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毛泽东集中兵力战法

陈宇 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作者:

陈宇  

页数:

265  

字数:

25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从未进过军事学校。也不是行伍出身的毛泽东,却在血与火的战争实践中,率领数量和装备均劣于敌人的人民军队,出奇制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同时代许多军事家佩服的战争奇迹。毛泽东所创造的战争奇迹,得益于集中兵力战法。毛泽东运用这一战法,指挥人民军队在总体上的劣势、局部上的优势中不断取得胜利,建立和巩固了新中国。 本书解析了毛泽东集中兵力的战法,系统论述了这一战法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过程,并就这一战法对现代战争的指导,以及对当代商战和人生的启示作了阐述。

作者简介

陈宇,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军事思想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大校。曾供职于连、团、师、军区机关、中央军委办公厅,《军事历史》杂志主编。系列著作主要涉及红军长征、解放战争、兵法研究、将帅研究等。

书籍目录

引言:兵坛决胜诀窍第一章 毛泽东集兵战法历史溯源 一、孙武和克劳塞维茨的集中兵力思想  (一)孙武的集中兵力思想  (二)克劳塞维茨的集中兵力思想 二、中国近代团体组织的集散性  (一)太平军集中兵力的得与失  (二)典型的分散性是义和团的致命弱点 三、无产阶级领袖及政党的集中兵力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集中兵力思想  (二)工人数量少却相对集中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重要条件第二章 井冈沃土中萌芽 一、红军初期集中兵力作战的斗争实践  (一)多次武装起义暴动的挫折,使红军开始认识到集中兵力的重要性  (二)毛泽东集中兵力思想在井冈山艰苦频繁的战斗生活中萌芽 二、红军初期集中兵力战法的理论概括  (一)毛泽东对集中兵力战法的最早理论概括  (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和其他革命根据地对集中兵力战法的理论贡献第三章 在反“围剿"和长征前后逐步形成 一、毛泽东集兵战法在反“围剿”斗争中开始形成  (一)龙冈战斗:毛泽东运用集中兵力战法的“得意之笔”  (二)在运动中集中兵力,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  (三)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从反面说明了毛泽东集中兵力战法的正确 二、长征胜利会师陕北,红军兵力大集中大检阅  (一)遵义会议充分肯定了毛泽东集中兵力作战思想,批判了“六路分兵”  (二)四渡赤水,毛泽东率红军集兵北上,反对张国焘分兵南下  (三)数路红军大会战,革命大本营奠基西北 三、毛泽东集中兵力军事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  (一)毛泽东首次系统论述集中兵力  (二)从生理机制看指挥员为什么会被“复杂的环境所迷惑”  (三)指挥员怎样才能具有“战略头脑”,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  (四)该放弃时就要舍得放弃第四章 经历抗日战争磨砺基本成熟 一、抗战初期的分散兵力游击与集中兵力作战  (一)由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  (二)集中大力,打敌小部,仍然是游击战场作战原则之一  (三)兵力集中与分散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论持久战》中的分散兵力作游击战指导思想  (一)为什么正规军要分散打游击战?  (二)“换”和“积”是分散兵力作游击战的精髓  (三)分散兵力作游击战在抗战中的基本特点  (四)把分兵作战上升到战略高度是中外战史上的首创 三、抗战中、后期的集中兵力作战  (一)战略相持阶段的中小型规模集中兵力作战  (二)百团大战:八路军在抗战中集中兵力作战的经典  (三)集中大兵团进行战役决战第五章 在解放战争中锤炼得炉火纯青 一、组成超地方性正规兵团,迅速完成战略转变  (一)“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二)集中优势兵力,反击国民党军进犯解放区 二、集中优势兵力理论在战略防御作战中趋于完善  (一)中原解放军以旅为单位的分路胜利突围  (二)首次提出合理优势兵力对比,最好是四比一,至少是三比一  (三)总结推广集中兵力作战的成功经验  (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一文,专题论述集中兵力战法 三、在战略进攻中,集中优势兵力打大歼灭战  (一)以我集中打破敌所谓集中,粉碎敌全面进攻  (二)在粉碎国民党军重点进攻中,积累总结了集中兵力作战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  (三)战术上亦须集中兵力,以及打大歼灭战所必需的集中兵力条件  (四)集中兵力战法在战略进攻中大显神通  (五)集中优势兵力,作为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被确定下来 四、全国规模的集中优势兵力战略决战  (一)规定歼敌数量,加速兵力对比的早日反变  (二)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国共双方兵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三)隐蔽战役企图下的空前规模大兵团集中,进行割歼决战.  (四)保持强大预备队,进行渡江作战和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追击第六章 新中国建立后在多领域的丰富和完善 一、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方针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毛泽东强调指出:不要四面出击  (二)集中力量,择敌重击  (三)集中兵力作战理论在政治斗争中成功运用的经验 二、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集中优势兵力作战  (一)战略反攻阶段  (二)战略防御阶段 三、从“汪洋大海”走向精兵之路  (一)兵贵精不贵多,经常适时“消肿”  (二)走精兵之路,聚力于富国强兵 四、集中全国力量搞“两弹一星”  (一)选准突破口,临高势险——从世界顶尖级高科技武器人手,研制其威慑力能迅速扬国威、军威的战略武器  (二)打蛇打“七寸”,突破一点——敌人怕什么,我们就研制什么  (三)全国一盘棋,握紧拳头——集中优势兵力于军事科技攻关  (四)三步并两步,目标集中——实行逐个打歼灭战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缩短与先进国家差距的捷径第七章 现代战争中集兵战法宝刀不老 一、集中兵力内含的扩展与形式的变化  (一)集中优势兵力内含的扩展  (二)集中优势兵力形式的变化 二、现代局部战争中的集中兵力战法考察  (一)继,“二战”之后,常规武器条件下的集中兵力战法以中东战争较为典型  (二)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中的集中兵力战法 三、探索未来战争的集中兵力新战法  (一)兵员、兵器数量作为战争物质基础,任何时候都必不可少  (二)现代战争中仍必须坚持集中优势兵力原则  (三)精确制导武器、核武器条件下的分散兵力游击作战  (四)当代网络信息化战争中集中兵力的新趋势  (五)信息化战争中的集中效能将取代集中兵力  (六)一体化联合作战——现代战争中各军兵种的兵力大集中  (七)“不对称作战”中的集中兵力第八章 毛泽东集兵战法——指导现代商战和人生的法宝 一、用集中兵力战法指导现代商战  (一)集中占用、使用资源,把有限资源用在刀刃上,“拥兵”才能自重  (二)集中兵力,确保领先的产品技术,是营销战术思想的高度概括和体现  (三)保持快速的反应能力  (四)团队协作,集群进攻  (五)多样化经营战略中的集中兵力 二、集中兵力战法对人生的启示  (一)人生时光有限、精力有限和社会竞争的激烈性,要求人们,若要成就一番事业,都必须将时间、精力和优势全部集中  (二)目标确定后,就要全力以赴  (三)登山何必背着船,要善于放弃,自我克制  (四)坚持专注于一件事,做亮一点,建立自己的“革命根据地”  (五)优势中要有忧患意识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毛泽东集兵战:去历史溯源集中兵力这一战争指导规律,早在春秋末期,就被我国著名军事家孙武所提出。一百多年后,在古希腊战争中,埃帕米农达斯统帅也提出了集中兵力的战法。此后的军事家们,根据新的战争经验,一再阐述并丰富着前人的集中兵力思想。战国时期的《孙膑兵法》、《吴起兵法》、《六韬》等军事著作,对集中兵力战法都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吴起是“五瓣莲花抄尾阵”的创始人,其集兵战法是:“如是佯北,安行疾斗。一结其前,一绝其后,两军衔枚,或左或右,而袭其处。五军交至,必有其利。此击强之道也。” 《六韬?兵道第十六》明确指出,“凡兵之道,莫过于一”,“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提出了集中兵力于决胜地点和决战时机的时空观点。宋代阮逸,提出了“兵有分有聚,各贵适宜”的重要观点,是第一个将兵力的集中与分散相提并论并且明确表述的军事理论家。在近代国外军事史上,拿破仑和毛奇曾创立了各自不同的集兵战法形式;瑞士军事理论家约米尼和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等都对战争中集中兵力的经验作了总结。约米尼说:“假如我们手中有100个团的兵力,与敌人的同等数量兵力对抗,那么我们就可以凭着机动和主动,把80个团集中在决定点上,而把其余的20个团用来监视整个战线。这样,胜负之数,就已经成为定局。”马克思、恩格斯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集中兵力理论更是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集散性无论是对军事团体,还是对会党组织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太平军集中兵力有得有失,而义和团的致命弱点正在于它典型的分散性;组织松散的同盟会时刻面临着倾覆的危险,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正是基于旧中国工人阶级数量少却相对集中的客观事实。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战法,即是渊源于以上各个历史阶段中有关集散性的历史经验。但是,我们并不能十分明确地说,究竟哪一种思想对毛泽东集中兵力战法的形成起了多大作用,在哪一方面起了作用。对此,本书不敢具体印证出其历史的出处,只能在综合考察后说,历史人物和事件对毛泽东集中兵力战法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曾起过主要作用。概略地说来应该是,中国的大于外国的,近现代的大于古代的。因此,在本章中也就只能将这些主要历史人物的集中兵力思想和历史事件中的集散特点尽量原盘托出。