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论语

文心工作室 中央编译
出版时间:

2006-8  

出版社:

中央编译  

作者:

文心工作室  

页数:

31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经典是古代圣贤才智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源头。 多认识经典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长得更快、更高。 多认识经典可以让我们的思想、文字带有民族智能、民族风格。 《论语》、《史记》、《孟子》、《庄子》、《战国策》、《诗经》、《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红楼梦》等,这十本书应该是现代国民的“最低限度必读经典”,作为这个民族的一份子,没有读过这十本书,就称不上这个民族的“知识分子”。但是,现代人实在太忙了,大人忙着五光十色、小孩忙着被教改、社会忙着全民英检、国家忙着走出去,人人都在盲茫忙,商周出版因此为忙碌的人们炖一锅大补汤,用最活泼简明的文句.把经典的精粹提炼出来,让大家可以在“三上” (马上、枕上、厕上)阅读。在做完文字针砭、为语文把脉、把病痛治好后,让我们来培元固本,增强功力,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飞得更远!  《中文经典100句:论语》是“中文经典100句”系列之一,《中文经典100句: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具有明显的“政论”色彩和崇德重用的特色。在阅读过程中您会不自觉地领悟到孔子的勤奋豁达,还有他那现代人很难达到的为人境界。《中文经典100句:论语》你可以当故事看,但实用性高于一般故事书,可以当工具书用,但趣味性又高于一般工具书,当然可以当作文史科课外读物,肯定对作文能力大有帮助,尤其每个单元都刻意地写得短浅显易读。

书籍目录

出版缘起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  季旭升专文推荐秀一口经典名句,很酷  卜大中专文推荐落实“经典”的一生  马宝莲未知生,焉知死——生活态度001求仁而得仁,又何怨00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003敬鬼神而远之004子罕言利,与命,与仁005譬如为山,未成一篑006未知生,焉知死007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008不患人之不己知009四体不勤,五谷不分010鸟兽不可与同群011无可无不可01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吾日三省吾身——品德修养013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014吾日三省吾身0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016不迁怒,不贰过0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018毋意,毋必,毋固,毋我019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020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02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022小不忍则乱大谋02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乡原,德之贼也——言语行为024巧言令色,鲜矣仁02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026朽木不可雕也027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028子不语:怪、力、乱、神029人之将死,其言也善030仁者,其言也切031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032邦无道,危行言孙033知其不可而为之034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035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036君子有三戒037乡原,德之贼也038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039望之俨然,即之也温040不学诗,无以言君子成人之美——待人接物041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042有事弟子服其劳043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04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045礼,与其奢也,宁俭046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047犁牛之子,驿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048斯人也而有斯疾也049四海之内,皆兄弟也050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05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052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053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054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温故而知新——学习求知05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05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05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05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05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06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061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06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063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064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065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066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君子固穷——人生志向06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068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06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070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07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07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073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074当仁,不让于师欲速则不达——事物道理075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076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077三月不知肉味07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079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080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081苗而不秀者,有矣夫082过犹不及083文犹质也,质犹文也084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08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086道不同,不相为谋087唯上知与下愚不移088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089虽蛮貊之邦行矣090百工居肆以成其事091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君子之德,风——领导风格092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093举直错诸枉,则民服094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095君君,臣臣,父父,子子096近者说,远者来097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098名不正,则言不顺099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00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章节摘录

