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专题研究

梁刚,杜乐秀 编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5  

出版社: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

梁刚,杜乐秀 编  

页数:

217  

字数:

338000  

内容概要

本书的作者均为在高校或科研院所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的中青年学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曾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和专门史专业攻读过硕士或博士学位。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本书也是四川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人才培养成果的一次展示,反映了这些学子们求学的思考和研究的心得。书中所收录的30余篇文章分别从经济政治与国家变迁、思潮涌动与观念变迁、新旧教育与文化变迁、市民生活与社会变迁等方面,以具体而微观的实证性个案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认识,其中有不少个案研究成果是关于四川、贵州这些典型的内陆地区的,而这也是以往研究的薄弱环节,关于医疗卫生事业、饮食服饰、家庭社会问题等相关研究成果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四川大学学子对学术领域相关研究热点问题的关注。

书籍目录

第一编 经济政治与国家变迁 论张謇与中国近代植棉业的发展 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 川康兴业公司探析 抗战时期四川征属田地义务代耕评述 论自贡盐业在抗战期间的发展和作用 晚清上海租界扩界的历史考察 《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改变及其影响 济南事件与国民政府之外交理论 论国民党大陆统治的失败第二编 思潮涌动与观念变迁 论洋务运动科学技术引进的社会功能 浅议近代社会的男女平等思想的变迁 论近代中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清季民初尚武思潮的异化 五四运动——中国近代社会新思潮发展的启明星 浅析五四时期四川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和蓬勃发展之原因 试论中国早期合作主义传播和实践中的社会力量第三编 新旧教育与文化变迁  清季民初新旧交替之际四川改良私塾的努力及成效 试论1900~1940年代9)11官方提高塾师学识的努力 1912~1939年四川义务教育发展述论 民国时期成都私立中学教育的演进历程 近代体育在成都的传播研究 论民国初年四川报业的发展及特点第四编 市民生活与社会变迁 近代中国女装审美意识嬗变的原因分析 由《新新新闻》报看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都饮食原料的变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都饮食业发展述论 论抗战前中国红十字会的成立及演变 抗战时期盟国对中国的医药援助问题研究——以四川省为中心的考察 从组织章程与办事规则看贵州省赈务会的基本特点及其启示 ——以20世纪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初期为例 民国时期家庭关系的变化 论民国时期四川省的土匪问题编后记

章节摘录

  (一)制定法律、法令,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棉花生产实施一定的干预  现代化理论认为,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工农业生产进行一定的干预是现代国家的重要职责,而立法则是国家干预的基本手段。张謇十分重视法律在促进实业发展上的作用。他认为,对于发展实业来说,法律“以积极言,则有诱掖指导之功,以消极言,则有纠正制裁之力。”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认识,.在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期间,张謇积极倡导制定关于实业发展方面的法律、法令。在他的主持下,北洋政府分别于1914年4月和1915年7月颁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农商奖章规则》和《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细则》等三项法令。这三则法令干预植棉业发展的途径有二:一是规定奖励措施。《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和《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细则》中都规定:“凡扩充植棉者,每亩奖银二角,凡改良植棉者,每亩奖银三角。”  为什么要对棉花生产进行奖励呢?张謇的解释是:“本部对于工商政策,多取保育主义,故有公司保息条例之设。然农产品为各种制造品之原料,不有以增殖之。则工商之发展,永无可望。故保育主义,又当移之于农业。”二是规范保护棉花种植。确保棉花的种植面积是保证棉花生产的关键。为了确保棉花的种植面积,1914年4月张謇主持制订的《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细则》,对棉花种植区域也有明确的规定,以立法的形式对棉花的种植以约束和保护。《细则》规定直隶、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山西、河南、陕西十一省为植棉区。还规定凡经勘定植棉的县,如有未垦的荒地,县知事须设法招垦,扩充植棉。奖励植棉体现的是政府对农业的支持,而建立专门的棉花种植区域则是走向规模经济,提高棉花商品率的必要环节,这两项措施已隐现了张謇在农业发展上的前瞻性和现代性。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专题研究 PDF格式下载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专题研究”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