一、孙武和克劳塞维茨的集中兵力思想古今中外军事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伟大的军事家和军事名著,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中国古代的孙武和法国近代的克劳塞维茨,他们的军事理论巨著,当推《孙子兵法》和《战争论》。这两部兵书较好地反映了两个不同时代战争实践的理论研究成就;反映了集中优势兵力的思想。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不同的国度;无论是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及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历史时代,从它一产生就受到了军事家们的青睐和推崇,创造出了无数以集中兵力取胜的经典战例。(一)孙武的集中兵力思想中国不仅以“四大发明”闻名于世,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军事理论的国家。备受中外推崇的春秋末期齐国人孙武所著《孙子兵法》十三篇,便被尊为兵经,号称兵学之鼻祖,享誉两千多年。三国著名军事家曹操曾亲自作注,并称赞说: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唐太宗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在国外,早就有《孙子兵法》日、英、法、德、俄等文译本流传于世,影响颇大。集中兵力思想在《孙子兵法》中有许多经典的论述。此兵书可说是集中优势兵力思想理论的渊源。历代军事家将此理论直接运用于战争,或由此生发开去,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名垂汗青。在这本书里,孙武大致对集中兵力思想作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阐述:1.“以镒称铢”的思想。孙武认为,敌对双方军事实力的对比,是作战胜负的基础。“胜兵先胜而后求战”,作为指挥员,战前就要细心谋略兵力对比,其用兵之法: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根据作战地形的险易、广狭、死生等情况,作出利用地形的判断;根据对作战场地容量的大小,估计双方可能投入的兵力的数量,进行兵力对比衡量;根据双方兵力的对比,就可判断作战的胜负。所以,胜利的军队对失败的军队来说,就好比处于以镒称铢的绝对优势地位;失败的军队对胜利的军队来说,就好比处于以铢称镒的绝对劣势的地位。这里所说的“镒”、“铢”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镒比铢重576倍。孙武在这里是用镒铢相称来比喻两军实力的悬殊之大。他的这一作战指导思想,强调的即是以自己的实力作基础,先造成力量上的绝对优势,“先胜而后求战”,以达成“胜兵者以镒称铢”和“败兵者以铢称镒”的有利态势,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寻机战胜敌人。集中兵力的目的在于“任势”。孙武是非常重视“任势”的。他解释“势”说:“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并形象比喻说,湍急的流水以飞快的速度奔泻,以至能把石块漂移,这就是水势大的缘故。而拥有绝对优势的军队,就像从八千尺的高处决开溪中积水一样,其势猛不可挡,使敌措手不及,无招架之力。孙武的“以镒称铢”集中优势兵力思想,是他“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思想的集中体现。作为善于用兵的将帅,欲“胜兵”就必须“先胜”谋略,合理调配自己的军队,以求“以镒称铢”之险势,达到以石击卵的效果。这一稳妥又积极的军事谋略思想,历来被军事家所重视。孙武的后世子孙孙膑,通晓孙子兵法,曾建立了自成体系的军事理论,发扬光大了孙武的“以镒称铢”思想,辅助齐国富国强兵,卓有成效。“孙膑赛马”即是他集中优势兵力思想的典型事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之,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千金。”从而把全局上的劣势,以“先胜”的谋略“任势”,造成了两个局部的优势和一个局部的劣势,以二比一获胜。2.“我专而敌分”的思想。孙武在强调自己兵力集中的同时,又特别指出:集中兵力的战法,是包含“我专而敌分”两个方面。“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要善于在战场上欺骗敌人,诱使其暴露企图,而自己不露形迹,使敌人捉摸不定。自己兵力集中于一处,敌人兵力分散于十处,这样,就能以十倍于敌的兵力打击敌人,造成我众而敌寡的有利势态,以利“以众击寡”。因此,我方兵力的集中和迫使敌方兵力的分散,在集中兵力战法中意义是同一的,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不容忽视。孙武还详细论述了迫使敌人分散的方法。其主要思想是:使敌人不知道我进攻的方向。不知道,它就要处处防备,敌人防备的地方越多,兵力就越分散。这样,我所直接攻击的敌人就不多了。所以,敌处处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兵力所以少,是由于处处防备的结果;兵力所以多,是由于迫使敌人分兵防我的结果。因此,敌人兵力虽多,也可以使其兵力分散而无法用全部力量与我交战。“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持,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聚,兵合而不齐。”如此也就达到了我之集中的目的。孙膑充实和丰富了孙武的这一思想,他在同齐威王、田忌的问对中,明确提到寡可以胜众、弱可以胜强的地方不下十处之多。其中主要的胜敌方法就是“我专而敌分”。他说:“营而离之(迷惑和分散敌人),我并卒而击之(厚集兵力以打击敌人),毋令敌知之。然而不离(敌人不分散兵力时),按而止(我方就按兵不动)。”