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王朔 现代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5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作者:

王朔  

页数:

35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在高大、油漆剥落的廊柱间,我看到一美丽少女坐在汉白玉石上看书,悬在空中的两条长腿互相勾着脚,一翘一翘。她一手捧书,一手从放在身旁的一个袋袋中抓瓜子嗑,吐出的皮儿拢成一堆,嘴里哼着歌,间或翻一页书,悠闲自在,楚楚动人。

作者简介

  炎炎,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专职插画、漫画创作、动画制作、动漫CG教程编写。代表作:《绿焰》、《E欣欣》、《花样年华》、外貌特征:红色卷发,很瘦很高,花里胡哨的装束…喜好:漫画、电脑、跑步、游泳、音乐、电影、游戏、睡觉口头禅:呵呵-真行-啊-哦-喜欢的食物:鱼类和海鲜,鸡肉,牛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初识第二章 再会第三章 决定第四章 变故第五章 快乐时光第六章 生活第七章 争吵第八章 堕落第九章 幻境第十章 噩梦第十一章 曾相识第十二章 普陀第十三章 佛第十四章 文学青年第十五章 夜第十六章 永别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PDF格式下载



  小说写得很精彩.
  一半是火焰,讲的是张明和吴迪的故事.一半是海水,说的是张明和胡亦的故事.
  张明是一个捣鼓假扮警察讹诈嫖客的流氓.且以流氓这样定义他.
  流氓和吴迪的故事发生在某个暮春时节阳光明媚的公园.张明看到一个悠闲单纯的女孩坐着看书,走到其身后探头看.搭讪的精彩对话从这里开始.
  "看不懂吧"她仰起脸,笑吟吟的望着我.
  我脸红了"就是学生,这会儿在公园里看书也有点妆模作样"
  "我看了一下午了,你瞧,我看了多少"
  "你看这么快?"
  "blabla.."
  .....
  应该说主角很有搭讪的能力,功底体现在能够和陌生的女子自由的调侃,作者再写的时候,运用到了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在搭讪到一个层次时是能够非常快拉近人与人的距离,而且角色扮演也是一个很有趣的想象力的生活方式。后面,吴迪就被他推倒了,对于清纯小女生,这种流氓的手段自然能搞得掂。
  吴迪,像火一样的爱情,再也离不开他了。
  关于爱情美好的这一段,张明和吴迪在房间里录歌,把房间当做大舞台,这个画面写的真的是温馨有趣。
  “一阵桀纣铿锵的爵士乐响过后,我的声音:“现在又著名的吴迪小姐为大家演唱,吴小姐从埃塞俄比亚回国,她在非洲很受人民爱戴,曾荣获海尔勋章。。。。唱啊!””
  “我。。。”吴迪的声音颤抖着出来“我第一次遇见你,你放的风筝在蓝天。。”
  我的声音仍在里面混杂着“吴小姐很激动,她第一次回到祖国,回来的蝙蝠。”
  “线儿依旧攥在手里。。”吴迪笑得唱不下去,“我不会唱这首歌,不会词儿。。”
  “我唱,下面有青山他哥蓝天演唱:最大的人民币是十块的,最小的人民币是一分的。。。不管最大的还是最小的,都是我们人民群众最热爱的。”
  我的声音走调走得一塌糊涂,吴迪在录音机里笑得上气不接下气。
  “长得跟人民币似的”
  ...........
  作为流氓,当然是想甩掉这个包袱,吴迪的死心在遇到张明和方方躺在床上的那一刹那。从那天开始,吴迪开始报复,出卖身体。直到最后,张明是爱着吴迪的,但是,流氓的习性难以改变。张明暴露被抓,吴迪在那个晚上割腕自杀。“那个晚上,那记录着恋情的美好时光的录音带一直开着,割的腕口和嘴唇一样,血喷了一地,死去时,带着眼泪。”
  张明抓去劳改得了肝病,回来后,在那间洒着吴迪血的房间里深受折磨,最后卖家出去游玩。
  作者的巧妙在这里。
  这次旅行的相遇在海上,结束在海水边。相遇是一种偶然,相似似乎注定。
  胡亦,和吴迪一样的对话,一样的行为,一样挑战世俗的清纯女孩。
  开始的对话一样,张明口里的我是劳改犯却是真的了,他上过100个女人也不是吹嘘。
  张明在这一路上却表现出了和上次经历不一样的反应,他拜佛了。
  不同的结果是,胡亦拒绝了张明的求爱。
  胡亦被轮奸在那个台风到来的海边。轮奸她的不是张明,是两名罪犯,两个专门做这勾当的罪犯。
  胡亦坐上船离开了这个地方,这个也不过是一个她旅行的一个短暂的歇脚。
  张明拿着刀准备砍死两名罪犯,罪犯被警察抓了。
  张明走向了春暖花开,我想他带着负罪,见着万千明朗少女,却
  再也不爱,
  再也不敢爱,
  或者
  遇上,爱上,那是另一个故事。
  生活中又有几个这样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一篇小说,成功的地方在于制造画面感和矛盾,取材于生活现实,对话的精彩是很重要的一点,这一点要求作者有良好的积淀和一定的人生阅历.


