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蒙田试笔

(法)蒙田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2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

(法)蒙田  

页数:

382  

译者:

梁宗岱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蒙田试笔》这部巨著洋洋百万言,但序言《致读者》很短,排起版来几乎不够半页纸;调子也放得低,声言写的是自己,为家人和朋友写,无意追求荣誉。一句话,无心插柳。1580年春天,他将他戏称为“卤肉片”、“柴捆”的文稿结为两集,起了《试笔》(Essais)这个书名出版,原意是对生活经验、思想活动、现实状况尝试思考及判断。但《试笔》一出来,从此就有了Essai这种文体。之前,柏拉图的哲学是以对话形式表达,塞涅卡(Sénèque,约前4~65)的以书信形式,而蒙田的哲学,则以Essai的形式来思考、引述、描绘现实中的大小事件。 在传媒不发达的中世纪,《试笔》出版后,马上不胫而走。它使当代人震动、惊奇、着迷,大家发现了一部引录了无数格言、警句,涵括了无限思想的智慧之书。他的引录,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这样评述:“蜜蜂到处采花,然后酿成蜜糖,全部变成自己的东西。”这部书还像一件精致的艺术品,集文、史、哲于一身。须知法国最古老的文学作品《罗兰之歌》(La Chansson de Roiand),大约出现于公元1150年,由不知名作者集体创作,不带作者个性,章句也稍嫌单调;《列那狐传奇》(Le Roman de Renart)大约成书在1174年至1250年间,也是集体创作,属寓言式的文学。事实上,法国语言九世纪才成形,现存最古老文献是842年的《斯特拉斯堡誓言》(Les Serments de Strasbourg)。在这个蹒跚学步阶段,文字运用和文学创作,皆处于单纯简约阶段。到十六世纪的拉伯雷(FrancoisRabelais,约1494~1553)、龙萨(Pierie de Ronsard,1524~1585)和蒙田,才将法国文学一下子提高到卓绝完美的程度。《试笔》的出现,无疑是一个里程碑。这部书很快走出国门,被翻译成意大利文和英文,一个近代欧洲的散文随笔的新世纪开始了。日后的哲学家、思想家、评论家,如法国的帕斯卡尔、孟德斯鸠、卢梭,英国的培根等,整整一群思想带头羊,不管他们当中有的人指着他的鼻子嘀嘀咕咕,到头来都是在他的牧区底下讨生活的。 蒙田将这部书作为运用知识、使用脑筋的方法,但它的出版是文学事件。作者的杰出表现在于,面对复杂的哲学思想,却摒弃哲学术语和夸夸其谈的说道,相反,他采用形象的文学语言和手法,通过世俗而朴素自然的生活经验,深入浅出地阐释迂回曲折、往复变化的思想:“与无羁的马一般,它为自己跑比为别人跑快百倍;因而便产生了无数的妖魔与怪物,无次序,无目的,一个两个接踵而来。为要可以优悠默索它们的离奇不经,我已开始把它们一一写下来,希望日后用它们来羞它”①蒙田致力于将哲学简单化,轻盈化,使它切入生活,切入人生。“在哲学主张中,我更愿意接受脚踏实地的,即最符合人性和适合我们的。”但却非全面系统的哲学,而是零碎分散,个别对待的生活哲学。他的笔跟着日常生活和思考行进,不做作,不带情愫,不图诗情画意。思考的方式方法就是他的表达方法。 蒙田是只有一本书的作家,而这部书在世人眼里却有多种面貌。十七世纪时候,蒙田的自然和正直备受赞扬,《试笔》的魅力使它成为畅销书,但1676年却被教会暗地里列为禁书。