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仕女画艺术史

王宗英 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

王宗英  

页数:

225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仕女画作为人物画之独立一科,可谓异彩纷呈,创造了环肥燕瘦、风格各异的女性形象。这种风格上的变化既是艺术自身内驱力的推动,也是世风变化的影响所致。王宗英的《中国仕女画艺术史》以历代仕女画为文本,深入到有关性别结构的社会关系发展史中,运用美学、图像学、社会学、女性学、历史学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探讨艺术风格的变化。《中国仕女画艺术史》在撰写方式上,突破叙述型模式,以研究和论证作为基点,史论结合,力图突破传统的“以史证图”的观念,强调“以图鉴史”的新艺术史观,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丰富的数据说明以及具体直观的图像资料构成仕女画发展史的具体图景。这是“新艺术史学”研究的趋势,对国内美术学研究的发展与领域拓展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也为艺术学基础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具体化的经验实证与基础性的方法尝试,具有实验与开拓价值。女性图像文本是当下艺术史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20世纪的女权运动使重写历史成为性别研究的目标之一。70年代以前,女性研究主要偏重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考察。70年代以后,随着“新艺术史”运动的发展,女性研究逐渐拓展至艺术史领域,研究者开始关注与重估女性创作者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与价值,并进而探讨传统美术中作为图像存在的女性形象变迁史。在这一研究潮流中,女性图像文本纷纷被纳入到艺术史研究的视野,而中国仕女画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对象。

内容概要

中国古代仕女画从产生到近代,在风格上出现了诸多样式,从六朝的秀骨清像、面短而艳,到唐代的丰肥腴丽,再到宋代的端严秀丽,延及明清的弱不禁风,可以说风格各异,各有特色。这种风格上的变化既是艺术自身内驱力的推动,也是世风变化的影响所致。本书着重从社会学的角度,运用学科交叉的方法探讨艺术风格的变化,通过对各个时期社会风气、对女性的审美态度,以及由此导致的绘画美学思想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社会的因素如何对仕女画的审美发生作用,导致其风格不断发生变化,继而对仕女画风格的文化内涵、审美价值等进行深入探讨。剖析仕女画风格的文化内涵,就会发现仕女画的风格变化是社会需求的必然反映,而仕女画的本质其实就是男性的艺术,中国古代仕女画的作者大部分是男性,体现的是男性的审美标准和世俗的要求,并伴随着弱化与奴化女性的过程。虽然仕女画风格经历了诸多变化,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历代仕女画创造了诸多经典的女性审美样式,其中体现了无法压抑的女性审美和古典美学价值,并昭示了女性解放时代的来临。

作者简介

王宗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现任教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生导师。本书荣获2008年度南京艺术学院优秀博士论文,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并受“江苏省博士后科研基金”资助,以及“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仕女画风格史略 第一节 从秀骨清像到面短而艳——六朝  一、六朝仕女画的形象特征  二、六朝仕女画的情境特征  三、六朝仕女画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丰肥腴丽——隋唐五代  一、隋唐五代仕女画的形象特征  二、隋唐五代仕女画的情境特征  三、隋唐五代仕女画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端严秀丽——宋元  一、宋元仕女画的形象特征  二、宋元仕女画的情境特征  三、宋元仕女画的表现形式 第四节 风露清愁——明清 一、明清仕女画的形象特征 二、明清仕女画的情境特征 三、明清仕女画的表现形式第二章 仕女画风格演变的背后 第一节 禁锢与开化 一、六朝对于女性的社会风气 二、六朝仕女画家的处境 三、六朝对女性的审美理想 第二节  自由的张扬人性的复归· 一、开放的社会风气 二、隋唐五代仕女画家的处境 三、隋唐五代对女性的审美要求 第三节 文人文明的统治 一、宋代的重文轻武和元代的文人隐居 二、礼教的强化和对女性的拘束 三、世风影响下对女性的审美理想 第四节 礼教化之后  一、明清的礼教苛制  二、明清文人的处境与人格变异  三、明清世风影响下的绘画美学思想第三章 仕女画风格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社会的需求 第二节 男性的艺术 第三节 女性的弱化与奴化第四章 仕女画的美学价值 第一节 无法压抑的女性审美 第二节 遮掩之下的女性人体审美 第三节 思想解放的晨曦 第四节 仕女画的美学价值结论参考文献跋

章节摘录

插图:总之,春秋到两汉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题材的绘画,这些女性形象有的是女神崇拜的产物,如西王母、织女、嫦娥,有的是作为陪衬出现的,有的是作为丧葬的法器,有的是写实的肖像画,还有的是宣传封建伦理的产物。其后,北魏又有木板漆画《舜后母烧廪》、《帝舜妃娥皇女英》等等,都可以算作仕女画的早期表现形式,正是绘画中这些女性形象的出现,汇成了后世仕女画的洪流,并为其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进入东晋,此时人物画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技法经验,仕女画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顾恺之为代表的人物画家创作出了《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等一系列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仕女画。此时的仕女画与其他类型人物画的分界并不明显,创作目的是早期艺术的成教化、助人伦,受当时宗教等因素的束缚,承袭了人物画秀骨清像的特征,独立特色不是很突出,这决定了此时期仕女画的局限性。唐代以来,仕女画得到空前的发展,以张萱、周防为代表,描绘的贵族妇女,成为仕女画的典范,达到了仕女画发展史上的顶峰。宋元承接唐代仕女画余韵,但已失去了唐代的气势,在仕女画创作的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所下降。明清两代,以仇英、唐寅、陈洪绶、焦秉贞、俞集、费丹旭、改琦等人为代表,领导了仕女画史上的又一个高峰。而此时仕女画的各种表现手法也得以完善,出现了专门的仕女画家,并形成各自独特的门派、画风。明清时期人物画创作已经非常成熟,中国传统的人物画技法,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间以西洋技法的传人,仕女画发展到了一个该归纳总结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画家们把中国传统人物画技法的精髓加以融合提炼,归结出十八描等优秀技法,创造了柔弱的病态美模式,但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仕女画的程式化特征。


编辑推荐

《中国仕女画艺术史》:绘心·文心艺术学博士文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仕女画艺术史 PDF格式下载



整体感觉单薄,说的比较笼统,引用诗词很多。


内容很丰富,对仕女画感兴趣的人是很好的资料


想看古代的画所以买的,内容不多。


对了解中国仕女画史很有帮助,可以对大致画作有所了解


我希望了解的是仕女画史,不是马列,以一大堆人人都知道的理论套到画史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