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抗美援朝战地日记(全二册)

西虹 长征
出版时间:

2011-6  

出版社:

长征  

作者:

西虹  

内容概要

  1952年,本书作者随同以巴金为组长的创作组到达朝鲜前线后,创作组在桧仓访问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又去访问了战时的朝鲜首都平壤,会见了金日成首相,并受到朝鲜文学艺术总同盟的欢迎和热情关照。接着去开城访问,参观了板门店停战谈判会场区。之后,创作组人员各自选择了深入生活的地区和志愿军部队,开始分散活动。当时,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正进行积极的阵地防御战。这部战地日记,就是本书作者在临津江东岸第一线阵地,访问志愿军39军等英雄部队和战线后方的真实纪录。

作者简介

  西虹(1921-)原名宁保禄。山西原平人。1937年肄业于县立崞阳中学。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参加八路军。历任延安八路军留守兵团烽火剧团宣传员,延安部队艺术学校研究室干事,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宣传队宣传员,东北民主联军宣传部随军记者,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记者、编辑,中南军区文化部编辑,广州军区文化部创作员,总政文化部创作员,解放军报社记者、文化工作宣传处处长、文化副刊主编、新闻研究员,《长江文艺》编委,中南文联第一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第一届常务理事,文学双月刊《中国》编委。
  1944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山城》,中篇小说《在零下四十度》,短篇小说集《英雄的父亲》,散文集《军中记事》《无尽的怀念》《时代的奉献者》,秧歌剧剧本《军爱民民拥军》,《西虹文集》(1-6卷)等。中篇报告文学《海上旗手》获1953年广州军区文学创作二等奖。

书籍目录

代序
前记
Part 1 开赴朝鲜战场
从报纸上看,美国鬼子在前线上也使用了细菌武器,大炮打出细菌弹,飞机投下细菌弹,雪地里一片片蚊子。志愿军战士和朝鲜居民亲眼看着美机丢细菌弹,也亲眼看见了山上山下成堆的虫子,并紧急行动起来扑灭这些毒虫。
Part 2 在志愿军总部
通信员在桌上摆了茶壶,香烟,不一时,彭总便走了进来。这位朝鲜战场上的主将,他向我们每个人紧紧握手,并几次三番对照着手中的一份名单,把我们重新记忆了一下,看来,他是要把我们每个人都留在记忆里。
Part 3 从朝鲜首都平壤到开城 /43
隐蔽在深山密林的家,有流水,水边有个条篓,在里面生豆芽。还有地下饭厅……战士们要长期生活在这里,为了北京,也为了平壤。耳边可闻炮声。
Part 4 访临津江东岸第一线阵地的守卫者
有些被炸过的房基上,妇女们成群地在那里松土,可能是要种菜。在山坡上,在路边,时常可看见大炸弹坑,这是敌人飞机炸的。
Part 5 坑道条条显英雄
坑道战线路无保证,天线架在洞门口,拴在杆子头上,敌人进攻一回断一回,打走敌人我就出洞去接线。以前敌人常扰乱东边洞门,我在西边洞门也架了线,两边可用。5天5夜,只有5个钟头与后面失掉联络。
Part 6 是他们胜利突破临津江
敌机很少在天空转,新溪、三登是敌人空中封锁区,我们路过的时候,防空哨也没有打枪。
我们的汽车飞驰在雨夜,远山近沟车灯对对双双,在雨雾中射出晶亮的光芒,高高低低,重重叠叠,有如灯塔。
Part 7 英雄炮兵第五连
这一年多,前线上的变化真大,我们做了不少努力,我们已经从困难中大踏步地走向胜利,我们是胜利者。人们的情感也是变得这样快,过去人们常常生气、发愁,肩头负担很重,现在则是满身轻松,满脸笑容,生活中又是随处充满了乐趣。
Part 8 再访临津江东岸第一线阵地的守卫者
白日,敌人来拖死尸,我们的炮打倒一二十个敌人。敌机凌空时,高射机枪、高射炮迎头射击,这里随时都可感觉到我们强大炮火的气势。
Part 9 功勋部队的节日访“朔宁团”
敌机在这里不大活跃,高射炮保卫着这一带的领空。朝鲜人民是热爱和平的,朝鲜人民日夜为和平的事业流着血。
Part 10 从鸭绿江到战俘营
我忘不了我第一眼看到祖国的时候的兴奋心情,我忘不了我的脚刚刚踏上祖国的土地,我快活得几乎流出了眼泪。我看见了祖国人民的服装,我听到了祖国人民的语言,我是多么熟悉这些东西,又多么热爱这些东西。
Part 11 归来
安东市人民已经锻炼出来了,敌人是没有办法扰乱和平人民的生活的。我很爱安东,安东已经由困难走向繁荣,安东不愧为祖国边防上一个英雄的城市。再见吧,亲爱的城市,我是这样留恋你。

