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美国文化简史

施袁喜 编 中央编译出版社(北京图书发行部)
出版时间:

2006-8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北京图书发行部)  

作者:

施袁喜 编  

页数:

28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是如何崛起的?是什么样的传统、信仰和思想支撑了这种崛起?在崛起的过程中,整个美国社会经历了怎样的动荡、危机、冲突与改革,美国的知识界又进行了怎样的争论、批判、思考与探索?美国人民到底是怎样的人民?美国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就是作者力图回答的问题。本书以美国精神的历史渊源开篇,用生动而细腻的笔调全景式地描述了美国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40年代大转折时期的社会、文化、艺术、媒体、道德、法律和政治发展,总结了那个时期产生,并迄今依然发挥影响力的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建筑文化等方面的思想,最后落脚在20世纪的美国人和美国精神。 本书立意远大,思想深邃,文笔简洁流畅。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而且对于我们认识和思考今天中国的现实也极具启发性。 本书从美国精神的历史渊源开始讲起,探讨了美国转折年代的文学与新闻学,进化哲学与实用主义,宿命论与非理性崇拜,宗教思想的确立及其实践,新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美国法律和历史学的流变,以及建筑文化的历史兴衰。最后落脚在20世纪的美国人和美国精神。作者博览群书,文字简洁流畅,体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全书立志远大,思想深邃,对思考和认识今天的美国现实,以及中国的现实极具启发性。

书籍目录

第一章 19世纪的美国人 一、美国精神的历史渊源 二、务实与乐观 三、自由与平等 四、哲学思想的创新 五、单纯的道德观念第二章 转折的年代 一、转折时期 二、新时代的历史问题第三章 转折年代的文学与新闻学 一、文学变迁 二、新闻浪潮第四章 进化哲学与实用主义大行其道 一、告别传统哲学 二、被宣扬的进化论 三、实用主义风潮 四 庸俗实用主义的流行第五章 宿命论与非理性崇拜 一、科学中的宿命论 二、文学中的宿命论 三、美学中的非理性 四、文学中的非理性 五、历史学中的非理性第六章 转折年代的传统 一、传统主义者 二、坚守传统的女性作家 三、罗宾逊及其诗歌传统第七章 宗教思想的确立及其实践 一、世俗宗教在美国的兴起 二、看不见神学的宗教市场 三、宗教代言人的出现 四、宗教改革 五、宗教分裂 六、发展中的天主教第八章 崛起的社会学 一、社会学初步形成 二、社会学中的激进主义 三、政府干预与自由主义之争 四、社会学的衰落 五、沃尔特-李普曼与新社会学第九章 新经济学的历程 一、经济学的诞生 二、新经济学运动 三、维布伦的经济学批判 四、康芒斯与主流经济学第十章 抗争的文学 一、抗争文学的缘起 二、抗争文学与作家的良知 三、抗争文学的迷惘期 四、抗争文学的社会意义第十一章 历史学的流变 一、历史学的发展与演变 二、新历史学家第十二章 新政治学的运用 一、时代进步与政治滞后 二、哲学在政治中的运用 三、转型年代的政论家 四 新政治学的崛起第十三章 演变中的美国法律 一、美国法律概况 二、冲突时代的法学家第十四章 建筑文化的历史兴衰 一、复古主义的歧途第十五章 20世纪的美国人 一、时代状况 二、美国精神 三、20世纪的美国人

