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理论与实践

李培祥 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9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作者:

李培祥  

页数:

34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关于城市区域发展的研究性专著,全书分为理论篇与实践篇两大部分,内容涉及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地域类型、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调控模式等。本书适应城市与区域互动整合发展的客观趋势,将城市与区域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进行研究,这在研究视角与研究内容上弥补了过去此类研究的不足,更加科学地揭示了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客观事实,也更能发挥调控对策对城市与区域整合发展的促进作用。本书的理论研究为解决城市和区域相互关系问题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问题,选择科学合理的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发展模式,确定科学的城市化和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了有益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作者简介

  李培祥,1962年3月生,山东省巨野县人,博士,副教授。1992年和2005年先后于东北师范大学获得经济地理学硕士学位和区域经济学博士学位。多年来,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科研和教学工作。参与和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市级社科基金等纵向课题和城市总体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等横向课题,在《地理科学》、《城市问题》、《经济问题》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书籍目录

1.导论1.1 城市一区域相互作用系统1.2 国内外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研究评述1.3 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研究背景1.4 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问题的提出1.5 本书的内容体系理论篇2.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2.1 城乡联系理论2.2 核心一边缘理论2.3 中心地理论2.4 增长极理论2.5 都市一地区理论2.6 点一轴系统理论3.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3.1 要素的集聚与扩散3.2 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产业区位变化3.3 产业整合与区域的关系演变3.4 技术进步与城乡网络结构变迁3.5 制度与文化的创新和融合4.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地域类型4.1 地域类型的划分4.2 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地域4.3 大都市经济地域4.4 枢纽型经济地域4.5 环境脆弱型经济地域4.6 工矿型经济地域5. 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调控模式5.1 中心城市调控模式5.2 协调组织机构调控模式5.3 城乡一体化调控模式5.4 经济区与行政区关系整合调控模式5.5 区域城市群体空间组织调控模式6.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调控对策6.1 区域产业和功能的分工与协调6.2 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整治的区域化“6.3 制度与政策的一体化安排6.4 区域空间结构的整体规划与协调6.5 区域社会文化的交融与整合实践篇7.东北地区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演变过程7.1 煤铁资源开发时期近代工矿业城市的出现7.2 “伪满”时期重化工业发展与现代工矿城市的产生7.3 新中国重化工业基地建设与城镇体系的形成7.4 改革开放后面临的“东北现象”困境7.5 东北地区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存在的问题8.东北地区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8.1 区位和交通条件的历史演变8.2 资源禀赋与资源地域组合演化8.3 区域发展外部势力的介入8.4 计划经济时期的重化工业基地建设8.5 现代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发展环境变化9.东北地区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调控模式9.1 城乡互动调控模式9.2 城市与区域融合发展调控模式9.3 产业与城市发展的生态化调控模式9.4 产业和城镇体系重构调控模式9.5 城市功能扩散与区域城市化调控模式10.东北地区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调控目标”10.1 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调控的必要性10.2 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经济系统的结构调整与升级10.3 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空间系统的优化与整合10.4 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系统功能的拓展与放大11.东北地区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调控对策11.1 加强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通道和栽体建设11.2 建立城市一区域系统协调机构11.3 优化区域生态环境,加快城市与区域融合进程11.4 加大城市整合力度,构建大都市地域体系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理论探讨与东北地区的实证研究,总结了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过程演变规律,明确了影响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并提出了科学调控的目标和模式,较为系统地建立了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机理以及调控模式理论与实践体系,为形成城市与区域整合理论体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理论与实践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