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大智慧全集
2006-5
中国言实出版社
吕叔春
298
212000
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我们从懵懂儿时就开始接触的高深而通俗的人生智慧,将会一直影响着我们的余生及后代。而她们就是世界瞩目的华人文化大师——孔子——留给我们的无穷智慧。“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然而,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了解孔子,还有多少人知道“儒家”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它蕴含的厚度和深度究竟是什么样子?!为什么千百年来中国人以孔子为圣人,对其做人之道广为流传和运用呢?据史书记载,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曾祖父逃难到鲁国定居,因此孔子也就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做过鲁国陬邑的地方官。宋、鲁两国是当时保存商、周文化最多的旧国,孔子所受教育以及后来形成的儒家思想,应当说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子所处的时代正当东周后半期,王室卑弱,大夫兼并,宗族制度在瓦解,家庭制度在兴起,社会发生大变动的时候。以孔子生长的鲁国而言,就处于新旧交替之中,孟孙、叔孙、季孙三大氏族正肆意掠夺,瓜分王室,甚至迫使国君(鲁昭公、鲁哀公)寄居国外,客死他乡。孔子的儒家思想体系正是在这种变革动荡环境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论语》问世以来的两千多年间,它一方面备受推崇;一方面又屡遭非议。这与它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及社会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这些并不影响它在历史和思想上的价值,它一直被儒家奉为最高经典,两千多年来流传不息,影响深远。关于《论语》,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赵匡胤还没有做皇帝的时候,担任后周的殿前都点检,也就是禁军统帅。他的手下有一位足智多谋的幕僚,名叫赵普。这位赵普就是赵匡胤日后登上龙座的关键人物。在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的过程中,赵普参与策划了公元960年的陈桥驿兵变,帮助赵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此后北宋的统一战争、“削藩”以及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事件中,都显示了赵普卓越的才干。但是北宋的统治稳定以后,国家需要的是建设和治理,“兔死狗烹”,虽然赵匡胤仍然对赵普很器重,但是已经官至宰相的赵普深知自己没有受过多少文化教育,心中忐忑不安,所以在每天下朝之后就闭门读书。时间一长,大家都发现:赵普果然比从前更不一般了!处理政务和从前打仗的时候一样得心应手,想必一定读了不少的书籍。好奇的人前去打探后却没有发现什么藏书。倒是宰相的家人透露说,其实他读来读去只一部《论语》还没有读完呢!于是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在京城传为佳话。以《论语》为最高经典的儒家学说,不但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波及到亚洲其他地区乃至西方国家。一些西方学者曾预言:“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须到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而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里。站在历史的风头浪尖,《论语》中的某些思想始终都有超前性,其魅力是世界性的。
以《伦语》为最高经典的儒家学说,不但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波及到亚洲共他地区乃至西方国家。一些西方学者曾预言:"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须到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由此可以看出,以《论语》为最高经典的儒家学说,不但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已经波及到亚洲其他地区乃至西方国家.孔子的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论语》里,当站在历史的风头浪尖,《论语》中的某些思想始终都有超前性,其魅力是世界性的。 本书以《论语》为底本,运用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入世态度,去观察、学习孔子留给我们的“为已之学”,共同探讨做人与成事之道。所以,无论是从“大我”还是从“小我”的角度来看,它都是一本难得的可读之书。相信一定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