  讲起王朔,多少人想到的是那个黄色滤镜下面戏水的少年们的夏天。
  
  到了这个年纪才头一回读王朔听起来是有点丢人了,我们这个年纪大要么高中的时候桀骜不驯的把王朔读个遍,要么这辈子就和他老死不相往来了。读王朔多我来说更像是一种电影的延伸,他像爬山虎一样,蔓了一墙,终于还是爬到了这里。就像是补一份迟交的作业,迟了就是迟了,写得再认真也不过是在补作业,这和二十岁读《苏菲的世界》,三十岁读《1984》五十岁去读《情人》是一样的,书和人一样,有时候只有在对的时间才会成为可能,除此之外,不过是擦肩而过的路人,我有真正这么CRASH上的,海子是一个,三毛是一个,他们远不是最优秀的,却是于我最独一无二的。
  
  我觉得,虽说我小说读的多些,但是很少有那种作者真的叫我五体投地的崇拜的感觉,这种阅读感受和诗歌大相径庭,读顾城我跪了一次,米沃什跪了一次,阿米亥跪了一次,后来基本上读一个跪一个,髌骨跪的粉粉碎还十分享受,读完《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以后我觉得充其量也就是余华水平,没有那种叫我佩服的冲动,然后我才意识到姜文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导演。
  
  其实火焰部分还是很棒的,只是可惜有些短,短了我们就爱不上吴迪,不够爱她故事就没那么美了,我的意思是,其实原本可以更痛一点。但也索性他这么精简,精简到我们不必像张明一样同她一起死一次,故事只是推进推进,到了悬崖边上啪的一声戛然而止。我觉得刘奋斗是聪明的,或许只有火焰,才是最好的结局。
  
  海水部分没这么强的攻击性,如果火焰把刘明杀死了,那海水把他慢慢唤醒。王朔想构建起一个完全逆转的世界,从进程,人物,他想做的只是回去那个回不去的人,可他还差一点点。南海的故事没有那么波澜不惊,它为海水不是因为与海有关,而是如水的静谧柔情,浪漫到教刘明自己鄙视或者崇拜,只是一些人可以回去,一些人不可以。
  
  火焰的故事每天不断的上演,只是大多数人只认为那是海里的水,而已。
  


   火焰遇见海水,不是变成苦涩的盐就是变成炽热的水汽,两个人往往在错过和失去的时候才会知道彼此多么想靠近。尽管结局是两个人粉身碎骨,至少在刹口之前体会到铭心的苦涩,在汽化之前有瞬间的交融炙热。小说里的男人是炙热的火,能烧焦一切和他相悖的东西,又像海水,汹涌的席卷一切,带着碎片,淌过的人都遍体鳞伤。女人柔情似水,从白开水变成苦涩的酒,爱上男主时又炽热的不肯熄灭爱火,错误的两个人相互吸引,就有了毁灭性的爱情,男人是想爱又不会爱,女人是盲目的爱又在爱里绝望,最后女主角自杀其实是对自己的绝望,她知道爱上了一个不会爱自己的人,受够了那种自我毁灭换取对方反省的爱情,宁愿保持在最炽热最难忘的爱情的记忆里。性格缺陷造成的人间悲剧,一个偏执狂,一个妄想症。


  我一口气读完,然后是久久的内心折磨,尤其是在吴迪为了一个混球男人堕落之后,这个男人不负责任的引诱了一个涉世未深的姑娘,利用她的单纯,而且从开始就从没想过对他负责。虽然同样身为男人,我对这货的行为感到一种咬牙切齿的恨,就像眼睁睁得看着一幅惊为天作的画被人当擦屁股纸一样,蹂躏抛弃在臭水沟里,眼看着它发生,这是一种残酷折磨。


   不要再说男主有多么混蛋,女主有多么傻之类的话,你们不懂,才女的梦想都是压寨夫人。
   女人天生就想改造男人和顺便拯救世界。知道吗?如果我早生个几十年,就不会有世界二次大战什么的,我会用我的爱让希特勒沉醉,用我的温柔融化他的暴戾,实在不行的话,我就结束我自己的生命,留给他无尽的遗憾,从此再无霍乱人间的想法。对不起,希特勒是拥有XXY基因的超级男性,你就不要再自作多情了。你只是凡间一个跳蚤,就别犯贱的去仰望星空了。以此自勉。


