和地方建筑学的技术方法。西南地域独特的城市和建筑形态,与山水环境浑然一体的建筑格局,以及孕育其中的人文内涵和生活风貌,形成了我国山地城市与建筑的特殊的文化流派。

内容概要

罗田是一座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边贸古镇、民族老镇、文化名镇。本书对罗田古镇的街巷空间、建筑特色、装饰艺术、人文构成和形态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阐明了历史文化古镇保护的内涵,在保护与发展的前提下,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可持续发展放在了古镇保护的首位,为巴渝古镇保护与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日后的古镇保护规划、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探索;同时还制订了旅游发展规划,指导日后旅游开发与建设,从而促进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带动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本书适用于城市管理工作者、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环境景观、人文艺术等专业师生的参考书籍。

书籍目录

上篇 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 1 聚居与社会 1.1 自然与区域 1.1.1 自然及资源 1.1.2 区域及环境 1.2 沿革 1.2.1 发展变迁 1.2.2 现状及前景 1.3 社会组织 1.3.1 社会组织 1.3.2 社会文化 1.4 经济 1.4.1 新中国成立前的经济情况 1.4.2 经济现状 1.4.3 人口现状 2 古镇形态 2.1 古镇布局 2.1.1 山水格局 2.1.2 空间形态 2.2 环境景观 2.2.1 景观总体布局 2.2.2 山景 2.2.3 水景 2.2.4 城镇景观 3 建筑空间 3.1 建筑形态 3.1.1 组群 3.1.2 空间 3.1.3 造型 3.1.4 构筑 3.2 类型研究 3.2.1 会馆建筑类型特点 3.2.2 民居建筑类型特点 3.3 典型建筑 3.3.1 会馆建筑 3.3.2 民居建筑 4 装饰艺术 4.1 文化渊源 4.1.1 历史影响 4.1.2 装饰特色 4.2 形式 4.2.1 图案 4.2.2 雕刻 4.2.3 彩绘 4.3 文化特色 5 保护与发展 5.1 古镇的保护 5.1.1 古镇风貌构成 5.1.2 古镇的保护 5.2 古镇的更新 5.2.1 古镇存在的问题 5.2.2 街区功能更新 5.2.3 建筑风貌更新 5.2.4 街景立面更新 5.2.5 景观风貌整合 5.3 古镇旅游发展与建设 5.3.1 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分析 5.3.2 旅游开发策略 5.3.3 古镇老街旅游发展规划 5.3.4 罗田镇旅游开发时序 下篇 古镇建筑与装饰艺术研究 6 建筑测绘 6.1 宫庙 6.1.1 关圣宫 6.1.2 雨王宫 6.2 民居 6.2.1 玉成苑 6.2.2 金黄甲大院 6.2.3 石钟坝大院 6.3 街道 6.3.1 横向街 6.3.2 纵向街 7 装饰艺术测绘 7.1 宫庙民居装饰 7.1.1 关圣宫 7.1.2 金黄甲大院 7.1.3 石钟坝大院 7.2 古墓装饰 7.2.1 墓碑脊饰 7.2.2 墓碑檐饰 7.2.3 墓碑碑文后记

章节摘录

  上篇 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  1 聚居与社会  1.2 沿革  1.2.1 发展变迁  罗田古镇始建于明代,距今约有400多年历史。相传明末此处有一大土包,其形圆如罗盘,四周良田环绕,又处川鄂交通要道,习称罗针田,简称罗田。当地村民开始在此修房聚居,清乾隆十七年(1752)增筑建场,并逐渐形成规模,距今已有200多年。清末民初罗田古镇初属市廓里大十甲,1941年由马头镇划出罗田乡,驻地罗针田。新中国成立1950年初成立罗田乡,同年8月划归第十区管辖,1951年成立罗田区管辖罗田、马头、中山、谷雨、大兴、谋道、百胜等七个乡,驻地马头场。1955年民主建政时撤销罗田区,建立罗田乡改属龙驹区,中山、谷雨划归走马区管辖,大兴、谋道、百胜划归湖北省管辖。1958年建立罗田人民公社,1966年11月更名为友谊公社,1975年恢复罗田原名。1992年10月四川省撤地设市建区时,由马头、罗田两乡合并建成罗田镇,并隶属于万县市五桥区,1998年10月成立单独的马头乡,罗田镇保持原名,2004年10月万州区行政区划调整时由马头、中山、罗田两乡一镇再次合并成立罗田镇,并隶属于重庆市万州区。  1.2.2 现状及前景  古镇根据地形,沿龙潭河平行布置,其间通过垂直于石板老街的巷子与河道码头相连。街区整个平面充分体现了街与河的协调布局。街巷空间有收有放,不时有小广场加以点缀,整个空间变化有致,亲切、宜人。建筑前街后河,前店后宅,几进院落,天井相问,庭院深深,空间变化丰富。建筑细部及其家具,雕龙画凤,精雕细刻,形象逼真,堪称一绝。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罗田古镇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