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高校学生素质养成研究

王学军 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作者:

王学军  

页数:

266  

内容概要

  《高校学生素质养成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多年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经验和体会,阐述了高校开展学生全面素质养成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整理和归纳了学生全面素质养成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作者简介

  王学军,1956年11月生,山东蓬莱人。198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分校,获学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教学督导室主任、副研究员。曾专职从事高校研究生培养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余年,并潜心于高校学生素质养成问题的研究。已发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应体现于学生素质养成中》、《高校党和育人工作宜以人才素质养成和遴选过程为载体》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刍议》等学术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项。

书籍目录

高校学生素质养成研究前言(一)素质养成的提出(二)素质养成的认识(三)“皮和瓤”的关系一、素质养成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育人环节(一)不可小视的素质养成(二)越发展越应重视素质养成(三)“马加爵”事件再次引发关注素质养成(四)人才的合格素质需要爱心养成二、素质养成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忘却的育人题(一)警惕易忘却的事情(二)苏联解体铭刻的记忆(三)培养接班人要讲政治(四)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三、素质养成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一)疾患源于对“灌输”的误解(二)认识显现对“中心”的误判(三)问题陷于对“队伍”的误识四、素质养成不同的四维模式(一)素质养成宜立体实现(二)点线面心的四维模式(三)综合推进的养成工作五、素质养成要紧的是服务育人(一)“服务”贯穿养成全程(二)教师“服务”课堂(三)养成人员“服务”课外(四)学生“服务”社会六、养成人员的基本素质(一)打铁先须自身硬(二)还需会写“四六句”(三)收获养成工作成果七、责在奉献,任重如山(一)奉献以育人为中心的事业(二)奉献国家的安全稳定事业(三)奉献功在千秋的事业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二、素质养成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忘却的育人主题  2007年5月29日,《科学时报》头版刊登原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腾霄教授和原校长黄达教授的合作文章:《从陕北公学到中国人民大学》。文章写道:“在学习苏联的教学计划中,有相当学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过去在战争环境中甚至无法完整地读一本书的我们,是非常向往的。通过系统学习,提高了理论素养,也说明了它的好处和必要。但同时,我们也很快发现一个矛盾,即系统学习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通过教学实践,我们逐步明确了两条:一是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搞好,但同时要强调结合革命的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二是同时必须有党团等系统的经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两位前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高校办学既离不开教学,也离不开养成。这是个不容忘却的育人主题。  (一)警惕易忘却的事情  2006年2月14日,在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上有这么一段文字:“中国人向来讲究‘修身’的,怎么‘修’呢?很简单,就是‘修’个文凭,最好是‘洋文’的。于是,就有了举国的‘进修潮’和‘出国潮’。引导这个‘潮流’的,自然不是民间草根,而是官家精英。据说始作俑者,是几年前,中央某部指定每年每学期送五十名省部级高干去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深造’。本意可能是想在‘高层次、小范围’内,让高干们学一学‘先进的治国理念’,顺便也接触一下‘高科技’什么的。不想各省、市甚至基层乡镇也纷纷效仿……”出国学习、考察本无大碍,而且确实也会观有所感、学有所获。但认真地想一想,如果在这些人的潜意识没有设防又当若何?如果我们的高校在接班人的培养过程中,不注意保证和加强养成工作,所培养的未来人才又会怎样?


编辑推荐

  《高校学生素质养成研究》认为高校在实现合格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素质教学和素质养成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高校学生素质养成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