   无聊翻看《空中小姐》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就觉着是王朔自己的意淫,故事差不多,都是无论男主怎么混蛋,甩了女主,女主最终到死心里爱的还是男主,然后剩下男主悔恨终身。特么的这是当年你王朔的特殊情结吧!反正我不感冒。凭啥,就这么些个混蛋的男人。也许是我没爱过,不知道爱是什么,里面女主们地那种执念我无法理解。明明是被甩了,而且那男人也不怎么样,还还还一直心里装着那男人,到死。不过我觉得是王朔故意把她们写死的,死了才让人惋惜。不然时间迟早会冲淡一切,女主迟早觉悟原来她爱的男人是渣,这样小说就没这种强烈的味道了。非得用死让一切嘎然停止。
   这里面都是写漂亮的女主很专一,都很傻。空中小姐把空姐的形象刻画的很好,不是传闻中的多出小三的群体。我属于没什么姿色的老土姑娘,适婚年龄嫁不嫁地出去都是问题。心里对漂亮的姑娘就一种情绪,嫉妒。看了空中小姐里面的王眉,然后就想起了致青春里头的阮莞,同一感觉,漂亮的姑娘都痴情,傻。漂亮姑娘原来也和我们一样,都很脆弱。


  有时看小说喜欢过分关注故事本身和人物的内心,对作者的文字和写法不太留心,看这部时差不多就这心态。老罗评价说王硕的作品表现出很多虚无主义文的东西,但王硕本人还是有很多温情的东西在。大致能明白一些了。
  张明在女主自杀后之后,开始后悔自己所做的一切。王硕在描写男主在那间曾经一起度过快乐时光的房间内,迷失在对过去的回忆、对吴迪死去场景的想象与现实之间迷失那一段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大脑在理智,情感,幻觉之间徘徊,恰如每个人在经历人生最痛苦的时刻所有的感受。最终张明决定出走,逃离这种痛苦。也许肉体和精神的痛苦能让他在内心里认为是对吴迪做出的补偿,接受的惩罚。他一开始选择逃回监狱,在那里不需要自己做出任何选择,只需服从,改造。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痛苦。在那名巡街的警察的帮助下,渐渐恢复理智,离开这个地方,去远方看看。这里巡街的和张明之间看似无来由的可以说是友谊的东西,建立在不知为何物上的信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和人之间单纯美好的东西。而这恰恰又发生在两个不好不坏的小人物身上。他们没有所谓的高尚的品德,深邃的思想,或者对特别事物的坚持。这就是老罗所说的虚无背后的人性中的温情的东西吧。
  随后张明在外的经历,似乎并不像预想中的逃离那么顺利。命运开了个莫大的玩笑。他经历了一场和自己当时对吴迪时一模一样的经历,只是这次自己和吴迪换了个位置。这时,张明越来越清楚的感受到当时吴迪的心情感受。逃离,变成了一场角色转换式的回忆。人与人之间能产生绝对的理解吗?语言可以吗?文字可以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以吗?哪怕张明看似完全重新经历了一遍吴迪的经历,他就真正的理解了吗?我觉得这些问题的答案永远都是否定的。但这些都可以带领我们深入进去。有时多有时少。
  但靠事后的经历或者文字去理解是可怕的。曾经经历的事儿,像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记录的凯尔特人古老的习俗那样,死去的人没有离去,只是留在了某件事物中,一块石头,一棵树木,当亲人相遇便可以把他们解救出来。理解伴随着回忆在经历和文字的触发下一发不可收拾的涌现。情感变得复杂浓郁。
  于是,张明预期的逃离究竟是变成了绵延不断的惩罚还是一场救赎?答案是后者,王朔最后赋予了张明救赎的机会。只要人还正常,对于那些触动内心的事儿,不存在所谓的遗忘。但是有放下。上帝带给了人们原罪,同时也告诉人们了救赎之道。说不清这是命运的善良还是邪恶。张明最后替她报仇了,同时也断了与她任何的联系。这里的她是谁不重要了。张明在撕碎她的地址,送她离去,报了仇之后。完成了自己对自己的惩罚,也是救赎。也许以后再也无法遇见她,但他恢复了自己过去的玩世不恭,回复了曾经的自己,带着些许的成长变化。过去已经放下,而未来就在面前。聪明如他,自是知道接下来要做些什么的。
  总的来说,无论是对剧情的安排,还是对人物内心没有过多的描写,但人物的内心已在人物的行为表现上已经尽显无遗。这些方面我都十分喜欢。光棍节花了一个下午看完的,双十一还是给了自己一份不错的礼物。