蒙田没有对天主教正面批评,但他认为人来到世上是偶然的。他敬重的是维系大自然秩序的力量。“那些星球不但支配着我们的生命,命运,还支配着我们的倾向,言辞和意愿”,“天体稍有动静,……整个人间就会完蛋”。而超自然的神呢,是按人的需要和样子来塑造的,都有世俗人的标志,是一种不可理解的自然力量,所以“我觉得我更喜欢那些崇拜太阳的人。”神学家一早认定蒙田是无神论者,以自然主义来代替天主。有七十年时间,《试笔》没有在法国重版。 以批评蒙田起家的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1623~1662),则以他的理性和机械主义来针对蒙田的人性和人文主义,时或颂扬,时或辱骂,就看他的脾气而定。此外,有人责备作者谈论自己太多,有人认为文章结构散乱,条理不分明,有人指责它语言粗俗,也有人说它煽动淫欲。作者的大胆直言,也曾经被指为具有革命倾向和颠覆性。但到头来,世代人读《试笔》,就是通过蒙田阅读自己,认识自己。它像一面镜子,将所有人的影像反映进去。它被称为“正直人的枕边书”,是一本独树一帜的书,蒙田在中世纪法国的出现,一如荷马在古希腊的出现,他们对欧洲的文学,先后起开源创本的作用,而影响是世界性的。 1571年,蒙田辞官归故里。“我们已经为别人活够了,让我们为自己活着吧,……世界上最重大的事莫过于知道怎样将自己给自己。”辞去议员职务后,有九年时间潜心治学,读书,写笔记。最初作为一种日记式的纪录,后来发现思考是一种自我分析、自我定位的方法,才将那些文字结集出版。1580年初版后,1582年、1587年、1588年先后再版。欧洲之旅和四年波尔多市长公职后,他继续写作,后来将那些文字结成第三卷,同时给第一、二卷增补了六百处。此后,修改、增补、删节工作一辈子都在进行,直到1592年逝世。遗稿经过他的义女古尔奈(Marie Gourney,1566~1645)整理,于1595年出版了三卷本的全集。 尽管修改工作一直没有间断,但由于蒙田的思想不断发展,三卷书都具有不同特点,并非以某种思想一贯到底。第一卷的基调是伦理道德哲学,对生、死和人类的野蛮与文明进行思考。提出克己自制,他引述安提思典的话:“德行自足于己:无规律,无语言,无效果”;主张不论任何活动,在取乐的同时,必须防止过度。“让我们不要任欢乐冲没我们,以至忘记了有时想起我们的娱乐往往只是死的先声”。蒙田态度中庸,言论合时宜,甚至拒绝永恒,颂扬平庸。评论界指出,主导第一卷的思想是斯多葛主义,即苦行主义(Stoicisme)。他的挚友拉博埃西(Etienne La Boétie,1530~1635)宣扬苦行,是个死亡的崇拜者。“哲学不是别的,只是准备死”,西塞罗这句话对拉博埃西影响至深。虽然蒙田认为死亡只是生的另一极,决非生的目的,且认为“快乐是我们的目的,虽然方法各有不同”,但他对拉博埃西的勇气十分着迷,以致他本人对死亡的思考,对面临死亡的人的英勇态度的描绘,可谓惊天动地。 蒙田所写的是置身其中的世界,个人的小世界和外边的大世界,在生活和观察过程中,难免不发现它的无常、盲目、自相矛盾,经常陷入混乱。“我所生活的时代,内战带来无数难以置信的罪恶,……有些人残忍无道,杀人只为取乐。”而人在那个世界中显得无能,犹疑不决,不可捉摸,有时竟是乱糟糟的糊涂浑噩的一群,却天生的自负自大,给自己的所谓伟大尊严定位。“人类是狂妄的,制造不出一条小虫,却创造出满天神佛”。他还指出人类残酷的一面,有时连动物也不如,一头狮子不会为表现勇敢就去要另一头狮子的命,人类好战,同室操戈,斩尽杀绝,所谓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我怕人的天性中有非人性的本能”,为此,作者提出问号:我是谁?