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传统研究

成臻铭 群言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3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作者:

成臻铭  

页数:

377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政治文化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其政治文化的脉络从未中断过。由于中国是一个环山面海的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民众乐于自给自足、耕读传家、人伦和谐、自强不息,国家追求国泰民安、讲文息武、经济文化繁荣,所以在漫长的传统社会里,其政治文化没有受到外来政治文化力量的致命干扰,整个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一直以来均按自己的方式与轨迹发展着,形成了有别于他族的特有的政治价值取向、政治思维方式和政治风俗习惯,使自身的政治文化具有了原生态特点。在这个原生态的政治社会系统内部,政治心态文化模式、政治行为文化模式、政治制度文化模式和政治物态文化模式均具有独特的风格,儒家文化无论是原生态的还是儒释道三教思维模式合流以后具有极强社会适应性的儒家文化,均以其丰厚的积淀浸染并主导着这个政治文化模式,从而成其为灵魂。而奔流不息的中国历史长河,带来了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社会丰厚的政治文化。在历史长河流动过程中,虽然有些政治文化因子自然消失了,但有些政治文化因子却缓缓地沉积、存留下来,在各自的层面上继续发挥作用。那种在历史长河中沉积下来并继续对现实社会发挥影响的政治文化因子,其实就是政治文化传统。

内容概要

  到了新环境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里日新月异的学术气息,以及诸多教师力求上进的拼命三郎式的拼搏精神。它使贪图安逸、疏懒成性的我倍感压力的同时,在生活习惯有所改变,只得望其项背奋起直追。这期间,游俊教授、李汉林教授、杨庭硕研究员、罗康隆研究员、龙先琼教授、瞿州莲教授等给我提供了生活上的许多关照,同时也提出了学术新要求。游俊书记/校长一直以来希望我拓展研究领域,还在百忙之中为这本小书欣然作序并提出修改意见。

作者简介

成臻铭,男,1963年3月生,土家族,湖南省桑植人。1987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士学位。1988年10月评聘为历史学助教,1997年8月评聘为历史学讲师,2003年8月评聘为历史学副教授,2008年10月晋升为历史学教授。先后在湘西民族教育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1987—2001年)、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教务科研处(2001—2004年)、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2004年——)等单位从事教学或管理工作。现为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专门史方向硕士生导师,兼任吉首大学中国土司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吉首大学文物修复与文物鉴定室主任、民盟湖南省统战理论研究会理事。