并指出:“能分人之兵,能按人之兵”,则兵力虽如锱铢(古衡名,6铢为1锱,24铢为1两)之少,也显得有余;如果“不能分人之兵,不能按人之兵,则数倍而不足。”把分散敌人兵力提高到了和己方集中兵力同样重要的地位。由此,孙膑运用“我专而敌分”的作战思想,曾创造出了著名的“围魏救赵”的战例。《三十六计》为此注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讲得即是打集中的强敌,不如把它调动分散以后再打;先兵出击,不如后发制人的道理。孙武的“我专而敌分”谋略思想,导演出了不知多少如“围魏救赵”式的光辉战例。他用简洁、鲜明的语言,指明了战争指导者集中用兵与分散用兵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孙武的这一论断,堪称是《孙子兵法》中的精华,是集中兵力战法中的经典表述。3.“分合为变”的思想。孙武指出:作战时的兵力集中或分散,应根据情况变化而变化,要权衡形势,相机而动,战场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常胜战法。分散与集中是相对的,局部的分散往往是为了全局的集中,二者相辅相成。特别是当战局发展到必然会有所损失时,就要舍得局部的损失以分兵,而换取全局上集中优势兵力的胜利。“分合为变”的思想,是以双方力量对比为前提的。孙武说:“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意思是说,用兵的方法,有十倍于敌的绝对优势兵力,就要四面包围,迫敌屈服;有五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就要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同敌人兵力相等,就要善于设法战胜敌人;比敌人兵力少,就要善于摆脱敌人;各方面条件均不如敌人,就要设法避免与敌交战。弱小的军队如果只知坚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即该“分”就“分”,该“合”就“合”,一切视敌对双方力量的对比而定。孙武在这里给予集中兵力战法以量的规定性,最早提出了集中兵力理论在量上的概念,使其定量粗具雏形。孙武在强调兵力数量的同时,又告诫:“兵非益多。”打仗不在于兵力愈多愈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能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就能战胜敌人。他的这个朴素辩证思想,在当时确实是难能可贵的。除此之外,孙武集中兵力的思想,已带有不唯数量,更重质量的含义。虽无明确表达,但这层意思是很明白的。他在五种情况可预知胜利的条件中说:“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即是说,善于根据敌对双方兵力对比的众寡情况而正确部署兵力,才会取得胜利。还有挑选勇敢善战士卒组成精锐部队的“选锋”思想等,都说明孙武所说的集中优势兵力,绝不是乌合之众,他是深晓“武士不选,则众不强”道理的。兵力的集中与分散是视其质与量而定的,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他的“分合为变”思想。如前所述,继孙膑赛马之后的桂陵之战中,孙膑就曾再次巧用分合之术,正确部署兵力,为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桂陵之战的大致经过是:孙膑妙施“围魏救赵”之计后,魏军分左、中、右三路回救本土。其中的左军力量最强,中军次之,右军最弱。齐军主将田忌原准备以赛马之法,将自己的军队按战斗力强弱分为上、中、下三等,以自己力量最弱的下军击敌最强的左军,依次再以上击其中,以中击其右。孙膑却不这样想,他认为,这次作战不是争个两胜一负,而是要大量消灭敌人。他经过阵图演算,采取用自己的下军敌最强的左军,以自己的中军对敌中军。这两军要依托有利地形,尽量缠着敌军,拖延时间,作钳制活动,不搞死打硬拼。与此同时,孙膑令自己力量最强的上军采取速战速决的办法,击敌最弱的右军,得手后再与中军协力,合击敌中军。两军齐胜后,再与下军协力,共击敌之最强的左军。这样,每一局部在作战时的力量对比上都形成了绝对优势。这一“分合为变”,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打法,可以说是形成我们现代战争中集中兵力打歼灭战这一军事原则的战术基础。“分合为变”的关键在于指挥员要审时度势,把握战场全局,根据敌情我情,决定什么时候“分”,什么时候“合”。孙武曰:“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战事者也。”因此,古人认为,胜负有数,多算者胜,少算者败。所谓采取“损阴以益阳”的方法,就是学会在力量对比中算账,但不能只简单地像赛马场上以胜负的场次来对比,而要像桂陵之战用兵一样,善于用少数兵力作钳制,从全局的劣势中,以绝对优势兵力争得每一个局部的优势。否则,如果指挥员不能把握住“分合为重”的关键,必然导致军队的失败。孙武把失败分为六种情况,其中两种就是因将帅用兵失误造成的。“夫势均,以一击十,日走……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日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为此,孙武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至理名言,从而知兵力的分与合,在作战中达到“以十攻其一”、“以众击寡”的目的。《孙子兵法》在古今中外军事史上曾影响了几代伟人。拿破仑在战场上曾披阅过《孙子兵法》;威廉二世在失败后看到《孙子兵法》,曾感慨晚见20年;日本人尊称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美国人说:“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英国人凯斯莱提出:“所有军事学院都要组织学习《孙子兵法》”等等。可见其影响之大。