我们是谁?而他的拉丁和希腊的深厚文化底蕴,向他所提供的例证是:人类是愚蠢的,是可悲的动物。他以自己为例,对人这头动物进行孜孜不倦的剖析,对它的丑恶层出不穷地揭露。他认为,人是宇宙万物的目标和焦点是不对的。“人似乎有本事衡量任何事物,却不懂衡量自己。”蒙田主张在正直宽容的自然世界中,将人放回到他原来的位置。 那个时代,一方面是科学进步,哥白尼的遗著《天体运行》出来了,不断出现的发明与宗教纷争和它引起的暴力混作一处,越发使蒙田觉得真理的蚍蜉一瞬。后浪推前浪,新物替旧物,一切都是相对的、暂时的、不肯定的。世界随着发展和人对新事物的认识和判断在改变,绝对的真理是没有的。“‘我知道什么?’我把这句话作为箴言,写在一把天平上。” 自从拉博埃西在三十三岁年纪上头逝世后,蒙田开始对世界感到厌倦。“自从我失去他那天,……我的生命苟延残喘”,“我已经那么习惯随时随地做他的第二个自我,以致我觉得自己只是半个人。”而外边的大世界呢?文艺复兴带来的希望和活力似乎已经消失,把邦国变成废墟的动乱使他感到失望。面对这种局面,理性无能为力,而法律呢,又经常野蛮怪诞。他的价值观念开始动摇,蒙田的怀疑世纪开始了。声称:“我们惟一知道的东西,是什么也不知道”。他的怀疑思想在第二卷的《雷蒙·塞邦辨》(Apoiogie de Raimond de Sebonde)中有强烈的透露。1569年,蒙田在父亲要求下,将雷蒙·塞邦(Raimond de Sebonde,?~1436)的《自然神学》(Théoiogienaturelle)从拉丁文翻译成法语,那是十五世纪时西班牙的一部著作。蒙田从该书的反面角度切入,来揭发人的自负、虚弱和不幸。他引用柏拉图的话,指出我们的感觉有限,智力不足,人生太短,我们的力量无法到达真理。我们自以为知道的东西是虚的,不知道的东西才是实的。人对自身无知的无知是可悲的。表面上蒙田是个遵守教规的天主教徒,但目睹了眼下的宗教战争,不得不指出:“没有比基督徒更深怀敌意的了。”尤其,“宗教的创立,目的是消灭罪恶,但现在给它们掩饰、滋养、激发。”他对宗教和政治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从他大量的言论看来,很难教人相信蒙田是个真正基督徒。在《雷蒙·塞邦辨》这一章里,他以普通人的身份来思考人、自然和科学的价值。这一章占了第二卷三分之一篇幅,怀疑思想也覆盖着整卷书。 他与当时政界的关系,除却政治思想分歧,也明白自己不是一个可以在宫廷长久立足的人。他发现,由于被小人包围,国王也难逃脱被奴役的命运。而作为一个绅士,在自己的领地里要比国王更自由。所谓宗教和政治的诚信,只忠实于自己。公元1571年,时年三十八,他决定辞去议员职务,宁可拥有个人独立的生活和见解,将精神放到写作、阅读和操持古堡园务上。1572年到1574年间,他勤于阅读,从塞涅卡、卢克莱修、普鲁塔克等古罗马哲人中吸取养分。 第三卷《试笔》,是在经过长达十七个多月的旅行之后,先后两届波尔多市长职务期间断断续续写成的。如果说第一、二卷尺度中和得体,第三卷则秉书直言,言论的大胆,在那个时代显然不合时宜,甚至具挑衅性。在这卷文集中,作者本人粉墨登场,谈他在欧洲几个国家的旅行,“酷热时候则夜间上路,从日落走到日出。”他把旅行作为一种有益的锻炼,使自己不断留意从未见过的新事物。但也为别的原因,“我很明白我逃避什么,但不知道我想找些什么。”旅行期间目睹的社会现实,战争造成的混乱,成为他落笔的题材。”内战比其它战争造成更糟糕的局面,它把我们赶上自己家里的哨楼,骚扰到家居安宁,令人难以忍受。”他指出到处不稳定不安全。而在一个充满战争暴力、欺诈、粉饰和伪装的世界中,寻找真理是如何可笑。你揭露虚伪,而伪君子也在揭露,比你还要起劲。