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留学摄影

赵刚 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9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作者:

赵刚  

页数:

21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英式摄影教育,欧洲新闻摄影及职业摄影师,玛格南图片社和欧洲大画幅摄影和黑白摄影,英国专业摄影名店及专业器材租赁业,英国二手相机大会…… 作者用自己的亲历将这些“风景”一一道尽,为我们开启一扇介绍欧洲摄影的窗口。

书籍目录

序摄影老童生摄影系写真休老师和他的同事从渔夫到农夫(有计划,做摄影)去德国徕卡行玛格南的故事图片社CP摄影记者在伦敦“石头房子”先生(英国摄影师速写)英伦“风光”伦敦“银像”两个“巨无霸”(摄影器材店两大巨头——“吉索普斯”和“罗伯特·怀特”)器材靠租“二手”寻宝去淘便宜货黑白“恺撒”大画幅的春天后记附录一 英国主要摄影院校一览附录二 英国主要摄影展览场所地址、电话一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留学摄影 PDF格式下载



不错的质量 很划算 很好的快递


这也可以评论,支持当当


其实这本书的书名我估计注定让这本书不是那么畅销,当然,也说不定很畅销。作者通过在英国读摄影硕士期间的见闻和感受,还有欧洲摄影界现状通过图片和文字加以阐述,是了解这方面信息的很好的途径。正好本人也是英国读得理科硕士,从这本书里了解了一下摄影艺术类硕士。作者之前是记者,书中图片偏重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不过作者的图片价值远没有书中文字价值来得高,见仁见智了。


纪实的太多,创意的少!我对这书的概括是这样的,还有太多无关痛痒的繁杂事!


  非常喜欢赵刚老师这本书。
  
  其实中国的摄影水平距离欧洲差的很远,并不是因为个体的水准差距很大,最主要的还是摄影教育体系太差。所以看看赵钢的的这本书能够对于国外的摄影教育多些了解。
  
  BTW,这本书的设计不够好,而且照片不是赵老师最好的片子,有点可惜,算是白璧微瑕吧。
  
  强力推荐这本书,如果买不到,管朋友借来看看也可以大开眼界。


  书里面的内容大多发生在02年左右,那时数码单反完全没普及,胶卷依然是主流。而现在国外也越来越多人开始用135/120数码单反,可能书中提到的一些情况也已经有所改变。
  对于拓展知识面这本书很不错,其中那段渔夫和农夫特别喜欢。


  看了之后就一个感受,去国外学摄影真棒;p
  这书这价钱这内容,我觉得比较厚道的了,这年头国内垃圾一样的摄影书太多
  


  虽然大学的课程里包括了摄影基础和广告摄影两门专业课,可我知道自己很难算得上懂摄影。
  
  关于作者如数家珍般的介绍的那些器材,懂行的同学看到了大概会垂涎三尺,我只是粗粗略过。
  
  但是我仍然欣赏作者在英国留学这一年,通过摄影的学习,通过理论的恶补,通过实践的深入,所悟出来的关于专业,关于人生,关于自己的态度。
  
  还有四十天,我也将飞赴那个国度,修读为期一年的研究生课程。有时候看着书中作者的摄影作品,不禁会想:我还是没能看到伦敦的红色大巴;伦敦的马路现在设了垃圾桶了吗;坐地铁的市民是不是还是那么疲惫……
  
  我会戴上自己的相机,记录这一年的点滴。当然不为回来东施效颦,出一本滥竽充数的影集。我只希望这边走边看的过程,也能让自己看清未来。
  
  


  “赵刚同学”的留学记实。书中80%讲的都是专业知识,什么什么相机,怎么冲胶卷,哪里的材料……一开始翻看还能一页页看下去,到后来只能看照片,略文字了,凭我现在的“功力”还未达到这水平,也就不用去领悟其中的精华所在了。倒是准备去留学摄影的人可以看看,出国前先充上电。
  撇去专业知识不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作者讲到的《渔夫与农夫》,以下为原文摘要。
  
  渔夫与农夫
  渔夫撒网捕鱼,凭的是多年的经验,凭的是每天的运气,一网下去到底能够打到多少鱼,谁都估不到。这橡极了我们一度热衷的“街头纪实”,挎着相机漫无目的地逛马路,像一束绷紧了的神经,时刻等待着“独眼巨人”的垂青,等待着我们渴望的“鱼儿们”的“邂逅”。
  农夫就不同了。他们的耕作——选种、播种、育苗、耕耘、施肥、收获,每一步都有计划,最后的收成自然也是属于“可预期”的。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摄影家,选定主题,事先谋划,精心安排自己每一步的拍摄,从邂逅式的接头抓拍转向有计划、成系列的拍摄,宛如农夫的精耕。
  
