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2008-6
郑祥福、卢福营、 何增长 东方出版中心 (2008-06出版)
郑祥福,等 编
1009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套装全3集)》分为三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讲述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第一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第一编 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论马克思主义的定义(朱桂谦)论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分期(郑祥福)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郑祥福)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三重向度(张啸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实现形式理论初探(张凤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共产党宣言》(朱桂谦)对《共产党宣言》成仿吾译本的几点看法(朱桂谦)对马克思主义来源译法的异议(朱桂谦)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实践标准与元标准(郑祥福)真理类型与实践标准(郑祥福)作为多重关系理解的真理范畴(郑祥福)走出真理问题的迷宫——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真理观(郑祥福)从科学认识的目的与性质看真理的客观性(郑祥福 洪伟)应当辩证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郑祥福)真理的语义分析及其检验(郑祥福 洪 伟)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吗?(郑祥福)从马克思文化观审视大众文化(郑祥福)应当多角度地理解实践标准(郑祥福)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社会进步观辨正(洪伟)简论真理的表述问题(洪伟)西方经济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洪伟)第三编 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与发展思想研究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论纲(周志山)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理解及其当代意义(郑祥福)阐扬马克思的和谐辩证法(周志山)从“冲突论”到“和谐论”:马克思社会研究范式的转换(周志山)马克思社会关系内涵的多维解读(周志山)人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周志山)资本关系的扬弃与社会发展的转折——马克思自然观的深层透视(周志山)中国哲学界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研究(周志山)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社会关系解释模式(周志山)经济学批判中的社会关系视域——马克思“实物观”的实践本质和关系向度(周志山)马克思分工理论的社会关系分析向度(周志山)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和谐社会意蕴(周志山)马克思文化观的实践本质和主体向度(周志山)从分离与对立到统筹与融合——马克思城乡观及其现实意义(周志山)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关系的批判性考察(周志山)马克思公平观及其对和谐社会的启示(张啸尘)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论的哲学合法性(陈向义)传统发展观的前提批判(陈向义)转向“人”的可持续发展(陈向义)儒学对唯物辩证法形成的影响(王锟)用新的思维方式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王珉)第二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第一编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社会分化与整合研究第二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研究第三编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建设研究第三集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第一编 毛泽东思想研究第二编 邓小平理论研究第三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研究
第一集 马克思义主基本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论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也许人们以为马克思主义定义是早已解决了的问题。什么叫马克思主义?在理论界谁人不知,哪个不晓。其实不然。本文拟对这个问题发点议论,谈点看法。马克思于1844年最初提出了自己的学说,接着在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乃至最好的阐述。然而,马克思生前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下过定义。恩格斯写了《卡尔·马克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名著,也未曾给马克思主义下过定义,他只是强调马克思一生有过两大发现:一是唯物史观的发现,即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二是剩余价值的发现,即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恩格斯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马克思主义”一词,最先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被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曾对此作过严厉批评。恩格斯在19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于1886年对马克思主义诞生作了阐述。恩格斯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