蒙田的态度是保持距离,将自己的处境和见闻记录下来。他也写侧身市政事务的感受,干脆就是书生从政的难处:“从前我试尝以生活信念和准则来为大众服务”,但很快发现,“这是一种学院式且幼稚的教条,既无用,又危险。走进人群中,必须紧抱胳膊左绕右弯,或进或退,甚至偏离直路,就看遇上的情况而定”,而这种按别人意愿行事的生活,是如何与本人自由闲散的个性相对立。他也谈写作,赞扬漫不经心、风云莫测的写作手法。“我的文风和思想都不拘一格,所谓游移不定。” 第三卷自由灵活的思考,使蒙田的思想显得十分超前,就像生活在我们当中的人。十六世纪时候,西班牙殖民阿根廷,英国殖民者开始到印度,葡萄牙企图占领摩洛哥。而蒙田反对以某种所谓信念,实质是为某一集团的利益而发起的战争。一句话,他反对殖民战争,指出文明对所谓野蛮的征服,是将自己的法律强加到别人头上。他也是最早那些反对肉刑的人,杀一儆百既残忍又愚蠢。不断出现的残忍,是时代堕落的原因。在爱情和婚姻方面,他指出由男性单方面炮制要女性服从的法律和社会成见,严重约束了女人的天性。他看到离婚制度的好处,在于使男人明白会失掉妻子。他引用柏拉图和安蒂谢纳(Antishéne)的主张,认为女性有权利参与社会一切工作。蒙田反对法律不公平的一面,“法律信用的维持,并非因为它正确,而因为它是法律。……它们经常由蠢才制订”。他反对精神上和宗教上的教条,反对社会等级,反对文明人的野蛮。蒙田将现代人上街示威喊口号所要求的一切,四百多年前就提出来了。 其实从总体而言,十六世纪酝酿着光明新生,正从野蛮灰暗时代中破茧而出,是走向希望的新世纪。这点蒙田很明白。所以,他谈失去希望的同时,也明智地在矛盾中开拓新路。他没有将那个时代一股脑儿否定。屋梁一旦被拆,房子就会坍塌。他宁可吸取人文主义的精神,转入个人化的内心活动,从生活经验出发来谈对知识的热忱,对进步的深信不疑,愿意返回到真正的源头,在古代读物中寻找文明的宝藏。他主张奋发图强,反对苟且拖拉,相信可能性可以争取,认为非要吃鞭子才省悟的人不是真正的智者。 如果说第一、二卷探讨道德伦理学,探讨如何美丽地死去,第三卷则探讨如何更好地生。蒙田逐步从死的哲学走向生的哲学。最初为年轻人的狂热和挚友拉博埃西的影响,后来是对于所谓贤明的无所谓,“我知道什么?”成为他思想的中心。再下来,除了外界环境不安定,更因年事渐长,疾病缠身,坠马受伤,使他变得更平衡、恬静而安顺,越发想到生活和身体的享受。在充满战争和黑死病的年代,学会逃避灾难,控制忧虑不安,紧抓此时此地,享受眼下生活,不让幸福从身边溜走,的确有其必然的道理。何况在蒙田眼里,灵魂和肉体是不可分割的,只追求灵魂不朽而蔑视肉体,是将活生生的人割裂开。“顺符自然的一切都值得尊重”,但灵肉结合必须高尚理智。既然“自然是温和的向导”,本能一旦醒来就不会弄错,享受自然的幸福,是权利也是本分。如果说第一卷是斯多葛主义,第二卷是怀疑主义,第三卷则被认为是享乐主义。他一再强调人的自然属性,生活艺术就成为他落笔的重点。 蒙田对死亡的意识,对生活和生活艺术的追求,构成《试笔》特殊的艺术风格。生活艺术是他思考最多的亮点,先后贯穿全书。即使谈死亡,也是寻找好的生活方法。他的生活艺术徘徊在一个理念上:人必须懂得什么叫“自然”。自然既包括整体生活的法则,也包括自然的官能和乐趣,食色是一个总和谐与平衡,拒绝和排斥它都是不对的,要遵循自然状态生活。蒙田这个十六世纪的先驱,他赞美原始的幸福,但首先必须是文明的,合乎情理的。 蒙田在书中谈自己,是企图通过描绘自己来描绘人类,使读者推人及已。他对自己的描画并非是简单的、直线的,而是复杂的。他从各方面来探讨自己,充满个人的印象和经验。