前言1.巧言令色——伪君子的形象2.成功需要积极的自我评价 3.当今更须“孝”行其道4.和谐是一种境界5.别把别人不当回事6.以德服人,天下归顺7.人生:一样的结果不一样的滋味8.态度决定一切9.人生需要机巧,内智不妨外愚10.温故知新,受益颇多11.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12.读书与思考:进得去出得来13.不要羞于说“不知道”14.做官的学问15.给正直的人提个醒16.人不能不讲信用17.不要割断与别人的联系18.生活优越更须宁简勿奢19.要有一颗“如在”的心20.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21.君子爱财,取之有道22.理想主义者勇于探索23.凡事无可无不可24.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25.做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26.保持一定的距离27.太平之世施才,黑暗之世全身28.无欲则刚29.三思而行想得太多了30.不能雪中送炭,就不要雪上加霜31.好学者,恒心永在32.切勿画地为牢,裹足不前33.越有本事越要多请示34.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是老师的老师35.教子有方,不可拔苗助长36.有耕耘才有收获37.过自己想要的生活38.三人行必有我师39.弃天下如敝屣40.敢于纳谏,不做昏君41.富贵如浮云,关名传千世42.德才兼备的人难求43.是不是愚民政策44.做就做个又博又专的人45.管好自己的生命时间46.难求好德如好色之才47.人不可无志气48.越到关键时候越要志向坚定49.会与不同层次的人打交道50.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51.学习是件终身事,更是宜早不宜迟52.问苍生莫问鬼神53.过犹不及54.四海之内皆兄弟55.君子成人之关56.学以致用57.急功近利者往往是捡了芝麻丢西瓜58.失意在所难免,权把心放宽59.磨刀不误砍柴工6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61.不要卖弄小聪明62.凡事要为他人着想一下63.风云突变更需耐住性子64.不要在过去的错误中纠缠不清65.有机会主动请缨,不要怕向领导“要权”66.把握好做事的时机67.学会调适你的情感与理性68.做人有人格,勿拿原则做交易69.患得患失,取舍皆失70.信任能赢得阳光71.撕掉一纸文凭,让能者居上72.读懂孔子,学会立身处世73.道不同不相为谋74.不念旧恶少怨恨7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76.选一个好的小区居住77.打江山难,坐江山更难78.尊五美.屏四恶
在《论语》中,孔子还多次论述了“孝”这一主题,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父母唯其疾之忧”、“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等等。这些论述的一个共同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孝敬父母。如果只有生活上的关心,而无人格上的尊重,那就意味着将人降低为物(犬马)。孔子要求通过“孝”把对人的关系与对物的关系区别开来。唐宋以后认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一个人真能爱父母、爱家庭,也一定是爱国的忠臣。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父母只是为孝子的疾病担忧,因为子女其他方面都干得很好,不用父母为他担心了。做父母的都望子成龙,尤其现在的独生子女更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一切“唯孩子是从”,大包大揽,做起孩子的保姆。这些在优越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们,往往产生误解,他们脱离真正的社会现实生活,以为社会与家可以划上等号,经不起一点点挫折。尹莎多拉·邓肯曾有一段语重心长的话:“我们给子女最好的遗产就是放手让他们自奔前程,完全靠自己的两条腿走自己的路。”日本小说家大江健三郎以其“将现实与神话融为一体的诗”一举夺得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而他的长子却是一位患先天性脑畸形症的痴呆儿。他后来忆及当时的心境时说:“面对这一残酷的事实,我真正意识到以往所拥有的知识、能力和友谊,甚至我的作品都不能成为精神支柱。”不过,大江健三郎并未被彻底击垮,他用无私的父爱和耐心把儿子培养成一位具有非凡音乐创作才能的艺术家。同时,又连续出版了《个人体验》和《燃烧的绿树》等多部以他本人如何培养痴呆儿子成为天才音乐家的事迹为蓝本的长篇小说。大江健三郎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作家,更是一位成功的父亲。
《孔子大智慧全集》:这些我们从懵懂儿时就开始接触的高深而通俗的人生智慧,将会一直影响着我们的余生及后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它蕴含的厚度和深度究竟是什么样子?!为什么千百年来中国人以孔子为圣人,对其做人之道广为流传和运用呢?《论语》中的思想始终都有超前性,其魅力是世界性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从我们儿时就开始诵读的国学名句,启示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究竟什么才称得上国学的智慧?打开书,静下心来细细的品读孔子和他的大智慧,在这里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无
孔子的书,我一连在当当买了两本。当当送货及时,服务态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