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有组织犯罪文化研究

张爽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作者:

张爽  

页数:

235  

字数:

208000  

内容概要

  《有组织犯罪文化研究》讲述了有组织犯罪文化在犯罪组织坐大成势的过程中具有本源性意义。《有组织犯罪文化研究》第一次系统地研究有组织犯罪文化现象。首先考察了有组织犯罪传统文化,对帮会文化与流氓文化进行剖析;继而明确文化认同是犯罪组织凝聚力的根源,重点阐释了游民精英的身份意识和参照群体的规范作用;道德是文化的基本内容,《有组织犯罪文化研究》随后论述了犯罪组织成员道德标准的差序格局特征;然后,指出犯罪组织成员的情感需求集中在组织内部,情感表现极化,冲突激烈;最后,针对犯罪组织成员结构特点,在教育和宣传两方面提出防控有组织犯罪的主要文化对策。

作者简介

  张爽,女,1975年10月生,吉林永吉人。1998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今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学、犯罪学。

书籍目录

绪论
一、有组织犯罪的概念
二、有组织犯罪文化研究的意义
三、有组织犯罪文化研究的现状
第一章 有组织犯罪传统文化
第一节 有组织犯罪传统文化表征
一、有组织犯罪传统文化主体——帮会和流氓组织
二、有组织犯罪传统文化核心——义
三、有组织犯罪传统文化形式——虚拟血缘
第二节 有组织犯罪传统文化背景
一、传统文化对有组织犯罪文化之促成
二、传统文化促成有组织犯罪文化之原因
第二章 有组织犯罪文化认同
第一节 有组织犯罪文化失范
一、文化规范冲突的根源
二、对主流文化规范的否定评价
三、对主流文化规范的消极认同
第二节 有组织犯罪文化定位
一、底层群体的自我“弱势”定位
二、“精英”文化价值期待
第三节 有组织犯罪文化建构
一、有组织犯罪文化规范
二、有组织犯罪文化习得
第三章 有组织犯罪道德文化
第一节 有组织犯罪“道德”假象
一、有组织犯罪道德的双重标准
二、有组织犯罪道德的暴力本质
第二节 有组织犯罪道德责任消解
一、团体责任分解
二、道德责任承担
第三节 有组织犯罪道德选择
一、道德选择的文化环境
二、“底层群体”的道德暗示
三、参照群体道德同化
第四章 有组织犯罪情感文化
第一节 有组织犯罪外化情感
一、对社会的仇视
二、对扭曲荣誉感的追求
三、对“家族利益”的重视
四、对宿命的迷信
第二节 有组织犯罪情感发生机制
一、情感补偿机制
二、情感认知曲解机制
三、偶像权威机制
第三节 有组织犯罪情感功能
一、功利计算涵摄情感驱动力之缺陷
二、情感对犯罪道德成本的弱化
第五章 有组织犯罪文化防控
第一节 有组织犯罪文化防控导向
一、建设合理的社会文化目标
二、建设合法的规范性参照群体
第二节 有组织犯罪教育防控
一、有组织犯罪教育防控的对象
二、有组织犯罪教育防控的根基——家庭教育
三、有组织犯罪教育防控的关键——学校教育
四、有组织犯罪教育防控的重点——监所教育
第三节 有组织犯罪文化传播防控
一、对传媒地位的理性认识
二、有组织犯罪防控舆论引导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然而在特殊的情况下,观察对犯罪的惩罚会激起观察者的犯罪行为,这往往发生在罚不当罪、刑罚畸重酌情况下。不公平的、过分的惩罚可能激起观察者的攻击性或使其加强,这是,他们对不合理的事情和残酷的行为的一种对抗。  直接体验学习是指个人通过亲身参加犯罪活动而进行的犯罪学习,即有组织犯罪人通过对自身犯罪行为及其结果的直接体验,来获得违法犯罪行为的方式。通过直接体验获得犯罪行为的方式是一种强化学习的过程,如果犯罪人通过犯罪行为的实施而体验到一种奖励性的后果时,如在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获得快感,通过犯罪行为取得所需财物等,那么他就会习得这种犯罪行为方式并有可能再次实施,相反,如果犯罪人在犯罪行为中尝到了痛苦的不快的体验,那么他虽然也会学得这种行为方式,但是由于其带来的是消极的体验,所以行为人不会再将这种行为付诸实施。  有组织犯罪是一种习得性的反应,它是在社会环境中被助长和整合成为一种习惯和人格特征的。认同的心理过程就是个体对于外界赋予的各种信息的感受、选择、吸纳的过程。犯罪行为可以通过认同而产生,但是,个人最终是否通过认同而实施犯罪行为,则取决于人们对犯罪行为的预见。如果犯罪行为会产生有利的结果,个人就会实施犯罪行为,反之,就不会实施犯罪行为。由于有组织犯罪的成功率更高,有组织犯罪人更容易体验到奖励性后果,根据中日有组织犯罪合作研究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参加有组织犯罪时获取了经济利益或者其他各种利益,这会坚定有组织犯罪人的犯意,因此,其继续有组织犯罪行为的可能性更大。  (三)参照群体心理支持  群体是指引和协调其成员的活动的有效行动单位,参与群体活动和分担群体的烦恼与满足的经历,会使群体成员成为一个有群体意识的人。如果犯罪组织存续了较长时间,就会在组织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传统和群体意识,这种传统和群体意识是由组织中的集体行为和共同目的促成的,比如,在犯罪组织的形成和存在过程中,充满了冲突行为,这种冲突行为可能是犯罪组织之间的,也可能是犯罪组织与国家机器之间发生的。犯罪组织之间的冲突行为更常见,这种冲突的目的往往是为了争夺活动场所和领域。此外,犯罪组织内部的成员之间有时也可能出现冲突行为,但这种冲突行为不会分解犯罪组织,相反,会促进组织的团结,导致组织内自然结构的形成。经过较长时间的孕育、冲突和发展后形成的犯罪组织,内部的士气和忠诚逐渐发展起来,成员之间较为信赖和团结。对群体自己来说,与其他群体的冲突会有利于加强群体内部的凝聚力或群体精神,群体之间的冲突会发展和加强群体成员对所尊重的群体的忠诚,长时间的冲突会实现这种目标。这种目标的实现,会促进群体内部的协调一致和群体成员的自我牺牲。由于这种经历背景,群体认同和群体忠诚就成了一种心理学的现实。  ……


编辑推荐

  武汉大学刑事法研究中心承担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中日有组织犯罪合作研究”项目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青年项目“有组织犯罪文化研究”(编号:11Q0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有组织犯罪文化研究 PDF格式下载



差强人意吧,错别字也有,不过相对其他两本书来说算是少的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