他追求孤独,也渴望友谊;他崇拜古代英雄,却承认自己畏惧死亡和痛苦;他出身官宦世家,却拒绝为需要服从政治;他蔑视人类的弱点,所描绘的历史人物中,很多人灵魂卑鄙肮脏,心肠扭曲,但他还是主张从具体、平常、世俗的角度来看人,来对待人,因为完人不存在,所有人都是普通平庸的个体。我们只能接受人本身的状况,认识自己,做你自己的人,做自然将你造就成的那种人。人是不可以改造的,只能在他本身的自然属性内打滚。这就是蒙田的明智之处。 《试笔》学究天地古今,知识、哲理织面极为宽广。而从整体笔墨的底部,透出两支小曲,一支是对挚友拉博埃西的怀念;一支是对苏格拉底的崇拜。 拉博埃西是人文主义者,像蒙田一样,也是个大法官。他的《论自我奴役》(Discours de laservitude volontaire),是反对专制的著作。为了他与拉博埃西之间的关系,他写了《论友谊》,蒙田自己也感觉到,“我们的灵魂这么一致地同行,……并且信赖他比信赖我自己更胜一筹”,“超过我能说出的理由,超过我所特别能加以解释的,有一种我也不知是什么的不可知的命定的力量做这结合的媒介。”他把友谊这种人际关系推向极致。他认为父子缺乏平等,不可能有真正的交流;“至于结婚,它不独是一种只有入口的自由的贸易,……并且往往是一种含有别的动机的贸易”。而友谊呢,是自由意志的选择,是精神沟通,只跟本身有关,不牵涉其它利害关系。他受他的思想影响至深,也从他的眼里看到了自己。拉博埃西逝世后,为填补精神上的巨大空虚和证实自己,他投入写作。评论家认为,蒙田与拉博埃西之间的关系,远非偶然事件,若非这段友谊,就不会有蒙田和他的《试笔》。 读者也不难发现,“苏格拉底”这个名字在书中经常出现,有人统计过,全书总共出现过一百一十多次。他称赞亚历山大大帝为,“最伟大的常人”;将伊巴密农达(Epaminondas,约前418~前362)称为,”最杰出者中的最杰出者”。而苏格拉底呢,则是一个带有秘密使命的人,他身上发出的神秘的光笼罩着某些章节。在蒙田眼里,他是最完美的人,一个人类的圣人。“所有优秀品质皆十全十美的典范。” 一部包含无限思想的书,造就了一个无限的蒙田。都说《试笔》的成功是作者人格的成功,两者是分不开的;它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古老却永远现代。蒙田指出荷马诗歌的空前绝后,是最初的也是最完美的。我们是否也可以认为,像《试笔》这样一本书,在散文世界中,可能会再出现,也可能永远不再出现? 首先将蒙田介绍到中国的,是梁宗岱老师,Essai一般通译“随笔,漫笔,小品”,但宗岱老师译为“试笔”,看来最为传神。1933年,他写成《蒙田四百周年生辰纪念》,连同一篇译文,发表在《文学》杂志创刊号上。他对蒙田推崇备至,认为这是“一种独创的轻松,自然,纡回多姿的论文。”,跟拉伯雷一样,吸取和发扬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哲学和伦理思想。1935年郑振铎先生主编的《世界文库》收入了他的二十一篇翻译,以《蒙田散文》为总题,分放第七至第十二册。 此后宗岱老师继续翻译及修改,共得二十余万字手稿,可惜全部毁于“文革”,只有已发表的译文流传下来,也就是这本集子所收的二十二篇。数量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囊括蒙田全集第一卷的精华。译文古雅而不拘一格,尽得蒙田之风。 我们根据法文原作为全书补充了必要的注解,订正了前刊一些漏误,以及统一了个别译名。为了这本书,笔者曾专程前往法国西部波尔多地区,参观蒙田故居,实地了解这位哲人的生活和写作的具体环境,收集了蒙田书房屋顶梁柱上的古希腊及古罗马格言,翻译成中文,希望为粱宗岱老师的译著增加一点趣味。(与参观记《从贵族老师到大哲人》一并附在本书后面。)