  名句的诞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1?”子贡曰:“诺2,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3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4乎?”日:“求仁而得仁5,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述而·十四》  完全读懂名句  1 为卫君乎:为,帮助的意思。卫君,卫出公。卫灵公驱逐太子蒯聩,灵公死后,卫国人立蒯聩的儿子辄为君主,即是卫出公。晋人接纳了蒯聩,并协助他攻打卫国夺取王位,卫国人奋力抵抗晋兵,形成父子争国的局面。当时孔子正住在卫国,弟子不知道是否要帮助卫君以子抗父,  2 诺:承诺,即“好”的意思。  3 伯夷、叔齐:两人皆为孤竹君的儿子,孤竹君遗命立叔齐为君主,叔齐想要让哥哥伯夷,伯夷为了遵从父亲的遗命便离去,叔齐也不当国王而逃走。最后两人因为改朝换代,不想吃新朝代的东西,双双饿死于首阳山。子贡透过借问伯夷叔齐是何等人,来探试孔子对于父子争国的立场。  4 怨:埋怨,悔十艮,  5 仁:此章的“仁”,可解释为“心安”。  冉有说:“老师会帮助卫君吗?”子贡说:“好,我去问他。”子贡走进屋见孔子,问道:“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回答道:“他们是古代的贤德之士。”子贡又问:“他们心中会有悔恨吗?”孔子说:“他们所求的是仁,也终于得到了仁,怎么会有悔恨呢?”子贡走出来说:“老师是不会帮助卫君的。”  名句的故事  孙子不只一次称赞“伯夷、叔齐”,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也记载孔子称两人“不念旧恶”,朱熹解释此章时说,伯夷、叔齐连国君都不愿当了,怎么会有什么抱怨。  根据《史记》,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在今天河北省的卢龙县西)国君的长子与三子,孤竹国国君在遗嘱中表示要叔齐为王位继承人。但在父亲死后,叔齐认为伯夷是大哥,要把王位让给他,但伯夷认为不能违抗父亲的遗命,于是从孤竹国逃走,而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于是也逃走了。  于是,孤竹国百姓就推孤竹国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史称“夷齐让国”。后来,伯夷、叔齐隐居在渤海之滨,听说周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位道德之士,于是长途跋涉来见他。但来到周时,文王已死、武王继位,武王派弟弟周公迎接,并承诺给他们俸禄与职位,但他们却不悦地走了,因为他们希望武王不要讨伐商。  后来,周灭商,伯夷、叔齐为了表示气节,便不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今天山西省永济县西),采山上的野菜为食。周武王派人请他们下山,他们仍拒绝下山到周朝做官,最后双双饿死。  历久弥新说名句  有不少学者认为,伯夷、叔齐的“求仁而得仁”带有失败者的悲剧色彩,接近亚里士多德悲剧使灵魂升华的观点,而最适合诠释悲剧理论的人物,其实正是亚里士多德的“师公”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在雅典的普通法院,被指控他的学说有“不敬国神”、“另立新神”等罪,可以选择喝毒酒、流放与“易科罚金”。后两者虽然可以保性命,但却等于承认自己有罪。因此他选择了喝毒酒而死,舍弃生命追求真理。  虽然在现实中遭到失败,仁者是毫无怨言的,因为他“求仁得仁”。晋代诗人阮籍的《咏怀诗》中有:“求仁自得仁,岂复叹咨嗟。”诗句中流露出对伯夷、叔齐求仁得仁的钦羡,同时也感叹自己只能在乱世中“苟且偷生”。  阮籍是“竹林七贤”之首,生性放荡不羁,有时兴致一来,独自游山玩水,迷路了便放声大哭,哭的不只是迷路,更是哭人生的“穷途末路”。阮籍行为荒诞,世人皆以为狂人,但当时掌握朝权的司马昭却不如此想,他使尽各种方法要阮籍当官,阮籍只好“装疯卖傻”地应付,不免羡慕起“求仁得仁”的伯夷、叔齐,甚至觉得“不得好死”的李斯也比自己强。  “求仁而得仁”常引申为无怨无悔的作为,或等同于“舍生取义”、“义无反顾”,例如戊戌六君子中谭嗣同之死便属“求仁得仁”精神的体现。清末光绪皇帝百日维新,拔擢谭嗣同等年轻书生为官,不料慈禧太后反扑,维新土崩瓦解,谭嗣同本可以逃脱朝廷的逮捕,但他却不走,并表明要用自己的血唤醒国人的爱国意识。在牢中他捡起地上的煤屑,在墙上写下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壮烈献身,慷慨激昂,对后代学子影响甚深。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以前坊间的国学书都是夫子自道,酸腐呆板,年轻人看不下去;现在这套书结合四大优点:注解详细、有名句诞生的由来、有背景故事、有现代情境式的运用,很实用又有趣味。  《苹果日报》总主编 卜大中  “经典”之作,自然代表着一种肯定、一种从古到今历经时空转换仍能在日用人生中屹立不摇的价值。我们何其有幸,可以“站在圣人的肩膀上”,不妨就从闭读《中文经典100句——论语》,开启、落实我们自己“经典”的一生!  台北大学中国语文学系 马宝莲 副教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论语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