书籍目录

序导论一、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传统研究概况二、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传统研究的意义三、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传统研究的价值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传统研究内容五、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传统研究方法第一章 中国伦理型政治文化第一节 伦理本位一、伦理本位二、伦理型政治的特点第二节 官本位一、称呼复杂二、内容丰富第二章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变迁第一节 礼的起源与进化一、礼的起源二、礼的发展进化第二节 礼法分治之下的中华法系的承袭变革一、成文法逐步公开二、礼法的分野三、治国以法四、以礼入法五、以法治国的演进第三节 选士制度之下的官制发展历程一、先秦官制发展历程二、秦汉至清官制发展历程第三章 中国传统治国模式第一节 以礼治国一、礼的功能二、礼制与礼俗三、古礼的类别四、治国模式的确立五、以礼治国的实施第二节 以德安邦一、“以德安邦”的提出二、“德主刑辅”第三节 学而优则仕一、考试选官二、职官结构的变化三、“清官效应”四、贪官现象第四章 中国政治文化传统评价一、德礼一体的意义二、考试选官的功过第五章 中国政治文化传统对近代政治制度文化的影响第一节 封建传统政治制度文化与封建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一、封建传统政治制度文化二、封建政治文化传统三、影响我国近代政治制度文化的政治文化传统要素第二节 政治文化传统之下我国近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缺陷一、政治权力分配的缺陷二、政府行政体制的缺陷第六章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文化之得失第一节 君权制度之得失一、君王权力结构二、嫡长子继承三、皇权的变态第二节 中枢辅政制度之得失一、贵族辅政二、宰相辅政第三节 中央政务体制之得失一、王家事务等同于国家政务二、体制的革新与守旧三、相府与诸卿政务变幻莫测四、“蛮汉分治”第四节 地方政务体制之得失一、国家统治渗入社会每一角落二、集各地方政权的权力于中央三、对地方少数民族实行特殊管辖四、地方辅政体制之得失第五节 法律制度之得失一、多途径的司法行政体系二、法律第六节 行政监察制度之得失一、以内驭外、以轻制重、以贱察贵策略二、对上谏诤、对下监督弹劾、对左右互相牵制监督的机制三、上级部门责任考核下级部门,职官安排采取交错监管与制约的机制四、行政监察制度的得失第七节 财政经济制度之得失一、土贡制度的实行二、财政收支的演变三、财政经济制度的得失第八节 科教文卫制度之得失一、重文学轻科学二、文化管理以礼乐制度为中心三、得失第九节 文书玺印符节 制度之得失一、文书二、玺印三、符节四、文书玺印符节 制度的得失第十节 文官制度之得失一、荫袭制度二、“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雇佣形式三、文官制度的得失第七章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文化的运行规律第一节 中华帝国国体的特征一、不同历史时期国体的特征二、中华帝国国体的特征第二节 中华帝国权力运行的政治生态一、权力运作的环境二、权力的来源与继承三、权力的空间与边界四、权力的性质第三节 皇权的结构与功能一、皇权结构二、权力的功能三、中华帝国政体的主要特征第四节 中华帝国权力体系的运行状态一、职权的运行状态二、皇权运行的体系三、权力运行的特征第八章 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文化改革的特征第一节 历代改革的主要内容一、先秦时期二、秦汉时期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隋唐时期五、五代宋元时期六、明清时期第二节 政治制度文化改革的一般特点一、构建三重“天下”二、君王日益专权三、中央积极集权四、促使整个社会等级化五、始终保护自耕农六、政治上逐步汉化参考文献一、主要历史文献二、国内研究成果三、国外译著四、相关论文后记

章节摘录

四、治国模式的确立(一)治国以礼的开始礼被确定为治国模式,始于西周的周公。“先君周公制周礼”,鉴于周初社会的动荡和复杂的形势,为了更有效地统治幅员广大的新建国家,在继承“夏礼”、“殷礼”的基础上,着手将分散零乱的礼进行编排、修补和厘定,使之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其基本精神是别尊卑、序贵贱,在区分等级差别的前提下纳天下于一统,在宗法政治基础上建立大一统王朝长治久安。(二)“隆礼重法”至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竭力主张礼治,反对法家的“法治”。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耳且格”;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强调仁、义、礼、智四端,并将礼看成体现仁义、进而实现“王道”的重要途径。他们对礼的实际范围、礼的形式进行了改造,并没有改变礼的本身。荀子认为礼是治国安民之本,他说“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特别是荀子“隆礼重法”,将礼与法有机结合起来,实际上提出了“礼法一体论”,对后世影响很大。正因为如此,中国历代统治者、政治思想家均将礼视为治国安邦的根本指导原则。《左传》云:“礼,王之大经也。”

后记

经过近三年的思考和写作,这本旨在拓宽中国统战理论与中国土司政治文化研究视域的二十余万言的小书终于炮制出来了。之所以说这本小书是炮制出来的,并非故作矫情,是因为它根本不能与时下学术界长达四、五十万甚至是上百万言的鸿篇巨制同日而语。而且由于出版社催得很紧、修改时间极为仓促,在史料的运用与语言的组织方面尚显粗糙,存在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敬希专家和读者见谅,如有再版机会,一定设法补过。一九八七年我自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以后,一直在湘西民族教育学院(后来合并为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从事《中国通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湘西通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担任九年助教期间,开始涉足中国土司政治文化研究领域,并有幸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办的权威刊物《民族研究》发表系列论文。到了2004年初,我被调入政法学院(后组建为历史与文化学院)/人类学与民族研究所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传统研究》由群言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传统研究 PDF格式下载



看到题目买的,看完内容有些失望,建议专业些人员就不要买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