  摄影做“计划”
  有人说,农耕社会之所以比渔猎社会先进,就在于人们不再依赖运气度日,而依靠周密的计划行事。
  按照大摄影的概念,相对电影摄影,我们所谓的“摄影”应该叫做“静照摄影”(Still Photography)。我曾经有幸为电影《孔繁森》拍摄剧照,不免感慨电影摄影的专业。和血缘最近的电影相比,摄影实在是很小儿科的东西。你看,人家电影摄影用的镜头动辙一二万美元,光是摄影师助手就有好几个,灯光师、美工师、录音师,呼拉拉一片。最重要的是,电影摄影师手里有极其细致的“拍摄预案”——厚厚一本分镜头本!正因为如此,电影画面才能拍得如此精致。
  中国的摄影师少有做“摄影计划”(拍摄预案)的,想到哪拍到哪,拍到哪算哪,还美其名约“跟着感觉走”。结果若干年拍下来,乱哄哄的,甚至连拍摄手法、使用的器材都不统一,一会儿黑白、一会儿彩色、一会儿135、一会儿宽屏幕,搞得就像几个摄影大师的大杂烩似的。
  即便是在靠摄影吃饭的专业领域,比如说新闻摄影,也极少有记者在重大采访之前,做拍摄前的案头工作,更别提什么“拍摄预案”了。结果,到了新闻现场全凭“临场发挥”,别说自己找新闻了,有时去配张插图片都会拍摄错人头。
  


  一年级:
  掌握摄影的各种基础知识和技能,并初步接触和了解当代摄影艺术理论和具体实践.主要课程:世界摄影简史、基础摄影教程、
  摄影--光绘(针孔摄影)、数码摄影初级教程、黑白和彩色暗房基础、数字暗房实践(扫描与打印)、摄影艺术理论初步、当代摄影艺术实践分析。
  二年级:
  发展摄影技能,扩充摄影知识,发展个人的兴趣。艺术摄影、广告摄影、纪实摄影、新闻和报道摄影、摄影室摄影、体育摄影、时尚摄影、插图摄影。另外还有公共课程:高级数码摄影、高级彩色摄影、高级黑白摄影、摄影作品的印刷复制、赢利和成本控制。
  三年级:
  继续发展个人兴趣,提高专业水准,准备毕业论文和毕业联展。
  
  那有什么关系?关键是经过这个过程,他们就知道了怎么去推销自己,怎么去闯荡江湖。
  
  渔夫撒网捕鱼,凭的是多年的经验,凭的是每天的运气,一网下去到底能打到多少鱼,谁都估计不到。这像极了我们一度热衷的街头纪实,挎着相机漫无目的地逛马路,像一束蹦紧了的神经,时刻等待着独眼巨人的垂青,等待着和我们渴望的鱼儿的邂逅。
  
  农夫不同了。他们的耕作--选种、播种、育苗、耕耘、施肥、收获,每一步都有计划,最后的收成自然也是属于可预期的。现在越来越多的摄影家,选定主题,事先谋划,精心安排自己每一步的拍摄,从邂逅式的街头抓拍转向有计划、成系列的拍摄,宛如农夫的精耕细作。
  
  电影摄影师手里有极其细致饿拍摄预案。中国摄影师少有做摄影计划的,想到哪拍到哪拍,拍到哪算哪。结果若干年下来,乱哄哄的,甚至连拍摄手法、使用的器材都不统一,像是几个摄影师的大杂烩。
  
  就像做大工程,一个好的摄影计划,一定要有在开始就考虑到最后。在你还在收集材料、明确选题的时候,就要考虑作品最后的使用方式,作品最后用途的不同,战时和使用方式不同,常常回决定你采用的拍摄手法,甚至相机画幅这类看似细微的技术细节。
  
  说到展览,和国际一流水平相比,我们差距颇大。材料和制作水平倒是次要的,我们最欠缺的其实是最基本的概念。在展示自己心血结晶的时候,却极少有人懂得如何去恰当地还原拍摄时的透视。结果,该放大的不放大,不该放大的放得老大。为什么我们常常觉得20MM的超广角会夸张透视呢?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照片都放得不大,这样在25厘米左右的正常明视距离时,观看的视角会远远小于20MM 镜头的拍摄视角,观众会本能地觉得透视不正常,似乎被夸张了。
  
  拍摄距离/观看距离=实物尺寸/照片尺寸
  
  先思考、再行动、先选择、再拍摄。
  
  大脑才是事关成败的关键。
  
  玛格南强调进入生活,并以与众不同的方式来观看和拍摄--关心(人类)的摄影。
  
  作为摄影的彩色,绝不仅仅是客观物理意义上的,摄影家更看重的是色彩的主观性及其附加意义。
  
  


跟哪儿能买到?


这是事实 不知国内 很多国外翻译过来的摄影书也很垃圾的


你是赴英国研习摄影么,心生羡慕。希望你越来越好。


哈哈 昨天已经和赵刚同学说好了 让他签名送一本我~~
也在英国留学了那么段日子 所以看看那些照片和文字 相当有感觉~
何况赵刚同学的city离我的city那么近~~


cristina,难不成你也是留学读艺术呢?


no 我读的是传播学~ 碰巧赵同学现在是我的同事 当然也是我的老师~


农夫和渔夫,其实我觉得就像在说布列松和保罗史川德这两位摄影师。国内那种跟着感觉走的现象我觉得可能是受布列松那决定性瞬间影响太大了?(当然我承认我之前也是这种人)


中国人一说摄影,言必称布列松之类的大师,拿起相机就想“决定性瞬间”,是不是有点搞笑。也许鄙人业余,所以看到这种论调也觉得业余得很。


你说的这都是什么?


拍摄距离/观看距离=实物尺寸/照片尺寸 ...这个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还真第一次听哈哈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