作者简介

梁宗岱,梁宗岱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教授,创作广及诗词、中外文学翻译和文艺评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有深刻的印记。由于历史原因,他的作品长期尘封,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零散重印。本系列全面汇集梁宗岱的主要作品,以满足文学爱好者的不同需要,并为学者专家提供一个可靠的版本。

书籍目录

蒙田,一个文学化的哲人(卢岚)蒙田试笔 译者题记一 译者题记二 致读者 论不同的方法可以收同样的效果 论悲哀 论灵魂缺乏真正对象时把情感寄托在假定对象上 论闲逸 论说谎 论辩才的急慢 论预兆 论善恶之辨大抵系于我们的意识 论恐怖 论死后才能断定我们的幸福 论哲学即是学死 论想象的力量 我们的感情延续到死后 论凭动机裁判我们的行为 几位钦差大臣的特性 论隐逸 论教育 论凭人们的见识来评定真假之狂妄 我们怎样为同一事物哭笑 论友谊 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论惩罚怯懦 论被困守的守城将应否出来议和 论谈判时之危险 论坚忍 论无理困守一个地方的人该受惩罚 此利即彼害 王者会晤的礼法 论我们应该审慎去批判神的意旨 论牺牲性命去逃避娱乐 论穿衣服的习惯 命运往往不期而和理性携手 论习惯与改变成法之不易 论同样的计策不同的结果 论儿童教育蒙田书房格言 从贵族老爷到大哲人(卢岚) 格言位置示意图(卢岚) 格言(中外文对照)编者后记

