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国际贸易

陈宪,张鸿 编著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

陈宪,张鸿 编著  

页数:

281  

字数:

473000  

内容概要

陈宪、张鸿编著的《国际贸易--理论政策案例》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国际贸易的相关内容,基本上反映了当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全貌。在重点介绍西方经济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研究方面的进展。结合近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变化,教材中大幅度地增加了世界贸易组织方面的内容。本书文字阐述通俗易懂。本教材的一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在解释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的时候,还较多地使用了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为了便于学生自学和复习,全书的文字阐述通俗易懂,并力求做到深入浅出。

书籍目录

第三版前言
再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国际贸易的分类
第四节本书的结构
关键概念
内容提要
练习题
第二章 国际贸易发展简史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当代国际贸易
第三节当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关键概念
内容提要
练习题
第三章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第一节国际分工
第二节世界市场
关键概念
内容提要
练习题
第四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
第二节绝对优势理论
第三节比较优势理论
第四节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经济学分析
第五节相互需求论
第六节要素禀赋理论
第七节里昂惕夫之谜
关键概念
内容提要
练习题
第五章 新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规模报酬递增理论
第二节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三节技术差距论
第四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五节偏好相似理论
第六节存在性理论
第七节人力资本说
第八节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关键概念
内容提要
练习题
第六章 保护贸易理论
第一节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
第二节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
第三节凯恩斯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第四节普雷维什的中心一外围论
第五节主张保护贸易的其他论点
第六节保护贸易新理论
关键概念
内容提要
练习题
第七章 发展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理论
第二节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理论
关键概念
内客提要
练习题
第八章 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
第一节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第二节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当代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外贸政策
第四节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关键概念
内容提要
练习题
第九章 关税
第一节关税的种类
第二节关税的征收
第三节关税的经济效应
第四节最适关税
第五节关税水平与保护程度
关键概念
内容提要
练习题
第十章 非关税壁垒
第一节非关税壁垒的特点与作用
第二节非关税壁垒的主要种类
第三节非关税壁垒的经济效应
第四节非关税壁垒与关税壁垒的比较
关键概念
内容提要
练习题
第十一章 鼓励出口和出口管制措施
第一节鼓励出口方面的措施
第二节出口管制措施
关键概念
内容提要
练习题
第十二章 经济特区
第一节经济特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
第二节世界经济特区的类型
第三节中国的经济性特区
关键概念
内容提要
练习题
第十三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
第二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和趋势
第三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第四节经济一体化理论
关键概念
内容提要
练习题
第十四章 贸易条约与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
第一节贸易条约与协定
第二节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第三节世界贸易组织
第四节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关键概念
内容提要
练习题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它表示包含在出口商品中的每单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进口商品数量。通过一国不同时期的单因素贸易条件的比较,可反映该国每单位生产要素贸易利益的变化。 例如,假定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上例相同,而该国的劳动生产率从1950年的100上升到2000年的130,那么该国的单因素贸易条件为: S=(95/110)×130=122.27 这意味着该国2000年与1950年相比,尽管贸易条件恶化,但由于此期间出口劳动生产率提高弥补了净贸易条件的恶化,从而使得该国单因素贸易条件好转。 (4)双因素贸易条件(double factoral terms of trade)。 双因素贸易条件(D)是在商品贸易条件的基础上,考虑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变化和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ZM)变化后贸易条件的变化。其计算公式为: 假定上例中的进口价格指数不变,出口劳动生产率指数不变,而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从1950年的100上升到2000年的105,则双因素贸易条件为: D=(95/110)×(130/105)=106.93 在上述4种贸易条件中,商品贸易条件N、贸易收入条件I、单因素贸易条件S比较重要,也应用得比较多,而双因素贸易条件在实践中,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意义不大,极少使用。由于商品贸易条件最易计算,也应用得比较广泛,故大多数参考文献中常常将商品贸易条件N简称为“贸易条件”。 三、相互需求论的局限性 相互需求论进一步说明了国际贸易为双方带来利益的范围,以及贸易利益如何在双方进行分配。国内交换比例越接近贸易产品交换比率的国家,获利就越少;反之,获利就越多。这一补充说明充实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但是,穆勒关于相互需求强度决定贸易条件的论点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因为相互需求论的假设前提是物物交换下供给等于需求,而现实世界中出口和进口不是同时进行的,而是彼此分离的。 马歇尔的提供曲线理论就均衡贸易条件得出的结论与穆勒的相互需求论是一致的,但提供曲线的分析比穆勒的文字叙述更为精确。马歇尔的提供曲线对贸易条件的分析,开创了把几何方式方法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工具的先河,为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增添了新的表达方法和研究手段。但马歇尔的边际效用论和生产费用论对提供曲线的解释不尽合理,并且也不具有普遍意义。 第六节 要素禀赋理论 20世纪30年代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在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被誉为国际贸易理论的柱石,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要素禀赋理论是一棵根深叶茂的理论巨树,其基本内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用生产要素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模型。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包括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一、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及其基本概念 国际贸易建立在什么基础上?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互利贸易的基础是国与国之间产生的成本差异,这些差异由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重新演绎。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各个国家在没有贸易条件下的商品价格存在着差异,所以会产生贸易。而商品相对价格不同又是因为‘需求条件和供给条件不同引起的。需求条件就是通过消费偏好来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而供给条件则是通过产品结构来影响相对价格。比较成本的差异是由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生产可能性边界存在着差异。但是,为什么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存在着差异? 无论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还是穆勒、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在描述生产成本时都暗含着这样一个前提:国与国之间在生产特定产品方面存在着差异,一些国家擅长生产某些产品,而另外一些国家却擅长生产另外一些产品。可问题是一国为什么在生产某些产品上有优势,而在另外一些产品生产上却没有优势?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穆勒、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都没有作出相应的解释,即没有解释为何一国在某种商品生产上较他国效率高。这个问题的提出与探索引出了一个重要的贸易理论,这便是要素禀赋理论。


编辑推荐

《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教材•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系列教材:国际贸易:理论•政策•案例(第3版)》结构完整、内容新颖、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将理论性与实际操作性相结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国际贸易 PDF格式下载



这本是教材书来的,内容不错 值得购买


挺不错的!
对国际商务硕士很有用!


内容丰富,适于学习。


纸的质量不怎么好哦


纸张很薄,很薄,感觉像盗版的!


书很喜欢,很需要,不错


还可以吧 比较有用的的


书的质量绝对是非常好,拿在手里面很舒服,书的香味也不错,第一感觉很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