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新农村建设

檀江林 等主编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5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

檀江林 等主编  

页数:

227  

前言

  将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环节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有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指导并参与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在省内外高校尚属新鲜事物,这无疑大大拓展了暑期社会实践路径。在连续多年的成功运作后,合肥工业大学已经形成“四个结合”的基本模式,在省内外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社会实践环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为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建设结合的工作机制,2006年7月,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的全国重点团队“社会主义荣辱观宣讲服务团”在活动筹备中,首次动员和组织20多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大学生“三下乡”工作,成为探索工作迈开的第一步。该活动迄今已连续坚持了5年。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想取得明显的效果,就必须丰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强化课程社会实践环节,坚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唯其如此,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才能真正得到落实。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升华,更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出真知,在实践中长才干,唯有通过实践,耳闻目睹、触摸社会大课堂的深刻变化,才能使大学生真正领会政治理论精髓,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使学生对国情有更深的了解和把握,对所学的理论又有了全新认识。  同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走出单纯学生活动的圈子,进一步提升活动的层次和效果,也有赖于专业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而专业教师指导“三下乡”工作更具有独特的优势。正是基于此,合肥工业大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近两年,学校不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推动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双导师”模式(专业教师和共青团干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指导,并以此为突破口,促进全员育人目标的实现,促进人人关心大学生思想教育氛围的形成。

内容概要

本书选题紧扣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新农村建设中的系列难题,展开深层次的挖掘和学理性思考,以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大领域进行分类,每个类别分列四个研究专题。这些选题很多都是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如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农村基层民主的完善、农村基层巨额债务处理、农村中介组织的发展、农村垃圾处理、乡风文明的有机生态构建、城乡之间的生态补偿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等,无不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凸显本专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书籍目录

前言生产发展篇 新农村建设视阈中的农业产业化探寻 山区生态经济建设的可行路径探察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效建设路径的调查与思考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土地流转问题研究生活宽裕篇 和谐社会视阈中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有效化解我国农村巨额债务问题探析 对进城务工农民生活状况的实证研究 新生代打工妹的城市融人路径探询乡风文明篇 社会主义乡风文明的有机生态构建 和谐乡村建构中的农村中介组织变革研究 新农村建设视阈中的新型农民培育研究 和谐社会构建中非政府组织的功能探索材容整洁篇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容整洁问题探微 和谐城乡关系构建中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合作医疗改革问题探究 完善县域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调查研究管理民主篇 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综合改革视阈下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 农村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基层民主探讨 安徽农村综合改革中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后记

章节摘录

  4.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快速转移,必须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以适应现代经济对劳动力技能和素质的要求。“索罗残数”定则指出:经济增长中不能由有形的、可认定的生产因素解释的,可由知识因素来解释,通过知识更明智地利用其他因素。城乡之间存在贫富差距的核心问题是知识差距,知识水平限定了农民的社会地位、就业机会、维权意识等,教育落后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因此,农村的教育问题解决不好,会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快速转移,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首先从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着手:建立优质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体系,停止向农村适龄学生收费,由国家拿钱免费提供学习用品,按城乡统一标准,彻底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的成人教育、技能培训事业。学习型社会不仅要在城市中形成,也要在农村建立。  5.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点。一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农民科技文化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基本素质。二是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准确掌握商品供求变化和市场行情,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三是建立良种良法的推广机制。加大良种培育基地建设,加快实用技术推广步伐,使良种良法相配套,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四是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做好减员的文章,也就是做好增收的文章,要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深入开展农村综合改革,做好自身工作,确保农民增收。  6.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纳克斯提出的“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和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论”都在说明资本形成的不充分是产生贫困和恶性循环的关键因素。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陷阱必须做“临界最小努力”,通过外部资金打破均衡,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业经营收入的提高。因此,要切实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首先,加大政府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充分利用wTO规则,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绿箱”政策体系,逐步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和补贴,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财政拨款额度。其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农民贷款门槛,在融资方式和金融工具上不断进行适应性创新,以符合农业生产“不误农时”和农业生产资金回笼的季节性、周期性特点。鼓励和引导农业社区、农业协会、龙头企业等集体组织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密切与农户的利益链接关系,实现以工补农、以工兴农。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新农村建设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