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现代性的哲学批判

张有奎 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张有奎 编  

页数:

282  

内容概要

历史的洪流把自愿的和不自愿的人们义无反顾地卷入现代性。现代性这只怪兽的最大怪异之处在于,本真的生命存在只能以颠倒的物化形式表现出来。这种物化造就了经济帝国主义,也使人类的命运变得扑朔迷离。关心人类未来的人文社会科学家们,从各个角度考察现代性,构威多声部的大合唱。善于辨别音色的耳朵能够从合唱中聆听到一个响亮的音符,那是马克思的声音。作者立足于马克思生存论视域的辩证分析,既不同于实证科学,也不同于海德格尔理解的人道主义,从而克服了简单的苟同或者情绪性的谩骂态度,揭示了现代性的形而上学根源,划定了现代性的边界,透露出人类未来的消息。从马克思生存论的角度分析现代性,这在国内学术性著作中尚不多见。

作者简介

  张有奎,1971年生,男,汉族,陕西风翔人,1994年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2003年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在加拿大UBC维真学院学习半年时间。现任教于厦门大学哲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哲学,至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导 论 第一节 哲学与时代 第二节 马克思哲学的时代性 第三节 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问题的凸现 第四节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其问题 第五节 本文的思路 第一章 现代性及其形而上学本质 第一节 现代性概念的界说 一 现代、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主义 二 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 第二节 现代性的形而上学本质 一 现代性的背景分析 二 康德的启蒙概念 三 黑格尔与主体性的凯旋 四 意识哲学与现代性的本质 第三节 两种面对现代性的哲学态度 一 后现代性的“颠覆” 二 哈贝马斯的“重构计划” 第二章 内在性之被贯穿:马克思生存论视域的确立  第一节 内在性问题 一 内在性的基本建造及其困境 二 瓦解内在性的哲学思路  第二节 感性对象性活动——实践概念的提出 一 实践概念内涵的历史变迁 二 感性对象性活动:马克思对实践的本质规定 三 解读实践概念的两种不同方式  第三节 马克思生存论的彰显 一 生存与实践、生存论与存在论 二 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意蕴 三 马克思生存论与存在主义的原则区别 四 马克思生存论的当代意义 第三章 基督教神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批判  第一节 宗教之独立幻相及其破除 一 上帝存在的证明及其缺陷 二 费尔巴哈的神学批判及其理论意义 三 宗教解放·政治解放·人类解放  第二节 基督教的辩护性回应及其误区 一 投射理论及其前提预设 二 信仰与启示 三 神学维度的意义及其误区  第三节 基督教和现代性的共谋关系 一 基督教与现代性的缘起 二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透视 三 宗教:现代性的精神避难所 第四章 国民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批判  第一节 国民经济学范畴的非历史性质 一 亚当·斯密与国民经济学的确立 二 经济人:国民经济学的抽象前提 三 蒲鲁东之“贫困”的根源  第二节 异化劳动的形而上追问 一 对象化和异化概念的区分 二 异化劳动的内在规定 三 “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 四 异化劳动学说的理论定位  第三节 《-年经济学手稿》的哲学解读及其当代意义 一 作为理论基础的新历史观 二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建构 三 《-手稿》哲学解读的当代意义  第四节 资本概念的哲学意蕴 一 社会关系的物化 二 劳动力成为商品意味着什么 三 资本的内在规定及其后果 第五章 共产主义与现代性的终结  第一节 整体性与进步 一 整体性与历史决定论 二 进步:神话还是事实? 三 唯物史观和历史终结论批判  第二节 共产主义的生存论性质 一 几种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理论 二 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生存论意蕴 三 克服对共产主义的两种误读  第三节 现代性的终结 一 人对物的依赖及其限度 二 现代性终结的可能性及其条件  第四节 真正的人类史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现代性的哲学批判 PDF格式下载



题目选的很好,理论有创新之处,这些值得肯定。但作者的论证逻辑性不是很强,给人零散之感,好像是论文集的拼凑之嫌。


  这书前天把它读完了,感觉不错。本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稍加修改而出版的著作。著作的主干部分是对基督教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对国民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的批判。引证材料较为丰富。书中的精彩段落不时可以见到。当然,博士论文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简洁的,这从另一方面避免了学术著作“废话”太多的情况的发生。
  总之,这书还是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