后记

清楚地记得,当我还是个四年级的小学生时,就惊叹于毛泽东集中兵力战法的神奇。时值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期,《毛主席语录》是学校的基本教材。而我读中学时的重要课程,是通读《毛泽东著作选读》和《毛泽东选集》四卷。我在阅读中,对毛泽东总结红军作战经验时所说的“从战略防御中争取胜利,基本上靠了集中兵力这一招”,印象特别深刻。在老师的讲解和个人囫囵吞枣的过程中,我朦朦胧胧感到了“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战法对人民军队打胜仗特别管用。那时学习毛泽东著作,学校要求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这也使后来选择了以研究毛泽东军


编辑推荐

《毛泽东集中兵力战法》毛泽东用兵,千古奇绝,许多战法被兵家尊崇为经典,而集中兵力则是毛泽东用兵的一大法宝。岁月苍桑,集中兵力战法历经实战检验,被应用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成为人们解决问题、追求卓越的重要手段。一个人不需要也不可能在每一个[战场]上都通赢,只须集中[兵力]在特殊的[关键领域],运用已有筹码,整合新的资源与效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化解劣势,突出放大优势,全力以赴,就能不断地积小胜为大胜,一路上凯歌高奏。[四渡赤水]、[三大战役]……当人们惊叹于毛泽东指挥打仗具有神来之笔时,可能不知道,这得益于集中兵力战法。这个战法,不仅使毛泽东指挥人民军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终于赢得中国革命胜利,而且帮助他在建立新中国后制定了一系列正确决策。这一战法,对于现代商战和人生设计,也有深刻启迪。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毛泽东集中兵力战法 PDF格式下载



书中不仅仅论述了毛泽东的集中兵力战法,而且还列举了历史上很多著名战役的成败原因,从中阐述集中兵力的重要性,从历史发展的高度论述了毛泽东集中兵力兵法的发展情况,还系统讲述了如何集中兵力-如何对付强大的敌人,在局部造成优势兵力,各个歼灭,在运动中消灭敌人,调动敌人,而不是被敌人调动。并在书的最后论述了这个经典战法在现代商战还人生的意义。是一本非常值得读的书,不仅仅是一本军事书籍,从中还会学到很多人生学问。


好书,作者也写出了该兵法的精髓。


举例分析毛泽东的战略思想,篇幅安排不错


聚焦战略,然用之于战略,或用之于战术,或用之于全局,或用之于局部,或明而阳之......凡战如此,不可先传。书中之论祥矣。


毛主席的集中兵力战法绝对是以弱胜强的好战略,无论是从战争角度、政治还是生活角度,其借鉴意义都是极为深远的。毛主席的思想绝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但是本书似乎在讲道理的方面有些偏弱,大篇幅都是在叙述讲解毛主席各个时期的战例,给人的感觉似乎深度不够。其实讲此话题要从哲学角度入手的,讲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讲质变和量变的关系,然后才能讲清楚我军是怎么能“积小胜为大胜”,“局部胜利转化为全局胜利”,以及“以弱胜强”的。兄弟才疏学浅,不敢深入论述此命题,只是有点个人之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此书写嘚很一般


毛泽东是集多个大家为一身的历史伟人。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等诸多大家集于一身实属罕见,而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位伟人。集中兵力战法只不过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一个部分,而这部分也正是毛泽东政治军事生涯中的神来之笔,运用自如,可谓炉火纯青。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