   记得看这本书前,先看的是一小部分电影,发现有原著,还是王朔写的,于是开始看书。看完后把电影也完整的看了一遍,发现还是小说好看,再后来又陆陆续续看了些王朔的短篇。
   王朔的作品看了些,渐渐发现他笔下的男主总带些痞气,严重些的感觉还是坏男人。但是让我们这些无数好男人失望的是,这些坏男人的背后总有一大堆好女人...难道真应了那句“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小说看完后过了很久都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近几日,又看了都梁的《血色浪漫》,书中的男主也带些痞气,看完全书竟然想通了这个问题。
   这些小说中的男人,真的是坏人吗?我想这一点有待商榷,他们真正的名字应该叫做“浪子”!他们对生活持无所谓的态度,游戏人间,女人 只不过是他们游戏的一部分。然而正是这样放荡不羁的人生态度,拥有了太多魅力与诱惑,也这是这样的人生态度,吸引了太多好女孩。
   现在大家该恍然大悟了,为什么谁够坏了还是没有好女孩,不是小说或者影视剧虚构,而是“坏”的方向出现了误差。那句老坏也该改改,改成是“男人不浪,女人不爱”。
   当然,广大的男同胞们,也不用羡慕那些浪子,凡事都有两面,浪子们早就陷入了怪圈。一个浪子的身后,往往有无数的好女孩,然而浪子只不过把这些当做游戏,必须等浪子回头了,他们才能发现那些好女孩的价值。但是...好女孩们喜欢的就是浪子游戏人间的独特气质,当浪子回头了,那些气质也便消散了...当然这也正是这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悲剧性的地方,结果电影版把这部小说割成了一半,大大降低了小说的境界,真的不知道导演怎么想的...
   此刻,又想起语录里的那句名言,“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就是耍流氓。”其实,浪子的恋爱,都是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而那个时代的浪子,还的确喜欢耍流氓。这又涉及到一个市场的问题,那个时代的浪子是没有市场的,女同志要找的都是忠厚老实的男同志(此同志非彼同志)。奇怪的是,到了现代浪子却有了很大市场,简直就是供不应求。这里,男女双方都想“耍流氓”也是一个因素。
   写到这里,又想起了朱德庸(粉红女郎作者)的一句话,“男人往往找不平凡的女人做情人,平凡的女人做老婆。”其实,不凡的人适合做情人,平凡的人适合做伴侣,男女都是一样吧。


  因果循环,任何事情,都会有代价,也许你会后悔一辈子,但是你只能背负起一切,继续前行,就像有些问题,只有自己明白,没有谁能帮助你,甚至永远找不到答案。
  人生就像一个圈,你走过,回头看看,有人也正走着,彷徨,孤独,大家迷失着,痛苦着。
  总有一些事情,我们会明白,也总有一些事情我们永远不会明白,因为这就是人生。
  人生有一种东西叫做绝望,也有一种东西叫做希望。那些美好的东西你随时可以拥有,就看你是否接受。也许你背负了一个担子,勇敢的背着,坦然的接受,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就习惯了。
  就像男主所说,你还年轻,等以后你回头看看就会发现,以前的事真的没什么。
  人总要怀着希望,接受绝望。


