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守望精神家园

胡潇 胡潇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1-12出版)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胡潇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1-12出版)  

作者:

胡潇  

页数:

458  

内容概要

  遵循“加强精神家园建设”这一理念,对精神生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意识形态现象、媒介文化、人文精神建设问题进行了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分析和解释,立足于澄明歧见、促进文化繁荣的主旨展开了对一些问题的学术探讨。

作者简介

胡潇,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1992年晋升为研究员并获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2009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学科带头人,兼广东省哲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等职。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省市科研课题16项,独立出版《文化现象学》《思想哲学》《唯物史观第一原理》《意识的起源与结构》《马克思的解释》等学术专著11部,主编《世纪之交的乡土中国》等著作8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文艺研究》《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哲学动态》等国家权威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他刊物论文一百六十余篇,获省部级二等以上科研、教学奖励8项。

书籍目录

第一编 意识形态的究诘 第一章 “从地上升到天上”的文化学理式 一、文化本旨的生产方式还原 二、文化认识论的历史逻辑 三、文化自组织的社会机理 第二章 意识形态的多视角解释 一、解释视角的解释 二、“从地上升到天上”的意识形态解秘 三、意识形态的主体性言说与阶级分析 四、意识形态理性品格与实践精神的阐释 第三章 意识形态错觉的还原论理解 一、生活使然的认知偏差 二、异己力量的幻象同化 三、颠倒世界的观念复现 四、现实残缺处的精神亢奋 五、偶然性压抑中的思想懜懂 第四章 意识形态颠倒的主体性寻因 一、手、脑分离中的世象曲解 二、利益普遍化的思想表征 三、病态政治诉求的精神制假 第五章 意识形态幻象的认识论分析 一、因果倒置的臆度玄想 二、历史规定性的抽象思维消释 三、语言独立中的“消所人能” 四、“相机原理”的镜像致幻 五、文化囚徒的自我通灵 第六章 文化“软实力”释义 一、文化是生活世界的精神经纬 二、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支撑 三、文化强大的社会表征功能 四、文化增值财富的巨大作用 五、文化营构民众的精神家园第二编 媒介文化的审思 第七章 媒介与认知论要 一、媒介嬗变的认知问题 二、媒介研究的认识论意蕴 三、媒介认识论研究的思维策略 第八章 媒介研究的认识论呼唤 一、新型媒介对传统认识论的挑战 二、媒介场域亟待认识论关照 第九章 当代媒介研究的哲学偏差 一、语言学派与传播学派的分隔 二、人文关注的缺失 第十章 麦克卢汉媒介哲学解析 一、“媒介即是讯息”的妙论 二、“媒介决定论”的失误 第十一章 网络文化对哲学思维的解构 一、网络言说图式拆解哲学思维的逻辑 二、网络文化消释哲学思维的张力 三、网络主体认知位势挤逼哲学思维的场域 第十二章 论资本逻辑给电视文化带来的病相 一、电视媒体的市场旋转颠覆印刷文化的价值定势 二、电视节目花样翻新中的内容粗俗 三、电视资本运作引出的惰理错乱 四、资本逻辑的电视置入造成人的认知偏差 第十三章 语境新论 一、语境界说 二、言说者的文化角色 三、言说的语象理趣 四、语义与言内语境的相互生成 五、语境和语义的涵变机制 第十四章 “第三媒介”对言语行为的变构 一、电子媒介技术对语言行为的预设 二、电子媒介语境对言说与思维的化育第三编 人文精神的言说 第十五章 “人”的“天问”与人文精神释读 一、“人”的自我究诘是“天问” 二、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性觉醒 三、人本质的现代诠释 四、人文精神注疏 第十六章 主体性的实践唯物论厘正 一、类主体的发生学追问 二、“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观照 三、主体间性的社会还原 四、主体精神的“自我”审思附编一 从人文理性看大学文化 一、文化发展态势与校园文化的隐忧 二、加强文化修养的认知策略 三、学会学习附编二 讲台上下的人文感悟 一、全人教育的思考 二、教师的悖论 三、教师职业精神微言

章节摘录

版权页:第一编 意识形态的究诘第一章 “从地上升到天上”的文化学理式文化唯物论是马克思在文化研究中对唯物史观的科学发现与具体展示。它作为马克思文化哲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思想,长期为国内学术界忽略。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是关于人类文化起源、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发展的规律,是关于文化的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社会功能的机理,是关于文化的内部构成、部类关系、思想底蕴、认识机制、实践品格、民族特质和主体负载等诸多规定性的哲学论述,它属于其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对这方面的宝贵思想财富,我们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只是把它当作社会意识形态理论一笔带过了。马克思的文化哲学内容非常丰富,有许多别于唯物史观宏大叙事的思想特质,要求我们具体探索和阐释其中的学理精要。当今文化问题凸显,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学界关于文化问题的阐释论峰迭起,唯物论与唯心论相互驰说,尤其后现代理论夹杂不少唯心倾向的文化思潮,十分需要借重马克思的文化唯物论思想予以澄明。是故,以马克思关于文化问题的思想文献为研究原点,发掘和梳理他的文化唯物论思想,并在当代语境下给予新的诠释,弘扬其伟大的科学价值,当是一件势在必行的工作。一、文化本旨的生产方式还原所谓文化本旨,有两重意义:一是文化的本义,回答何谓文化;二是文化的“是”据,回答何谈文化,诉求文化的客观逻辑。本书讨论的文化现象限指精神文化,即以社会心理、意识形式存在的文化,不涉及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文化现象非常复杂,文化的界定艰深而不好统一,文化研究史上出现过数百种文化概念。我比较倾向于孙中山先生简明而确切的文化概念:“简单地说,文化是人类为了适应生存要求和生活需要所产生的一切生活方式的综合和它的表现。”就马克思而言,他没有下过完整的文化定义,但他对于狭义的精神文化有过明确的指谓。马克思认为,人们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所产生的观念,是关于他们同自然界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自己的肉体组织观念”,应侧重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表征意义上去解释文化。在他看来,文化是人对自然能动改造的过程、方式和结果的精神凝结,是人化自然的观念表达和思想支持;文化又是人自身生活及其社会关系的展示,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身而造成的思想成果,是自然向人的生成及人向社会的生成发生的精神文明。马克思把文化当作社会生活的表征,坚持从文化的历史发展状况去观照和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生存样态。


编辑推荐

《守望精神家园:文化现象的哲学叩问》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守望精神家园 PDF格式下载



达到期望的效果,就是我想要的,而且书本装订美观,物流很有速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