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利玛窦中国书札

利玛窦 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8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作者:

利玛窦  

页数:

196  

字数:

11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在中国大陆出版发行,是促进中西思想文化交流的有益尝试,是促进中西思想文化交流的有益尝试,在中国天主教历史研究上亦有独特意义。  书中收集的54封书信,都非常重要。不仅仅是因为其中提供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资料;更主要的是,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利玛窦神父的“人文经验、基督信仰经验和传教经验”。  在描述人物、地点和事件的特点,利玛窦神父所用的笔墨十分简练,以至于内容不甚流畅。人物和地点的罗马字母化,使既不也解中国也不通晓中文的读者感到茫然。有时,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渴望在短短的几行文字中充分表达全部内容的强烈愿望所导致的。一封致友人和亲人的家信中,常常会夹带着一封致耶稣历史档案馆的报告。

书籍目录

序前言利玛窦传教历史中的重要阶段及时刻 1、为前往中国做准备的岁月 2、初尝战场上的艰辛 3、变革年代,从“僧侣到儒士”以及三位同会会士之死 4、被任命为传教团负责人,并获准前往北京 5、在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6、梦想成真:在大明的京城第一章 与天主的关系 1、灵修生活的源泉:对天主的爱 2、谦逊 3、爱故人 4、参与基督的苦难 5、选择第二章 站在信仰的角度看待历史 1、天主引导福传事业 2、永远服从,并只服从天主的意见 3、平常事中尽显天主临在 4、不平凡的事件 5、目光紧紧地注视着天乡第三章 与修会的关系 1、诚恳 2、听命 3、情感 4、兄弟共融 5、书信带来的安慰第四章 传教士 1、首要目标:进入中国并在中国立足……附录一 利玛窦札记总汇附录二 利玛窦大事记年表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利玛窦中国书札 PDF格式下载



书中都是利玛窦在中国时写给同会会士和长上的信件,字里行间流露出此人在信仰方面的虔敬和执著,为人方面认真诚恳。此书可以作为馈赠朋友的礼物。


我主要是想知道利瑪竇和中國當時宗教的互動情形,很可惜在書中的資料很少!


  
  
  利玛窦是耶酥会的传教士,历史上第三拨来华的基督教人士。元朝那会儿,他的意大利老乡马可波罗在游记里记载着,中国的许多地方都建有也里可温寺。“也里可温”,就是拜上帝者的意思。那是第二拨。再早,唐朝的景教是第一拨,传教士阿罗本受到唐太宗特派仪仗队隆重欢迎的待遇。景教即基督教的聂思脱里派,聂思脱里5世纪任君士坦丁堡的主教,“景者,光明正大之义”。
  前两拨,热闹一阵后,在中华文化里几乎没留下一丁点痕迹,消失得有如蒸发一般。有人说,那是因为当时中华文明正如日中天,像海洋一样把西方的涓流同化于无形。等到利玛窦东行,却可说结果累累,单凭他和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已足以让他已无法轻易消失。
  《利玛窦中国书札》,收录的是利玛窦当时写给他的会长和朋友们的书信,从中可见利玛窦对自己中国经历的坦率描述。
  对部分中国读者来说,以下内容可能会是最先引发兴趣的部分——
  (1)这就是南京,那座在中国人的眼中,世界上最壮观美丽的城市。事实上,我也认为这是所有这些东方城市中最美丽的。而且,毫不逊色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城市。
  (2)我发现了他们那十分完善的治理国家的方式,而且比人们传说的还要好。没有任何宗教的组织结构能够与他们的立法制度相比拟,非常规范,各司其职。
  (3)如果说中国没有伟大的哲学家,应该说是因为他们从没有过真正的哲学。但是,一旦有人教给他们,那么,我认为,他们不仅不会逊色于我们的哲学家,而且,还会在许多方面超过我们的。
  (4)这个国家幅员辽阔,重视读书,人们的文笔精彩。对科学很感兴趣,但是,很藐视武力。
  中国人的生活场景想必总有令他愕然不解之处,今天想来,一群明朝人与利玛窦站在一起的情形,颇能激起人的会心一笑:
  (1)中国人十分崇拜一些神像,可是,当他们的愿望未能实现时,他们会毫不留情地砸毁这些神像。可很快又会平息下来,一如既往地再拜其他神像。
  (2)由于我们的建筑风格与他们的截然不同,我们便成了他们参观的对象。……他们终于把我们的会院都参观遍了。如果要是收门票的话,我们还能赚一些钱呢。
  (3)每当我到一些人家拜访时,都得到了盛情的款待。他们都为我的到来感到非常激动,摆上家里所有的一切,尽可能地让我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而他们的妻子和孩子会从各个角落里冒出来,跑来看我。
  作为传教士,利玛窦谈的最多的是信仰。下面这段话,一些民族人士看了未必高兴,“仅仅就内在而言,如果没有天主,也就没有内在的崇高精神境界可言了”。在他看来,中国人缺乏崇高的精神生活,“他们将现世视为天堂,沉醉于盛宴戏曲、歌舞笙廷和世间一切陋习”。晚明的社会风气有股烂苹果的味道,但显示利玛窦过人之处的并非这种旁观姿态的批评,紧接着他说:“正像世界各国的高官显贵们一样,他们也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尽情地享受着这一切。”
  这句今天听起来很平常的话意味着,说话者在四百多年前已到过许多国家,清楚人性之恶的相通与雷同,其视野并不为民族、人种所限而有偏颇。他同样能坦承,那些被派到中国的传教士,“有许多德行并不是很高尚的神父和长上。他们不但不热衷于信仰皈依,而且,甚至对此充满了仇恨”。
  他念兹在兹的传道,是从举办“欧洲远来异物”展览开始的。“我用这些世界地图、地球仪、自鸣钟、星盘和其他作品给人们讲课,在当地人中赢得了世界上伟大的数学家的称号”。“他们特别对三棱镜感兴趣……认为三棱镜比钟表、天鹅绒和其他东西都奇妙”。“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出于对我们的绘画、印刷品、圣像和钟表的好奇才来的”,这些登门拜访与礼貌的回访,都被利玛窦视为传教的机会。
  一次,利玛窦身体不适,中国朋友“让我告诉仆人谢绝访客,说我不在家。我告诉他,我们不能说谎话。他听了笑道,在中国这并不是罪过……他说:‘这片土地是礼仪之邦。可是,我们仍经常说谎,而且毫不在意。’……后来在人们中间流传着我们不说谎的说法……在这里,人们言行上有些不拘小节,于是就将我们的行为视为奇迹。这也为在他们中间传播基督信仰打下了基础”。
  而另外一次以德报怨的行为,让当地人对他们的印象大为改观。传教士为抢劫他们财物被抓获的劫匪而向审讯的官员求情,就是那次抢劫,使利玛窦的一只脚留下了终身残疾。
  利玛窦死后,史无前例,万历皇帝御赐他安葬在北京二里沟坟茔。同在中国的传教士说:“如果我们的人能够达到利玛窦神父那样的水平,赢得他那样的声誉时,那我们真的可以说已经很成功了。”的确,其后来华的传教士,人文修养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再也无人能出其右。
  万历年间,中国还是很可以撑撑场面的。中西方恰好处于均势,那是儒耶相遇的蜜月期。打那往后,即便有一段康乾盛世,也不过是帝国的背影。再没有一个西方人,像利玛窦那样懂得欣赏并发自内心地赞叹中国的文明。
  交往背后的实力对比,晚近以来变化太快,双方都不大适应,心理失了平和与耐心,教案与义和团的发生也就不显得突兀了。历史,就这样进入了缺乏修养的现代。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