  標題醒目而熟悉,我將視線抽離文本,溫習起這熟悉,劉奮鬥跳到我大腦皮層撓痒痒。劉奮鬥根據小說拍成的同名電影,幾年前看的不認真,但仍然不自覺地滿血追憶,除了廖凡演的好,女主角愛的荒唐,再無能夠肯定的細節乃至線索,一切回歸文本。
  作為一個皮條客,你是個超脫的人,在長期危險動盪的生活中,與形形色色、三教九流人物交往中,養成了見怪不怪、處變不驚的沉著性格,因而屢屢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同期下水的朋友們已先後紛紛落網,你卻逍遙法外。你同時還是個好“領導”,麾下的工作人員唯命是從,遇事敢於擔當,大包大攬。出於職業需要,你生物鐘倒轉,你不喜歡晴朗的早晨,不喜歡看到成千上萬的人興沖沖地去上班、上學(會讓你感到形孤影單),你不喜歡什麼事都清楚地知道結局,你不喜歡有條不紊地按部就班地逐次達標(會讓你感到乏味),你篤信多一分遠見,就會少一分刺激,你放浪不羈,你會在馬路上與時髦、性感、清純、美麗……的女士搭茬,你無所顧及也無所禁忌,遇人就抖落出自己與一百多位女性發生過肉體戀愛,你自我介紹自己是流氓、壞人……
  吳迪,敢在公共場合捧讀讀不懂的書而不會吸煙,在你看來只能是半時髦,就是這樣一個不夠時髦的大學生與你邂逅於街頭,應允了的搭茬。面對過份誠實的你,吳迪感受到了坦誠,這或許是吳迪的大學生男朋友所不具備的。一回生兩回熟,再見面就是朋友,你當然地去找了吳迪。很快的,在校生吳迪與社會上的“閒雜人等”有了密切的聯繫。學校生活隨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精神萎靡不振,狀態一洩千里。吳迪的大學生身份只是一個標籤,或者說大眾對“大學生”應該有與時俱進的認識。美其名曰,吳迪是一個開朗的、活潑的、極富浪漫主義情懷的人,可本質上,吳迪是一個“非主流”,在同學裡甚至在學校這個環境裡都不能包容的先鋒。吳迪有男朋友,可是她把第一次給了你,僅僅在認識了幾天之後,在第一次發生關係她就與你就談婚論嫁事宜進行玩笑式地試探。你不愛她,你不愛任何人,“愛”這個字眼在你看來太可笑了,儘管你也經常把它挂在嘴邊,那不過是像說“屁”一樣順口。當初你撒網式的沿街打茬過去,為的是找尋肉體戀愛對象,刷刷你那還算可以但仍有上升空間的紀錄。
  吳迪的愛是乾淨的,乾淨的愛容易走極端。你不愛她,你不在乎她,你冷落她,她都可以表現的無所謂的樣子,可是當她發現不值得再去愛的時候,她不會是簡單的放棄,她會報復,你是流氓你怕誰,她用放棄她自己來報復你。她用你熟悉的方式跟你開了個玩笑,你身披警服破門而入“抓”賣淫嫖娼,被“罰”五千的胖子嫖的是吳迪,你把胖子打的很慘,吳迪對你莞爾一笑。吳迪主動入了你同行的夥,賣的很瘋,夜間輾轉,連大白天都忙乎,使得警方不得不引起重視。終於,你們又在一起了,只是,僅僅是工作上的在一起。她毀掉了她自己,最終,也毀掉了你。在警方的周密安排佈署下,你和你的團夥們被一網打盡,唯獨吳迪逃脫了,她最終割腕自殺,而你獲有期徒刑十五年。
  金基德的電影《壞小子》裡,小混混亨吉在街頭強吻了素不相識的森華,當著森華男朋友的面;身為大學生的森華自然瞧不上亨吉,亨吉親手將森華變成一個與自己處境相當的妓女,最終兩個人走到了一起……金基德的“壞小子”始終站在閱讀邊上。當年沒認真細看劉奮鬥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是因為劉違背了他對小眾的承諾,在其處女作《綠帽子》片尾打出的必然的下兩部電影都還沒兌現就出來了《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即便如此,文本閱讀過程中仍然逼榨出了對電影的全部殘存記憶,發現電影與原典“出入”很大,比如吳迪第一次出來賣,電影版是在“你”的帶領下完成的,而原典不是這麼回事;再比如,電影宣傳海報是赤裸的男女主角面朝大海,而原典中在海邊的許多事已經不發生在吳迪身上了,吳迪已經在天上,不可能在海邊了。
  不規律的作息安排,不檢點的生活作風,不講究的飲食習慣……這些折壽、要人命的經歷為你換來了保外就醫。故事重新開始,你仍然見著女人就興奮,自我介紹自己是流氓,壞人,只是,你不再那麼瀟灑了,你已經沒有朋友了,唯一算得上是朋友的人,是一片警,曾經被你和你的朋友們忽悠的團團轉的片警,他在你身上表現出了人性的光輝。胡亦出現了,在船上,看著書,活潑、開朗……近乎與吳迪一樣的出場橋段。你和胡亦聊的很投緣,你和她前往旅遊島,一路過來一路聊,到了島上,當然地發生了肉體戀愛,“下”仿佛在克隆“上”,直到兩位自稱是作家的年輕人出現,才上下有別。兩作家背著你強姦了胡亦,使胡亦“無故”提前返程,自認為不會愛任何人的你有些莫名的失落,在碼頭莫名地與兩作家大打出手,無意中制服了這倆披著作家皮的強姦、搶劫通緝犯。故事的結尾是這樣的:你一路乘船、火車回家。穿過了廣闊的國土。看到了稻田、魚塘、水渠、綠樹掩映下粉牆綽約的村鎮組成的田園風光;看到了一個接一個嘈雜擁擠、濃煙滾滾的工業城市;看到了連綿起伏的著名山脈、蜿蜒數千公里的壯麗大川;看到了成千上萬、隨處可遇的開朗的女孩子。
  真正的高手,在聊天室時代就已經如魚得水,哪裡需要什麽搖一搖之類的破玩意兒。
  


  书本中的一段话:“我知道,同一蔑视世俗看法,喜欢自己有独立见解的女孩子谈话,最好把自己说成一个坏蛋,这会使她觉得有趣。就同拼命形容一个人如何丑,不堪入目——实际并不那么丑。她会细心地去找优点,而不是处处挑剔,去观察你的缺点。”
  我的身边有一个“张明”,可是我不是吴迪!


  同一本书同一句话,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我就以轮回说说我的感觉。因为只看了一遍,所以胡言乱语一番。左见的就海涵。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从题目就能看出这应该是两个载体的叙述。所以王朔在描写前期火焰时所用的语言都是直白而粗鄙的。像极了早期的张明,自我,放肆,不顾一切的顽劣。而后半段的海水时期,张明已经明显蜕变,他在自己那间阴暗的小屋里,一遍遍回顾和感受吴迪的爱,越发内疚和痛苦。他一直看到吴迪躺在床上,手上的伤口外翻的像孩子的嘴唇,殷红的血水留了一地,我想他不是怕吴迪,而是他感受到了吴迪临死的绝望,无力挣脱。
  后半段的描述可以明显看到大段华丽的描述,用词更加内敛深沉,所看所感的景物和人都更加深刻鲜明。王朔用了大篇的文字描写那个香火兴盛的岛以及恢弘的寺院和庄严的佛像都是一种轮回的暗示吧~在船上他遇到了胡亦,这个女孩子一半是吴迪的化身而一半是那个前世张明的化身。聪明,天真,任性,狂野,他在她的身上看到了原来的自己也看到了吴迪。他仿佛站在时间之外,重新经历了一遍爱情。只是这次的主导位置变了,他在和胡亦的一次次接触中更深刻的体会了吴迪对自己爱,也更加明确了自己曾经不愿直视的爱情。
  所以最后的最后他把胡亦安全送走,并将那两个坏蛋绳之以法,不能不说是挽救了心里的吴迪释放了曾经的自己,我一直觉得两个坏人其实也能看做是那个放肆的张明,就像自己的良知终于将自己的罪恶束缚。这里王朔还提了一笔,在抓那两个假作家前夜,他在树下给刀开封,那天正好是观音菩萨的生日,王朔补充了一句:就是一个活人死了,一个神灵诞生了。起始这也是经历蜕变的张明,准备走完他的轮回之路。
  所以最后的最后,他一路乘船乘火车回家,看到的景色都是美好的,女孩子都是开朗的。因为现在的他已经放下了曾经,是一个崭新的张明。
  