章节摘录

  “骚扰我们的,是我们对于事物的意识,而不是事物本身。”一句古希腊格言这样说(爱比克泰德)。假如这格言能够事事处处都树为真理,我们这可哀的人类景况至少可得一大解救。因为如果恶单是由我们的判断侵害我们,似乎我们可以瞧不起它们,或有把它们化为善的可能。如果事物是在我们掌握之中,为什么我们不支配它们,或利用它们呢?如果我们之所谓恶与痛楚本身并不是恶与痛楚,却因为我们的想象把这种品质加给它们,我们当然有转变它们的权利。既可以选择,又没有什么强迫我们。我们真愚蠢不过,如果我们偏要选那苦闷的路走,把一种苦恶的味儿加诸疾病、窘乏和侮慢的身上,既然我们可以把好的加给它们,既然命运只供给材料,却要我们吧形式给它们。现在,让我们试看这议论能否成立:我们之所谓恶片非恶,或者--其实只是另一说法--即使所谓恶是恶了,最低限度我们可以任意给它们另一种气味,另一副面孔。  如果我们所畏惧的这些事物的本体,能够自作主张寄居在我们身上,就会无论在谁身上都是相同和类似,因为一切人都是同类。而且,除了多少之分,总具有同样的判断与理解的工具和器械。可是我们对于这些事物的意见之分歧,显然证明它们是得到我们的同意才能够侵入。也许某个人包藏着它们的真体,而千百个人却给它们一个新的相反的形状。我们把死亡、贫穷和痛苦当作我们的主要敌人。  先说一般人称为“可怕的事物中之最可怕的死吧:谁不知道许多人却称它为”这生命风中的唯一避风港“,称它为”自然的至善“,称它为”我们自由的唯一砥柱“和”医治诸般苦难的奏效如神的万应灵丹“呢?有些人颤栗惶恐地等候着它,另一些人却觉得比生更轻易担负。  这个人就是埋怨它过于温和的:死呵,求神保佑懦夫的生命,愿你只是勇敢的代价。(卢卡努斯)且慢说这些傲慢的心吧。狄奥多罗斯回答那恐吓要杀死他的吕西马古斯说:“你将立一大功,如果你做得到一只西班牙苍蝇所能做的。”大多数哲学家或有意预先料理、或帮助和催促他们自己的死的到来。  我们常见多少下层阶级的人,或由于刚愎,或由于天性上的纯朴,毫不动容地赴死--并且不是平常的死,而往往是混着羞辱及醋网的死--我们简直不觉得他们举止上有什么改变:料理他们的家事,把后事交托给朋友,唱歌,现身说法,对大众谈心,间或插以笑话,举杯为朋友祝酒,简直与苏格拉底无异。  一个囚徒被拉去上吊,说别从这条路走吧,恐怕某商人向他索债,抓住他的领带不放他走。另一个对刽子手说,不要触他的脖颈,以免他忍不住痒失声笑出来。又一个回答那望他今晚和主耶稣同食的牧师说:“不如你自己去吧。至于我,我却要斋戒。”又一个问要水喝,因为刽子手先喝了一口,便说他不跟着喝,为的是怕要染上痘疹。大家都听过那庇卡底人的故事:当他在梯上快要被吊的时候,有人把一个女子带给他,说如果他肯娶她(我们的法律有时允许这样做),他便可以被赦免。他定睛看了半晌,发现她是跛的,说“绑吧!绑吧!她跷腿哩。”同样的故事在丹麦亦极流行:一个犯人既定死刑,已经在断头台上了,不肯接受人家献给他的同样的条件,理由是那女子的脸太扁、鼻子太尖。图卢兹地方有一个仆人被控信仰异端,他的唯一申辩是他跟从他主人的信仰(他的主人是一个年轻的学生,和他同时入狱),宁死也不肯承认他主人有错。传记告诉我们阿拉斯城的百姓,当路易十一取了他们的城之后,许多人都宁可问吊也不愿喊“路易王万岁”。  ……


编辑推荐

  《蒙田试笔(插图本)》此后宗岱师继续翻译及修改,共得二十余万字手稿,可惜全部毁于“文革”,只有已发表的译文流传下来,也就是这本集子所收的三十六篇。数量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囊括蒙田全集第一卷的精华。译文古雅而不拘一格,尽得蒙田之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蒙田试笔 PDF格式下载



四百多年前有个叫蒙田的家伙写了一本书,而且他一生只写了一本书,但他的这部引录了无数格言、警句,涵括了无限思想的智慧之书,却成了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他引领了日后的哲学家、思想家、评论家,如法国的孟德斯鸠、卢梭,英国的培根等整整一群思想带头羊。蒙田认为自己所生活的时代,是内战带来无数难以置信的罪恶,狂妄的人类相互残杀无道,反而还给自己的所谓伟大尊严定位。他认为人类有时连动物都不如,一头狮子不会为表现勇敢就去要另一头狮子的命,人类好战,同室操戈,斩尽杀绝,正所谓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合上蒙田试笔,蒙田的那句话却久久地在耳畔回荡:“我们已经为别人活够了,让我们为自己活着吧,世界上最重大的事莫过于知道怎样将自己给自己。”


对蒙田很感兴趣,所以特意选择了梁译版本来拜读。
结果书收到时,其他书都很新,就这本封面折角,还有许多划痕,内里页面很多灰,可能是在仓库里积压了很长时间。
对书的内容很喜爱,也就不闹退换的麻烦了。
是当当的老会员了,大多数时间还是比较满意的,知道便宜的书可能很多问题,但贵的书还比较少出现这种问题。希望别再叫我失望。


精典翻译


好书,喜欢,值得一看的好书


书籍质量好,快递即使服务好


趁着减价,抓紧买了


开本有点大,有图文,不爽的很。其它好点的梁译本,奈何找不到,只好选这个了。


邮过来的书是旧的,封面磨损了,里面还好,比较新。翻译得不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