章节摘录

  在美国,人们对政治平等的要求比政治民主的愿望更加积极,财富并不完全是渴望从政的人的基础,而平等观念则被民众视为从政至关重要的条件。在美国,政客的绅士风度也并不定能够吸引大众,以哈里森和伯伦为范例:伯伦用纯金的高脚杯饮酒,反而使大众对他失去了良好的印象,尽管他的个人财富是正当所得,可人们仍然对此不习惯;而哈里森的表现则受到人们的肯定,因为他用一只大水壶大口喝烈性酒。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平等观念在政治中所起的作用。一些穷人出身的人要想成为美国总统,只要有一定的知识素养,有勇气和胆识就足够了。如果竞选者有着穿礼服的习惯,大众也会因此制造舆论,因为美国人的潜在心理中,不希望政客们与自己有过多的差别。美国军队的性质同其他国家的完全不一样。欧洲的军队往往由一些有实力的高级军官控制,而在美国并不如此。  美国的军人只有在战争期间才能得到特殊待遇。北方的家族已经不再遵循传统,指定子女的职业;而在南方的某些家族中,这种传统仍然保留着,譬如让一个子女学法律,而让另一个子女成为一名军官,不过这种事在南方也已不普遍。南北战争之后组织的老战士同盟达40万人,而独立战争时组成的军官协会却没有过多的人响应。美国并不完全信任军队,因为传统的军队时常有篡权事件发生。而正是平等观念提高了军队的整体水平,即使在南方也多少有这种体现,戴维斯与军队的关系就是明显的例证。美国风俗大多因环境而定,他们待人宽厚热情,尤其好客。对于陌生人的到来,他们总是给予欢迎的目光而不会产生警惕的心理。美国人喜欢集体生活,乐于交际,他们的门前会有一个带顶棚的走廊,这是他们因好客而发明的。美国人希望把周围的邻居变成一个社团,一个集体能使人们减少孤独而有更多的安全感,所以,那些联谊会之类的组织特别受到人们的欢迎。  这种好客的风气并不是刻意为之,也不是遵守某种道德或是社会规范,这一切都自然地发生,他们从各种交往中感受到快乐。美国的私人慈善事业极多,宗教上的捐助完全出于个人自愿,在美国还没有过教会可以纳税的规定。欧洲人认为美国人的社会组织是一种浪费的表现,然而这些组织却一代代地延续下去。美国人在生活上有很明显的特征,他们事事抱以随便的态度,这种态度从语言、穿着和待人接物等细节中都能够让人强烈地感受到。或许这种随便的态度和不循传统的作风成为美国人生活中的时尚,他们索性把这种行为变成了曰常的生活方式。在语言上,美国人表现得更随便,他们不以传统英语为标准,尽管有人为此痛心,尤其是美国社会中的那些守旧文人,他们瞧不起那种不文雅的语气。  但是,美国人在语法和语言上的不负责任反而给语言带来了一股新鲜气息。他们依靠自己的性格创造了自己的语言。美国在开创事业方面出现过许多弊端,有很多工作做得非常粗糙,这可以从耕种、建筑、铁路、园林等方面看到,耕作并不精细,科学种田也不是他们的强项;城镇中修了一半的房子随处可见,十来年的建筑重新拆建是他们的特色;美国人为自己的铁路而自豪,但他们的铁路经常需要翻修;而园林艺术只能算是欧洲的产物,美国人对此望尘莫及。  在文化方面,也受这种做事粗糙、不求精细的习惯影响;在教育的发展中同样也没有做到专精;哲学家也如此,超验主义和实用主义产生于美国,却没有相对系统和完整的著述。在权威和规定章程方面,美国的行政人员和纪律监督人大为烦恼,因为美国大众对此的态度是随意的,他们从不拘泥于此。然而英国人对此的态度却恰恰相反,他们与美国人不同,对任何规定总是暧昧的。美国人认为人性比规定更重要,有些规定被视为是对人性的挑战。美国的学校纪律并不像欧洲人想像的那样糟糕透顶,但教师和学生并不注重纪律。家庭在这方面也同学校保持着一致性。纪律的观念在父母和长辈看来并不会因为维护家庭的尊严而需要,管教孩子对学校与家庭而言都是可十白和令人厌恶的,丧失父母的尊严,并非如欧洲人所想的不会幸福。这种环境和氛围并不影响良好的和优秀的公民成长与生活。  虽然,美国军队总会因为纪律而发生一些丑闻,但是在战争时,士兵总是能尽到自己的职责,人们也因此而原谅他们的过错。在南北战争中还体现出军队的民主性,上级长官要由±兵选举才能产生,如果高级将领们因过分坚决9或不够坚决而失去战机,士兵们并不因此而怨气冲天。尽管林肯曾经因战士站岗打不起精神而苛责他们,然而大多将领却没有像林肯那样认真,他们甚至把士兵不怎么重视纪律看成优点。这些情况无法让外国人所理解,但这是美国特有的现象之一。美国人有自己的原则性,这种原则性可以称为活动性规则。  活动性规则几乎是他们的主要意识。人们可以原谅在政治上和商业中表现狡黠的人,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则对这样的表现无法接受。价值的标准就在这种意识中呈现出来,物质利益不会永远摆在最前面。这种活动规则并不太多地体现在职业生活当中,他们打猎是为了吃到野味,而不会当作娱乐和无聊的消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美国文化简史 PDF格式下载



本书以美国精神的历史渊源开篇,用生动而细腻的笔调全景式地描述了美国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40年代大转折时期的社会、文化、艺术、媒体、道德、法律和政治发展。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而且对于我们认识和思考今天中国的现实也极具启发性。


外观很棒,内容也很棒,基本把美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呈现出来了,要深刻了解的话还要买更专业化的书记。


不失为了解美国历史文化的好书!