  额,脑子太乱,看的太快很多细节肯定都错过了。若想更细致的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就多看几次原著吧。
  


  《泡妞指南》+《敲诈工作流程计划书》+《流氓伪装励志青年指导手册》+《泡妞成功者装B指南》+《男士虐心体验报告》+《南方小岛旅游攻略》+《以少斗多流氓战略方针》
  这么说够了吧。
  这是一个流氓的爱情故事。这不是励志的爱情故事,为了爱情,流氓变精英。这是王朔的爱情故事,流氓就是流氓,自由,放纵,从内而外。
  流氓的爱情故事注定是个悲剧,习惯性放纵毁灭了一切,再次遇到爱时却满是纠绊。从爱的无力自拔,到无力去爱,最终只剩忏悔,甚至断绝了所有爱的可能。
  朔爷最著名的作品,一气呵成,跌宕起伏,张弛有度。
  流氓语言是王朔的拿手好戏,前半段流氓就是流氓,后半段流氓中透着深情与忏悔。同样的一问一答,在“我”与吴迪之间,是“我”上半身为下半身做出的贡献。而在船上,同样的话,言语依然流氓,却是发自内心,充满了忏悔与自责。
  这次王朔节奏玩的很帅,尤其是吴迪发现“我”和亚红后的深谈,一杯可乐把节奏压下来,“我”慢慢清醒过来放弃了吴迪的爱,本来是想让她回到正轨上,却成为吴迪的坟墓。
  如果可以再一次拍成电影。我希望段宏奕能演“我”,只有他能在前半部是流氓,中间无助到崩溃,最后在忏悔中茫然。
  有人说这是一部能让男人哭的小说,正如王朔所说:“心象一把被戴着铜指套的手揉拨的琵琶,弹着一支老歌。”
  


  第一次阅读名声在外的王朔文章,给我的感觉,人物很随性,有些虚无感,故事节奏感不强,但却又有实实在在的故事和情节表现出来,文笔文风随意亲切和不做作,很不错!这部书包含了他最早的一批小说,我个人比较喜欢里面的《空中小姐》、《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以及《长长的鱼线》。这部书可读性佳,涤荡烦躁的心灵。


  这些天在看莫言的《丰乳肥臀》,觉得拖拖沓沓,非常不爽,随手翻出王朔的一般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一口气看完,顿时觉得解了丰乳肥臀的腻。
  
  看这本书,想起了自己青春年少的时候,其实我觉得那个年纪的女孩子都很危险,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就爱那种坏坏的男生,对学习好的乖乖男生不屑一顾,觉得谁都不能把自己怎么样,看到男生为自己大打出手觉得很光荣,但其实弱小的可怜,无聊浅薄的可怜。如果万幸遇到的都不是那么渣的渣子,在渐渐成长中就会慢慢醒悟走上正道,否则就和书中的吴迪,胡亦一样。
  
  看到主人公被梦靥,幻觉折磨,看到他克制着没说出警官踩了一地吴迪的血,我顿时有种报复的快感,看吧,做坏事的人们,你们终究遭到报应了! 但是看到下部胡亦出现,说着和吴迪一样的话,我突然好希望那些发生的坏的事情只是梦一场,其实胡亦就是吴迪,还是那么相爱的抱着张明,狠狠给他一个吻,说要等他嫁给他,但TMD this is life,结尾胡亦如吴迪一样遇到了一对人渣,被披着作家的皮的强奸犯给奸了。只是在张明的帮助下应该结局比吴迪好些,她那么年轻,那么漂亮。但是谁知道呢,有些事情别人看来你好像忘了,但是那个疤在心中隐隐作痛,最亲密的人都不知道。唉,女孩子们啊,请自重吧,做错了事,连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好好的走一条阳光大道不好么?
  
  看完内心深深的悲哀和孤独,想起高中老师说什么是悲剧?就是把人间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你看,现在的心情就是如此了!
  