章节摘录

插图:3月14日我们要消灭细菌,我们要取得军事上的胜利。2月中旬以后,朝鲜战场上的军事斗争很沉寂,战争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美国鬼子已经公开地使用了细菌武器,在朝鲜战场和祖国东北,乱丢苍蝇、蚊子等毒虫,山上,菜地,雪地里,街道上,什么地方都可以发现这些毒虫。据说,鸭绿江边的一些村子,已经发生了疫病,有的人死了,家畜死了,鸟雀死了。究竟这些毒虫的身上有什么病菌,目前还没有化验明白。美国鬼子不承认他使用细菌的罪行,他说人民志愿军吃了臭罐头,使了坏急救包,因此在驻地发生了疫病。图2四格型细菌弹落地后,分裂为两瓣,带菌昆虫即由里面撒布出来资产阶级进攻我们志愿军的犯罪行为,成了美帝国主义的借口。我们要打退资产阶级的进攻,我们要消灭细菌,我们要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我们志愿军必然是愈战愈强。在沈阳住一个星期了,生活上受着优待,走又走不了,心中很烦。细菌战是朝鲜战场上的一个新问题,这比军事斗争更复杂,更紧张,我愿意首先把自己放到反细菌战线上。从报纸上看,美国鬼子在前线上也使用了细菌武器,大炮打出细菌弹,飞机投下细菌弹,雪地里一片片蚊子。志愿军战士和朝鲜居民亲眼看着美机丢细菌弹,也亲眼看见了山上山下成堆的虫子,并紧急行动起来扑灭这些毒虫,难道这不是激烈的斗争吗!去年这时候,我军正经历着艰苦的汉江阻击战,我们战斗过来了。现在,我们面前又出现了新的困难,可以说,除了原子弹以外,美国鬼子把什么杀人武器都搬来了。我们不怕原子弹,当然更不怕细菌战,我们勇敢的人民正在紧急动员,向美国鬼子的细菌战发起了围剿。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部战地日记,就是我在临津江东岸第一线阵地,访问志愿军39军等英雄部队和战线后方的真实记录。  ——作者西虹这本日记文字朴实无华,但生动亲切。战地观察无微不至,所见所闻滴水不漏,记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记事如行云流水,清澈透明。读来如身临其境,字里行间,流溢着作者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对友邦朝鲜人民的深情。  ——原解放军报社社长刘宗卓


编辑推荐

《抗美援朝战地日记(套装全2册)》:谨以此书献给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英雄们!打开红色记忆,开启红墙秘事。朝鲜战争著名战地记者西虹权威巨作!史上最全面最完整记录朝鲜战争第一线日记!隆重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朝鲜战争最前线志愿军生活全记录。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抗美援朝战地日记(全二册) PDF格式下载



战地记者西虹权威重磅巨作,朝鲜战争史上最全面最完整的第一线战地日记


西虹老先生的这部巨著 非常客观的表述了朝鲜战争的真实性 当年他是战地记者 是整个战争的亲历者 写出的作品非常真实可信 本书的配图很多 图文并茂 开本很大印刷质量优秀 是一本难得的了解朝鲜战争的力作更是一部值得收藏的好书


作为战地记者,深入第一线,耳闻目睹,所记录的东西应是很真实的,他可以从一个方面去反映朝鲜战场的全貌,读日记其感觉是不同的,他更亲切。


战地记者,深入第一线,耳闻目睹,再现了当年的战场实景,文字忠实的记录了当年战争的实况.印刷非常棒,图文并茂,相当值得珍藏。 五星。


抗美援朝战地日记,图片加文字是本人喜欢的小说体裁之一,图片再现了当年的战场实景,文字忠实的记录了当年战争的实况,非常喜欢。


抗美援朝战地日记(全二册我很满意,内容很精彩


收了不少朝鲜战争的书,到时一起看


中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值得一读


孩子11岁就爱上战地小说了,这本是值得推荐的。


平实的语言文字,勾勒出生动的朝鲜战场画面,震撼人的心灵,让人能从一个侧面去重新了解历史。


想更多了解26军的战史


很真实的战争系列书籍,让我对整个战争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错!


作者的亲身经历和作品的行文流畅,增加了可读性。好!了解战事细节的一部好书。


帮家人买书,包装结实一点没坏,家人满意;正好自己买了同类的《那年,那月,鸭绿江那边的记忆》,交换看,过瘾。


书不错,正看着


很好的书,儿子很喜欢看


在车站书店看到的,书很不错


很厚两本书,不是那种轻质纸,拿起来很沉,价格也很给力


拿回家老爹欢喜的不行,比吃到什么好的都开心、


感觉很不错,纸质也很好


我买的这类书籍很多,大部分内容都差不多,不再评论。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将功成万骨枯


分量不错,打折时买的,是好书。


我们持保留态度——我们拒绝同意; 尊重——不完全同意;赞赏——不尽同意;遗憾——不满;不愉快——激烈的冲突;表示极大的愤慨——现在我拿你没办法;严重关切——可能要干预; 不能置之不理——即将干涉;


了解一些东西,资料挺丰福


平凡朴实的语言文字,勾勒出生动的朝鲜战场画面,震撼人的心灵,让人能从一个侧面去重新了解历史。


士千千万万的士兵铸成祖国的钢铁长城


老公很喜欢这类的书籍,值得细品。


写的震撼感人


挺好。我非常喜欢。还没看完!


很好抗美援朝战地小说,值得阅读。


有价值的历史记录。
向志愿军将士们致敬。


这一段历史小孩子比较少知晓,学校教材只提到一小部分。
非常有必要课外补充,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应该从历史说教起。


本来是给孩子买的,但孩子不太喜欢这种体裁的书,对里面的插图较感兴趣。我们大人却很喜欢此书。


买的一套书


日记版本的还行,不如纪实来的实在啊


内容一般,看过很多同题材的书都比这本好一点。不过有些内容还比较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