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开放的作品

艾柯 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05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作者:

艾柯  

译者:

刘儒庭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十二音体系音乐、乔伊斯、试验文学、非形象绘画、运动艺术、电视直播的时间结构、新小说派以及安东尼奥尼和戈达尔之后的电影、信息理论在美学上的运用,由这一系列的不同观点诞生了一种对当代艺术的观点以及对它提出的认知模式的观点,将之作为“认识论的隐喻”提出来,这将独立地进展为对世界的定义,很像新的科学方法确立的定义。这本书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后在文化界引起了一场争论,这场争论持续了好几年,成为走向非传统的“人文学”的美学起点,这是建立在评论―哲学议题和科学议题紧密结合―基础上的美学。《开放的作品》至今仍然是就语言技术和20世纪先锋派艺术的思想意识作用进行的讨论所依据的坐标,这里所说的先锋派艺术既包括“历史的”先锋派,也包括“新先锋派”,对这种“新先锋派”既做了最具挑战性的理论总结,也进行了最详尽的批评。
本版既包括了艾柯写的序言,也包括了他在后来写的序言,而且还有详尽的评论概述,即这本决裂性的图书遭到拒绝或受到欢迎的历史。

作者简介

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1932年出生于意大利的亚历山德里亚。博洛尼亚大学符号学教授,VS杂志领导人。他的学术性作品有《缺席的结构》(1968年)、《论一般符号学》(1975年)、《神话中的读者》(1979年)、《关于镜子》(1985年)、《阐释的极限》(1990年),以及在各报纸杂志发表的文章结集《来自帝国的边沿》(1997年)。《开放的作品》(1962年)被公认为是他学术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
艾柯1980年出版第一部小说《玫瑰的名字》(获1981年斯特雷加奖),1988年又出版了《福科摆》(获1989年邦卡雷拉奖),1994年出版《昨日之岛》。1963年出版《小记事》之后过了三十年才于1992年出版了《小记事第二集》。其他作品还有:《悠游小说林》(1994年)、《康德和鸭嘴兽》(1997年)、《伦理作品五篇》(1997年)和《谎言和讥讽》(2000年)。

书籍目录

《开放的作品》:时代和社会
第一版序
第二版序
一、开放的作品的艺术理论
二、诗的语言的分析
(一)克罗齐和杜威
(二)三个句子的分析
(三)美学刺激
(四)美学价值和两种“开放”
三、开放性、信息和交流
(一)心理学理论
(二)诗的语言和信息
(三)信息和心理传递
四、视觉艺术中的开放作品
(一)作为认识论的隐喻的作品
(二)开放性与信息
(三)形式与开放
五、事件和情节
――电视经验和美学
(一)现场直播的美学结构
(二)事件的自由和习惯的宿命
六、禅和西方
七、关于关注现实的形式模式
附录 伊甸园语言中美学信息的诞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开放的作品 PDF格式下载



  本书的第五章,《事件和情节——电视经验和美学》,艾柯分析电视的现场直播,得出的结论是,日常新闻事件直播方面,电视节目制作者往往会用在各种因素影响下的情节来叙述事件,也即那基本上都不是“开放的作品”,尽管供其操作的材料直接就是“开放”、“真实”而“多义”的生活。“电视直播的进展取决于公众所期望的东西,取决于公众的特殊要求,公众在对发生的事要求某种消息的同时也想着精致小说中所发生的事——公众认为,只有生活在他眼里像是摆脱了偶然性并像故事情节一样串联起来、选择出来时才才是真实的。”
  
  生活无限复杂,种种偶然连绵交织,可所有的电视直播都像是一出众人合演的通俗剧,我们在里面重复千篇一律的情节,或哭或笑。众所周知,在咱自己的屏幕上,情节很多时候都指向没有偶然的人民事业的必然,伴随着“我们终将战胜……”之类的口号。
  