  其实不是,从男人的角度来说,是讲女性的不可预测、非理性。
  不管你游戏的对待她们,还是真诚的对待她们,到头来都是悲摧的结局。
  朔爷当年流窜过的,也挣扎奋斗过,情感体验的流露。肯定也没少失恋。
  吴迪——没有这么美好的!
  胡佚——为什么这么美好?
  核心部分是男权话语的。把自己打扮得非常好,女的都毫无理性。


  最清晰的一段就是,吴迪和张明的录音带:
  “我……我第一次遇见你,你放风筝在蓝天……”
  “吴小姐很激动,她第一次回到祖国,回来的蝙蝠。”
  “线儿依旧攥手里……”
  吴迪笑得唱不下去,
  “我不会唱这首歌,不会词儿……”
  “我唱,下面由青山他哥蓝天演唱:最大的人民币是十块,最小的人民币是一分的……不管是最大的还是最小的,都是我们人民群众最热爱的。” 。。。
  不知道吴迪走时听着这段录音带是什么感觉。
  逝去的幸福时光留在我们记忆里就是一段段影像、一个个片段、一个个镜头、不断回放重复,自己也存在在自己的脑海里,终于明白我们想念的不过是一段虚空的影像而已, 不是他,是过去的他印在我头脑里的影像,我的影像仍然和它活在一起。
  女人永远无法确知自己深爱的男人是否真的爱自己。


  人家都说《空中小姐》会让女人哭,《一半一半》会让男人哭。有那么多的不确定,无奈,有个什么东西堵在胸口里,压得无法透气,可是却怎么也挥不去。-----------------------------------------------------------------------------------------------


  太具张力了!张明不是坏,是頽糜的人生观缚住了他的感情;而吴迪的爱却太炽烈,无奈只能在歇斯底里之后就变成了恨和报复,自残式的报复。令我浑身一紧的是吴迪自杀时割腕的地方翻起来像婴儿的嘴唇……


  这是一个不要轻易触碰的故事----------------作为故事合集,前两个还算温和。而《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则实在是有点“伤不起”了。伤不起是吴迪那单纯的信任。伤不起那如此深刻的投入,飞蛾扑火。一段你死我活的爱情虐恋。总有痴情人被无情者伤,也从侧面印证了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奇怪现象。如别人评的,有背叛,有泪水,有死亡,有忏悔。故事里的吴迪并不是一个看不到结局的人,但却和我一样是一个无法选择的人。


  饿着肚子,看完了结尾,嘎然而止,干净利索中夹杂着一丝无奈愤慨。
  社会事件都在轮回中一遍一遍演义着。。。
  情节很刺痛你的神经。。。
  别人都是过客,留下的只有自己。。。
  无可非议,一部值得推荐一看的书。。。


   弓
   吴迪和胡亦结局的不同取决于前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而后者多多少少知道一些。
   吴迪却很快与人贩子滚上了床。在第一夜她努力表现得镇定,完事之后她倚在床上,兴致勃勃的展望着之后的美好但仍掩饰不住她一直绷住的那根弦在逐渐地土崩瓦解。吴迪一直努力拉扯自己的底线,殊不知这些超过她承受能力的现实是需要一定的支撑的。结婚的约定,一直相爱的承诺其中不管哪一样一直是女孩苦苦支撑其底线的座基,那最后发现幻想只不过是幻象,超过自己承受能力的拉扯自己的底线,自己压的注太重而天平那头无法兑现的砝码,终于使得她无法承受生命之重。
   而梦想之城的梦碎并没有及时将她敲醒,学会在乎很难,学会不在乎却很简单。一朵红唇万人尝已经太过超出她自己的想象,等待她的只有梦碎之后身体的一同殉葬。
   即使她回头走向原来的三好男友,她那种交换式的渴望,一点纯真和即将老去的年华去换取另一个人一生的承诺么?不过起码在那个男孩变卦前还有时间成长,不会直落悬崖之后的粉身碎骨。
   存在感
   绝大多数的男人通过丰富的经历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而大多数的女人在男人身上找存在感。书中除了我其他男性形象都比较模糊,女孩们则各个生动靓丽,但她们的自我存在感依旧很弱。吴迪对于自身的存在感就很低,大方淑德,纯正可爱的大学生形象只不过是别人给她贴的标签,她的未来仍会给更多的标签覆盖,她也许有些小小的不甘,心中的小宇宙想小爆发一下——现在我们知道这种现象叫“寻找自我”。但她还没踏上那条跑道就被另一个在这趟旅程中已经迷失的青年堵住了去路。
   三个人的赌桌
   在这桌赌桌上谁又赢了呢?
  吴迪属于初入赌场,不识规则,一上来就亮出了底牌,全部押上的愣头青,注定输得体无完肤。胡亦呢?看起来她也输了,但好在她换的筹码不多,更在于她明白自己迟早要下这个赌桌,小赌怡情,即使今朝输一场,明天依旧太阳照常升起。而张明属于呆在赌桌上的时间太长了,输得太多赢得也太多,起起伏伏之后对输赢已经心生麻木,吴迪出现在他赌性正酣的时候,而胡亦在他身心都阳痿的时候又唤起了他久违的性欲,但吴迪离开了,胡亦也回到了原属于她的那个世界。他终究明白无论牌桌上的赌客换成谁,他永远不会被换下只能在人来人往中看着赌局不断重复,麻木不仁的枯坐到死。
  
