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农村民俗体育文化的变迁

涂传飞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2  

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作者:

涂传飞  

页数:

179  

内容概要

  《农村民俗体育文化的变迁》通过对涂村舞龙这个“地方性知识”的深度描写,在形而下的操作层面上从认识论基础人手,借鉴相关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对我国农村民俗体育文化的历史作用与变迁进行了较完整的剖析。以此个案为基础,结合古奥运会到现代奥运会、旧秧歌到新秧歌以及传统龙舟到竞技龙舟的变迁事例,在形而上的理论构筑上归纳了民俗体育文化变迁规律和变迁路径。本书通过对格尔茨的阐释人类学理论及莫斯的礼物交换理论的系统梳理,对我国已有的民俗体育认识和研究方法论等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反思和厘清。最后,本书提出当前重构农村民俗体育文化的对策。主要观点有:
  1.民间体育是指存在于一定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尚未高度组织化、制度化、专业化地开展的体育活动;传统体育是指人类业已创造的,经由历史凝聚而传承、流变的一种体育文化形式;民俗体育是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化、仪式化的传统体育文化体,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民族体育是为一个或几个民族的所有民众或某一民族中特殊的民众群体所共同拥有和享用,并对其产生民族认同意识的一种传统体育文化。按照民间体育是否具有传统性的特点,可分为传统体育和非传统体育,传统体育又可以分为民俗体育和民族体育,民俗体育和民族体育大部分都交叉,但并不等同。
  2.从所调查个案来看,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历史变迁可大致划分为传统期(1953年以前)、衰落期(1953~1966年)、退却期(1966~1978年)、重回期(1979~1997年)、再衰落期(2000年左右至今)。每个阶段的发展状况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民俗体育文化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主体需求与民俗体育文化所承载的意义之间关系是否协调。
  3.从所调查的个案来看,民俗体育文化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它是一种社会再生产机制,主要体现在:它是一种社会经济再生产机制、一种社会教育再生产机制、一种社会心理再生产机制、一种文化身份再生产机制、一种社会空间再生产机制、一种社会关系再生产机制、一种社会等级再生产机制,最终成为一种社会秩序再生产机制,由此当地社会得以建构和发展。
  4.民俗体育文化变迁规律是一个“民俗体育文化体——解构——移除或保留引人部分形式、内容和功能——重构——‘改变形式,保留内容和功能’或‘改变内容,保留形式和功能或’‘保留形式,改变内容和功能’或‘保留形式,移除内容和功能”’的动态过程。
  5.民俗体育文化变迁路径有“改变形式,保留内容和功能”“改变内容,保留形式和功能”“保留形式,改变内容和功能”“保留形式,移除内容和功能”等几种。
  6.当前重构农村民俗体育文化要注意以下几点:更新观念;处理好农民、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系;遵循民俗体育文化变迁规律;区别对待,选择不同发展路径;转换民俗体育文化的功能;突出自身的特色,注重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以符合民众的需求和促进世界体育文化发展为重构目标。

作者简介

  涂传飞,男,汉族,1976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县,博士,讲师,现就职于江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1999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学士学位。2002年考入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余万予教授,从事民俗体育文化等领域的研究。2006年考入北京体育大学奥林匹克与体育社会学教研室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熊晓正教授,从事民俗体育文化、体育人类学等领域的研究,于2009年6月毕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近5年来,主持并完成省部?课题1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l项,作为主要成员完成和在研国家级、省部级课题l0余项。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次参加亚洲体育人类学大会、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等学术会议。

书籍目录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理论背景与方法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架构
2 涂村舞龙变迁的个案考察
 2.1 研究对象的确定
 2.2 田野工作地点概述
 2.3 涂村舞龙的历史变迁
3 对民俗体育历史作用的人类学阐述
 3.1 作为社会再生产机制的民俗体育——涂村舞龙活动的民族志报告
 3.2 对已有认识的检验
4 民俗体育文化变迁规律
 4.1 社会自然环境变迁是导致民俗体育文化变迁的先决条件
 4.2 社会变迁与民俗体育文化变迁并不是完全同步或同向的
 4.3 文化主体需求的变迁是民俗体育文化变迁根本动因
 4.4 民俗体育文化变迁的方式是“解构——重构”
 4.5 “解构——重构”有三个向度
5 民俗体育文化变迁路径
 5.1 改变形式,保留内容和功能
 5.2 改变内容,保留形式和功能
 5.3 保留形式,改变内容和功能
 5.4 保留形式,移除内容和功能
 5.5 简短的总结
6 对民俗体育文化意义的解释——阐释人类学对我国民俗育文化研究的启示
 6.1 阐释人类学概述
 6.2 对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的启示
7 对行动的所有研究与观察都应该是总体的——来自莫斯的“礼物交换理论”的启示
 7.1 莫斯的礼物交换理论概述
 7.2 对我国民俗体育的启示
8 对今后重构农村民俗体育文化的思考
 8.1 对已有民俗体育认识的检视
 8.2 对民俗体育发展实践的思考
 8.3 对今后发展农村民俗体育文化的思考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1.3.1.2 传统体育的概念辨析自从韦伯作出对现代和传统的类型学划分以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学术界就陷入了将传统与现代、过去与现在相对立起来的“二元论史观”中。但是,后来学者逐渐从这种“二元论史观”中解放出来,并认识到传统与现代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诚如C·克拉克洪所说:“所有人类的社会,从最原始到最进步的,构成一连续体。”传统与现代并无楚河汉界之分。在此学术背景下,学者们对传统的概念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伽达默尔认为,传统是一个流动的、生成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已经生成和己被规定了的“在”者”。吉登斯也认为,所有的传统都是被发明的……而且传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被发明出来。我们不应认为,有意识的建构和发明传统只能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现在和将来。通过以上社会学大师对传统概念的精彩论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其一,传统与现代并不是对立的,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作出传统与现代的区分只是为了说明和论述的需要,并不表示传统与现代是绝对对立的。其二,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看,传统是相对的、动态的,而不是绝对的、静止的。在时间上,经过一定时期的绵延传承(即经由历史凝聚)才能够成为传统,传统永远处于不断生成、制造和变异的过程之中,传统可以在过去产生、现在产生,甚至将来产生。而且传统之所以为传统,一个非常重要特征是其延传性,E·希尔斯甚至认为:“延传三代以上的、被人类赋予价值和意义的事物都可以被看作是传统。传统在时间上的延传性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有的传统可以从其产生之日一直延传到现在;二是有的传统可以是在历史上延传了一段时间,但随后中断了并对现今社会没有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可以称之为中断了的传统。在空间上,传统的延传性特征说明了传统在空间上有扩布性,传统被一定民众所创造出来后,也可能由其他民众采借,甚至在这些采借者中世代延续而成为他们的“新”传统。其三,在传统的主体上,传统的创造主体是全人类,事实上以上大师的论述中都没有提及传统仅仅是由特定的民族所创造和延传。虽然世界各个民族创造了人类的大多数传统,但不能说传统只是由特定的民族所创造。还有许多传统的创造主体不具有民族性的特征,即不是由某一民族的民众所创造和延传,如某一行业、职业群体所创造和延传的传统就不具有民族性的特征,这种传统不是由特定的民族所创造和延传。


编辑推荐

《农村民俗体育文化的变迁:一个村落舞龙活动变迁的启示》是中国体育博士文丛之一。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农村民俗体育文化的变迁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