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的农业景观研究
2012-9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舒波 著
224
261000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土地成为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最为亲近的自然要素,亦成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直接作用对象。因此,伴随着自然地理条件、农业生产发展、人类文化繁衍以及审美认识的觉醒,逐渐形成了农业景观。成都平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耕作区,依托都江堰水利工程——现今世界唯一留存、拥有2300多年历史且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无坝引水水利工程,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底蕴深厚的农耕文明。水网、河渠密布,交织于农田之间,农舍“随田散居”,从而形成了成都平原特有的以“林盘”聚落、网络状水系为核心的大地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这种结合自然和顺应人意的形式是大地上直观、淳朴、价值极高的景观结构与艺术体现,其中凝结了数千年来先辈-9自然环境的交互过程,包罗了农村生产生活的核心与模式,蕴涵了属于成都平原的精神归属。
舒波,1971年生于四川成都,博士,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任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建筑创作理论研究、农业景观研究,目前主研方向有:建筑设计方法论、农业景观。曾主持完成多项建筑及景观设计,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课题多项。著有专著3部,在《建筑学报》、《规划师》、《华中建筑》、《中国园林》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1研究背景、意义与内容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概念界定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3主要研究内容
1.4研究方法与写作框架
2相关理论研究
2.1农村社会学
2.2景观生态学
2.3景观与文化
2.4农业景观美学
2.5现象学
2.6其他相关理论
3农业景观的要素及形态构成
3.1农业景观的要素
3.2 自然景观形态构成
3.3聚落景观形态构成
3.4生产生活形态与场所精神
4成都平原的自然与文化综述
4.1成都平原的自然地理条件
4.2成都平原的社会环境
4.3成都平原的农耕文化与地域文化
5成都平原农业景观特征
5.1历史地理特征简述
5.2农业景观的演进
5.3农业景观特征的横向比较
6成都平原农业景观的价值及其场所精神的体现
7实例分析
8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成都市建设委员会曾经对成都平原的林盘聚落做了一个保护性的规划,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很好地贯彻下去;况且,林盘聚落仅仅是农业景观中一个重要的构成元素,单纯地保护林盘而不对现有的水系、道路格局、农田格局、生态格局等进行梳理,现有的富有地域特色的农业景观也未必能够很好地保护下来。关于农业景观中的人文因素,国内外的研究中仍然较为缺失。须知,农民的生产模式、生活模式本来就是一种地域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附着于建筑之上,同时蕴藏在生活模式、生产方式及其赖以衍存的环境之中。千百年来,独特的生活、生产模式产生了独特的建筑空间,并与其周边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最终形成了建筑与景观的地域特征。因此,笔者认为脱离了文化环境单纯地研究农业景观的自然要素也是不够全面的,甚至很难理解农业景观,只能流于表象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农业景观的特征。 成都市现在提出“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口号,解构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让田园的自然之美能够被城市居民分享,但是对田园城市的形态、农业景观的研究实际上仍然在探索之中。另外一方面,在当前成都市城乡统筹的背景下,如何达到土地的精细规划与土地的有效利用,以及农业景观的保护和发展、确定其内在的运行机制尚需进行深入研究。在这方面,虽然欧洲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农业景观时将土地整理也纳入其中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一些发达国家对于农业景观在法律法规、保护意识、自主创新等方面都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但是,如何适应中国的国情、地方的情况尚需研究。 对于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可以简略地概括成以下几点。 (1)对于农业景观的研究,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从景观生态学、旅游学、地理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尚未对农业景观的各个构成要素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他们都是基于自身的专业背景知识从一个方面进行研究,没有将其中的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紧密地结合起来研究,有些研究深度很深,但是缺乏广度。 ……
成都平原农业发达,作者能就此作出地理景观分析,实属难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