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品三国学用人-写给领导的书

熊德辉 军事谊文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军事谊文  

作者:

熊德辉  

页数:

249  

内容概要

  三国在我国古典历史演义小说中独树一帜,具有很强的历史知识性、文学艺术性、军事谋略性、政治工作实用性的特点。在《三国演义》中,开展领导工作最具艺术性,取得最大成功的,也是笔者熊德辉最钦佩的有四人,即:刘玄德、曹孟德、孙仲谋、诸葛孔明。《品三国 学用人:写给领导的书》主要从领导识人用人驭人角度出发,以独到的眼光来分析、解读和研究“三国”那烽火连天的岁月中,各路“英雄豪杰”识人用人驭人的方法,《品三国 学用人:写给领导的书》让读者在赏析历史故事的同时,从中受到启发和思考,并从中感悟领导者的识人用人驭人艺术对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队伍,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熊德辉,男,1963年11月出生,江西丰城人。现任武警武汉指挥学院教研部教授,技术七级,大校警衔。系武警湖北总队院校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武汉指挥学院专家咨询组成员、学术委员会成员、本科生导师、教学督导组成员。历任战士、排长、政治指导员、政治教导员、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训练部部长等职。先后在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曾参与两个国家级课题科研工作;参编武警部队统编教材二部;获武警部队优秀军事理论成果三等奖一项;2009年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

书籍目录

刘玄德的识人用人驭人艺术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缘——“桃园三结义”中的识人用人艺术“桃园三结义”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原因“桃园三结义”中识人用人艺术给我们的启示女人的眼泪可以征服男人刘备的眼泪可以征服世界——刘备哭泣中的用人驭人艺术以哭泣感动争取征服赵云、徐庶、诸葛亮哭泣中的用人驭人艺术给我们的启示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委屈就能享受别人不能享受的一切——刘备的忍让艺术在忍让中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和发展机遇刘备的忍让艺术给我们的启示发现人才是成绩使用人才是水平——刘备知人善任的领导艺术发现招揽使用人才的领导艺术知人善任的领导艺术给我们的启示刘备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最大的精神财富——“屡败屡战,折而不挠”的意志品质最大的政治智慧——“发现人才、团结人才、知人善任、礼贤下士”的用人艺术对思想教育最大的贡献——“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教育理念曹孟德的识人用人驭人艺术任凭风雨多变幻遇险更要笑口开——曹操笑声中的领导艺术曹操笑声中充满了领导工作智慧笑声中领导艺术给我们的启示胸襟决定态度态度决定高度——曹操开朗豁达,克己宽人的领导艺术开朗豁达,克己宽人的领导艺术宽宏待人的领导艺术给我们的启示不避亲仇唯才是举——曹操招贤纳士中的识人用人艺术招贤纳士中的识人用人艺术招贤纳士中的识人用人艺术给我们的启示“胡萝卜”与“大棒”的妙用——曹操表扬与批评的艺术曹操的表扬艺术曹操的批评艺术曹操“争过诿功”的艺术曹操表扬与批评艺术给我们的启示孙仲谋的识人用人驭人艺术别看我的年纪小可是我的功夫高——开创工作新局面的领导艺术踢好头三脚,打开新局面开创工作新局面中的领导艺术给我们的启示天生我材当老板胸中运筹掌乾坤——广泛发扬民主的领导工作艺术发扬民主作风,争取广泛支持开展军事民主中的领导艺术给我们的启示妥善处理内外关系创造和谐内外环境——化解内外矛盾的领导艺术左右逢源,在夹缝中争取生存空间处理内外矛盾中的领导艺术给我们的启示重视教育注重培养人才——孙权劝学中的领导工作艺术孙权劝学,打造一代名将孙权劝学中的领导艺术给我们的启示诸葛亮的识人用人驭人艺术诸葛亮钓鱼刘玄德上钩——诸葛亮自我推销中的驭人艺术酒香也怕巷子深,广而告之有妙招自我推销中的驭人艺术给我们的启示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用实力征服刘、关、张的驭人艺术用实力征服刘、关、张征服刘、关、张的艺术给我们的启示三寸不烂之舌胜过雄师百万——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周瑜的驭人艺术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周瑜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周瑜给我们的启示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有的放矢的驭人艺术有的放矢的驭人艺术有的放矢的驭人艺术给我们的启示后记

章节摘录

  刘备,字玄德,蜀汉昭烈皇帝,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生于公元160年,卒于公元223年,享年63岁。他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开国皇帝,于公元221年至223年在位。  刘备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论辈分,他是汉献帝如假包换的远房叔父。这一点是汉献帝通过查文献资料亲自考证了的,一点也不带假,汉献帝还当面叫过他皇叔。  在此之前,刘备经常在人们面前自称是汉室宗亲,由于没有得到权威部门的论证,难免有人对他的身份产生怀疑。自从皇上对他的身份进行了专门鉴定,而且亲口称他为皇叔后,他这个帝室宗亲的出身就具有了权威性和合法性。自从有了皇叔这个称号,他的政治地位便与日俱增,声望日益提高。后来人们干脆不叫他刘豫州之类的官名了,而是直接称他为刘皇叔。这样,刘皇叔就成了刘备的别名,也是戴在刘备头上一个耀眼的光环。  别看刘备是汉室宗亲,可他的一生却是坎坷的一生。他少年丧父,孤苦贫困,与母亲靠贩鞋子、织草席为生。一日三餐都难以为继,经常受人接济。后来,在同族一个叫刘元起的叔叔资助下,他读了一些书,结识了一些有家庭背景的同学。他的老师卢植、郑玄都是当年的名士,后来还在朝廷做了高官。  可能由于刘母没有像孟母一样三次搬迁,结果刘备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学习不努力,还沾染上了一些吃喝玩乐、声色犬马的坏毛病。结果学业荒废,没有通过读书取得功名,毁了自己的仕途前程。  后来,他在老师卢植的手下工作了一段时间,可能是由于工作不太认真,或是其他原因,不久便失业了,只落得个子承母业,贩履织席为生了。  有史以来,在太平盛世中,不好好读书的入是很难有发展前途的。孔夫子曾经说过一句至理名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平时期,人才的竞争是最大的竞争,而人才的脱颖而出,靠的是读书学习。只有通过读书学习,才能有开阔的眼界、渊博的学识、缜密的思维,才能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都十分注重教育,采取“学而优则仕”的政策鼓励人们去读书学习。一些穷苦的学子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只能盼望“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美好愿望的实现了。  可是刘备不是一个好学生,当别的同学通过读书有了自己的前途,做了大官时,他还穿梭于市井之中,为一日三餐奔波劳累。他的同学公孙瓒就是通过读书走上仕途,直至当上了北方四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然而,不好好读书的人是不是就一定没有前途呢?那也不尽然,他们需要等待时机,等待有利于他们展示才华的时机。在乱世之中,有枪就是草头王。谁的武功高,谁的拳头硬,谁的嗓门大,谁的人马多,谁就有说话的权力。因此,在社会动荡时期,那些不好读书的武将们冲锋陷阵,就成为时代的主角,而读书人只能充当谋士,成为时代的配角了。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品三国学用人-写给领导的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