  这次南方雪灾,我在车站困了一天,回家后每天收看现场直播的抗灾通俗剧。天降灾祸,万众一心,排除万难,不帕牺牲,英明领导,取得胜利……其中的转承启合和不可或缺的元素咱太熟悉了,无需多说。像艾柯分析的,正是那样的情节决定了电视节目的腔调和材料取舍,同时规约着我们对那一远为复杂的事件的理解。比如车站严重积压的人群,上百万人的焦灼如果突出出来,图景肯定异常凌乱,可一成为众志成城的注脚,人们就安心了。那几位殉职的送变电工,在叙述中也必然成为为了事业不顾一切的烈士,能加强这一表达的各种元素被不断渲染,其余的则被摒弃在外。最后还有对报道者的叙述,现场记者也成了英雄,既是叙述者又是被叙述的行动。这让整个直播具备了多重叙述的套层结构,但此处绝非指向文本的开放,而是通过对叙述的叙述强化封闭文本的天经地义。
  
  当然,并不是说那样就不好,诚如艾柯所言,“在开放作品的艺术理论形成的历史阶段,并不是所有的艺术交流都应该追求这一目标。大家所了解的亚里士多德式的情节结构仍然是很多大众消费的多种产品的典型结构,这些产品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达到很高的顶峰。”如果说现代之后的艺术致力于对成规的突破和作品的开放性,正昭示着传统信仰的崩塌,那么掺杂着种种意识形态的大众文化对肥皂剧式情节的深刻要求,就可以说明人们在生活中对纯真的向往。这样世界即使因此少了一些“艺术价值”,也会多不少让人温暖的希望。
  
  但是,多义的生活靠单义的情节来规整,肯定会出现很多问题。当一个人在一出通俗剧中完成既定角色后,生活这出大剧很可能会显得愈加荒唐。像非典时期,医生作为英雄登上舞台,大幕落下,医患关系依然紧张,人们为那一事件编织的情节并没有修整医疗问题一环。这样操蛋的例子太多了,英雄啊伟大啊愤慨啊,种种头衔和口号语汇满天飞,大戏落幕,问题依然,演戏呢。人们需要通俗剧来理解生活、带来希望,却经常因为剧目的限制而忽视了扮演角色的演员。某个情节不过是对生活的一种不无狭隘的解读,在生活大剧中,并没有角色、演员之别,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小问题都事关重大。
  
  对电视直播和其它真实事件的媒体报道进行美学分析,因其素材的特别而更容易被表象迷惑,最为明目张胆的合谋要算是各类访谈了,完全意料之中的问题和答案,根据需要组成各种类型。其实说白了,那无非是个如何看待生活的问题。艾柯举了个很有趣的例子:1961年夏,阿兰·罗伯-格里耶碰上空难,结果安然无恙,他在之后的采访中描述这一事件时,完全是巴尔扎克式的,而没有采用任何新小说技巧,于是有文章讥讽应该把他从新小说技巧教皇的宝座上拉下来。艾柯为之辩解,说没有谁会把他某一方面的倡导运用到生活中的每一小点。是啊,我们习惯的眼光并不总出好主意,但终归有它的道理,揭示其意味和局限是个不小的题目。
  
  “自然,生活事实上更像《尤利西斯》而不是更像《三个火枪手》。但是,我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都觉得,生活更像《三个火枪手》而不是更像《尤利西斯》。更明确地说就是,生活只有像精致小说中的情况时,人们才能记住它,才会说它是合乎情理的。”
  


  翻开正文第一页就遇到了一个足够BH的翻译:《开放的作品》:时代和社会第1页从下往上数第9行。原文如下:
  
  一开始的时候是朗读《尤利西斯》的第11章(这一章叫《警报》,是拟声的狂欢)
  
  注意那个“警报”,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的第11章是Sirens,也就是“塞壬”,这个词到了近代才有警报的意思。没读过《尤利西斯》不要紧,但把这么轻易就舍弃Siren这个词的原始意思,那可就说不过去了啊。
  
  这是个沉重的打击。有没有谁读完了全文?后面还有没有更BH的翻译?
  


恩 你说的是对的。Ulysses的每个章节的名字都与Odyssey一样的,所以可以做对比阅读。


翻译的这么烂啊?谁翻译的?


我还没开始看。。。。


我把那仨序都跳过了,太他妈不知所谓了,我的文学功底还没好到能应付错误百出的翻译。
正文现在只看了第一部分,倒是没什么毛病,语言也比较流畅。


偶虽不懂洋文也觉得翻得差劲。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