  


   我在看完书后再仔细把同名电影看了一遍,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觉得电影拍得不好。如果它只是作为一部独立的电影存在,其实没有那么差,甚至某些地方做得不错;但是,它有原著。
   这个故事是独属于北京的,属于上个世纪某个特定年代的,属于一个痞子和一个女学生的。因为各种(也许是制度上的)问题,电影从一开始就属错了性,把原著最动人的那部分情绪折了。
  
   说回小说,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属于吴迪,下半部归于胡亦,男主人公都是"我”张明——一个曾经以拉皮条讹钱为生,后来锒铛入狱又保外就医的男人。
   我们大多数人,大概一辈子也遇不到吴迪,或是张明。
   所以看完后,长叹一声。
   是怎样的感情,能让一个女人如此执拗地用不长的一生和一个男人的无情和玩世不恭死磕。
   之前一直掖着这种难受,直到读到“吴迪披散着头发,描着蓝色的眼影,搽着厚厚的口红,叼着一支香烟,把骨牌出的啪啪响……”终于是不得不被那种情绪俘获。
   后来,她用刀片切开了手腕的动脉,血流了一地,没有遗书,只有那盘录音带在不断地转——我……我第一次见到你,你放风筝在蓝天。
   那个画面拍出来,一定特别美。
   最腐坏沦落的皮囊,最回首无路的感情,和,
   最惨烈彻底的自戕。
   伴随戏外人一声最长的叹息。
   电影的这一段拍得很烂,真的,因为有些结构,只得文字才能塑造。轻描淡写的痛,才是真正彻骨的痛。
  
   这本书的高潮和落力点是在前半部的,但是后半部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一种定性。
   “那块云像马克思,那块像海盗,像吗,你说像吗?”
   “我就是便衣警察,来侦查你的,这里都是我们的人。”
   “不要意气用事,你这样报复不了谁,只会毁了自己。”
   ……
   当张明一次次听到曾经吴迪说的,自己说的话从胡亦的嘴里蹦出来,他已经不再掩藏悲伤。
   人的一生那么短,再用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伪装,是多么吃力。
   尤其是,有些东西无法伪装,比如打喷嚏,比如饥饿,比如洗劫灵魂的让人徒具皮囊的爱情。
   这种反复不只适用于文字,更多的适用于影像。所不同的是,最高段的导演只用一次反复,但作家,可以用很多次。
   这是王朔的高明,却是刘奋斗的失败。
  
   再说电影,如果老老实实按照原著拍,会好看很多很多。
   小棋和郝蕾,都适合吴迪,或者一人吴迪一人胡亦也未尝不可。
   廖凡则完全不是张明的调,他一看就是个暴戾的精力过剩的主。而且他太紧张太用力,所有玩世不恭所有不care真的都是演出来的。
  
   飞蛾扑火,精卫填海……
   终有定论,终有尽头。
   就好比,我第一次见到你,你放风筝在蓝天。
   但是很久很久之后,你会发觉,这根线的源头,拿捏在我手中。
  


   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够在美好中死去。听着我们录好的歌,回荡着我们的欢笑。
   开始不喜欢吴迪,觉得这姑娘太放荡,有个男人还勾搭王明。后来才觉得那是真的爱。女人对于爱的理解是爱上了就爱上了,义无反顾。王明混的时间长了,不相信爱了。直到吴迪死去的时候放的那个磁带,他应该才知道自己曾经也是爱的吴迪的吧。就算不是爱,也是深深的内疚,毕竟好好的一个女大学生因为自己沉沦了,最后竟然还割腕自杀了。胡亦的出现,我一直觉得是吴迪的影子,所以对她后来的悲剧结局我也没有什么意外。只是王明变了,变的会照顾人,会保护人。如果他早点领悟该多好。
   沉痛的悲剧总是比皆大欢喜的喜剧更让人触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就像胡亦和吴迪。要么在沉寂海水中救赎,要么在干柴烈火中燃烧。


我觉得上半部分的张明像火焰,下半部分的像海水


懂得控制相处节奏才是王道- -


爱情这种东西
不是谁赢谁输来定论的
爱就是爱了
吴迪如果没死成
我想她可能会幡然醒悟
她只是没有明白
爱再真
也不会比命重要
很多人都是这样
只是她们都已经死了
胡亦
我一直都觉得她俩不像
只是张明的强加幻象


这本书的高潮和落力点是在前半部的,但是后半部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一种定性。
终有定论,终有尽头。
就好比,我第一次见到你,你放风筝在蓝天。
但是很久很久之后,你会发觉,这根线的源头,拿捏在我手中。
--------------
写得真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