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

高王凌 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01-01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作者:

高王凌  

页数:

19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若不了解农民及其行为,就不能说是对人民公社有真正的了解。您知道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生活中那些瞒产私分、“偷”粮食的故事么?人民公社时期农民生活中到底有多少“猫腻”,它们究竟是怎么回事?本书就是这样一部关于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生活中那些“猫腻”的调查文集。  通过实地调查,作者发现,农民行为对人民公社的命运、对后来“包产到户”的形成,甚至对那以后的农村经济及农村生活,都有着长远、深刻的影响。

作者简介

高王凌,男,1950年生,北京人,历史学家。山西大学历史系本科(1973-76),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1978-81),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1981-),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曾赴美国、意大利、德国、奥地利、斯洛文尼亚等多处大学访问和参加学术活动,曾任路思(LUCE)基金学者(1986—87,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曾获福特(FORD)基金会资助,研究中国农村改革及相关的的历史问题。

书籍目录

序言回乡纪闻一个“来错了的地方”各有所长真假集体“土”的奥秘接受再教育之余“隐形经济”的数字统计“蔫坏”与“反行为”早期的私分和偷盗结语


编辑推荐

  以往对中国农业集体化时期的研究,多侧重于政府或领导层的决策及其实施,而对广大农民的接受情况关注不多。高王凌的这本书试图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来展现那个时期农民的怠工、压产、偷拿、瞒产私分、包产到户等“反行为”。不了解农民的反应,就无法完整地理解那段历史,也无法理解后来我们怎么从集体经济演变到包产到户的。  --《中华读书报》  一个是瞒产私分,一个是劳动力外逃,一个是磨洋工,一个是伸手向上要粮食,白天吃萝卜,晚上吃好的,我很赞成。这样做非常正确,你不等价交换,我就坚决抵制。河南分配给农民百分之三十,瞒产私分百分之十五,共百分之四十五,否则就过不了生活,这是保卫他们的神圣权利,极为正确。  ——毛泽东,1959年3月5日在第二次郑州会议上的讲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 PDF格式下载



  记得当年阅读《山乡巨变》《暴风骤雨》《创业史》,看电影《金光大道》,似乎我们的农民政策是那样的深得人心,是那样的光辉灿烂,是那样的丰功伟业。
  然而,据剑桥中国史所载,在所谓三年自然灾害及其后,有许许多多的农民饿死。。。
  
  现在看这本有关人民公社时期的书,才真的想起当年农村的日子,想起事实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饿死,我没有经历过,但我清楚的记得挨饿的滋味,隐约记得工作组到田间估产、指定交公粮、购粮地块,也吃过农业社麦忙季节的大馒头(半斤重的)
  
  农村政策在一伙人的妄想中与农民愈行愈远,所谓“反行为”,也只是农民们无力的抵抗,反而延长了人民公社的寿命。这算不算反讽,对农民行为的反讽?
  
  帝力与我何干焉!!
  房屋升值与我何干焉!!
  
  实际上,这本书罗列了大量调查结果,并没有做出系统的总结;语言之朴素,层次之模糊,实在与作者的水平不很相符
  不过,这大概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吧
  好在,他为我们做出了一些事实的陈述,让我们知道:原来,事实是这样子的!!!


  http://news.sohu.com/20070115/n247613058.shtml
  "2004年,一本《中国农民调查》刺痛了很多读者的心。虽然“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说法流传已久,但是通过这本书,公众才明白“三农问题” 到了怎样一种危险的境遇。相比之下,高王凌的《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以下简称《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鲜获关注,在年终盘点时我只看到《中国读书报》把它列入“2006年度百佳图书” ……"


  作者通过对山西、云南、广东、内蒙等几个地区实地走访,通过记述被访人及当地一些志上的数据,反应农民在人民公社时期通过各种“反行为”来填饱肚子,维持基本生活的情况。
  本书围绕偷、借、瞒等几种情况在不同的地区的异同,反映当时各地农民的手法,同时也反应了在当时特殊情况下农民对偷等情况的定义和界定标准。
  这本书对于一些来自农村的人可能会更好理解,或者说感受更深刻一些。我自己是一个80年出生的,上天没有让我经历过那段时期,但根据我在农村长大的一些零散的记忆,本书还是让我在脑海中沟画出一些当时的片断。
  


实事是多面的?就算当事者,说法也不尽相同。


其实我觉得这个更接近事实


没有农民,有城市人吗?
但是市民比农人更有力量。


感谢转引~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