还算不错了解美国文化还是值得一看


这本书就是有点抄袭。都是人家的东西,却偏偏不列出参考书目,不太懂规矩。但是书呢,看看还不错。


  原文:http://book.douban.com/review/2410692/
     今天终于读完了《美国文化简史》一书。在浮躁的情绪之下,竟然能读完一本社会学专著,连自己都感到惊讶。这本书其实是一部合集,供15章,记述了19和20世纪的美国精神、文学新闻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律、建筑文化,及其变迁。作者洞察力极高,立意深远,描述精彩,才使得我捧起书来,难以释卷。读罢之后,能对美国社会及其思维方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
     这本书的一个特色是,虽然涉及面比较广,但都论述得比较专业。书中结论较多,然而每个结论都恰到好处,每个结论都具有深厚的积淀,没有在相关领域做过一些研究、没有读过一些大部头,是给不出这么深刻精准的结论的。
     所以,虽然可能有些专业、但非常精确、深刻,是全面、深入了解美国精神的一条捷径。有空我会再读一遍的。


  对编译意见很大.并认为有侵权的行为.
  
  明知道是从另外一本或者几本书里面截取的内容,却故意不告诉你到底原书作者是谁,原书书名,出版社,让人在兴致满高昂的时候无法去获取更多准确的信息.


   今天终于读完了《美国文化简史》一书。在浮躁的情绪之下,竟然能读完一本社会学专著,连自己都感到惊讶。这本书其实是一部合集,供15章,记述了19和20世纪的美国精神、文学新闻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律、建筑文化,及其变迁。作者洞察力极高,立意深远,描述精彩,才使得我捧起书来,难以释卷。读罢之后,能对美国社会及其思维方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
   这本书的一个特色是,虽然涉及面比较广,但都论述得比较专业。书中结论较多,然而每个结论都恰到好处,每个结论都具有深厚的积淀,没有在相关领域做过一些研究、没有读过一些大部头,是给不出这么深刻精准的结论的。
   所以,虽然可能有些专业、但非常精确、深刻,是全面、深入了解美国精神的一条捷径。有空我会再读一遍的。


  断断续续地读这本书到现在,也快结束了。今天看到法律那篇,读完以后,要是还有人跟我说美国人信仰
  
  的是基督而非自己的法律,那么我想我真的会抽他。美国的政治体制是个很有趣的东西。首先是她有很雄
  
  厚的民众基础,民众都坚定地支持这种体制,像信仰上帝那样信仰着他们的法律。其次是他们有自己的一
  
  整套“修正”方法,即使某届政府走错了路,也不用担心,因为她会很快回到正道。
  在看这本书的同时我看着好几本书(当然并不包括我的教科书),其中一本是《国家的兴衰》,讲到这本
  
  书就不得不说说它的关键词: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一个朋友跟我介绍的一个词,然后我看到一篇社评上
  
  介绍了《国家兴衰》,于是买来看了。一开始的时候我还觉得朋友那是在耸人听闻,不过现在看着这书,
  
  却是觉得其实每个存在利益的地方,都会自觉不自觉的产生这样的利益集团——这是人性使然,我们并不
  
  能将美国的开国元老们的伟大当成人性——这样的利益集团几乎存在在任何存在利益分割的地方。在《美
  
  国文化简史》这本书中,间或地有看到美国历史上遇到的一些政治、法律等上遇到困难的时候,社会机制
  
  运作的一些形式。尽管书中讲的不清晰(也不可能讲的清晰,因为这本书只是文化简史,不是时评),不
  
  过却能看到社会精英们是怎么样为了社会出现的弊端做努力的(这就是美国的修正体制?)。所以现在觉
  
  得中国现在存在的利益集团(尽管它们因为内部人数众多从而导致分利现象被舆论淡化了,以致不是那么
  
  明显)有明显扩大化的趋势,不过可怕的不是它们发展的速度快,而是它们发展的慢!正所谓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像冷空气南下,虽然冷,却去的快。所以,中国的利益集团要是继续这样的持续发展,后果
  
  堪忧!
  我并不是推崇美国的体制就一定是最好的,而且就算它是最好的,却也不见得就是适合中国的。可是,我
  
  们的改革真的也不能够无视利益集团的肆意发展。最重要的是,中国社会主义立国的根本是社会主义体制
  
  ,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的。如果国家利益被少数人瓜分了,国本堪忧!!
  


   古代的人就很喜欢以史为鉴,我觉得一点都不错。前人的足迹不应该被随便抹煞或是遗忘——尤其是有作为的前人。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强国,更是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学习一个人,首先就应该了解他。
   看着这本书,虽然都是以前在我眼中的“故事”,但是,就是这些故事,却让我思考良多,获益匪浅。
   我希望,立志有一番作为的朋友,应该多读读这些书。我也一样。


强烈同意。


作者是美国人吗?
怎么作者和译者是同一个人哦?


估计是这个叫施袁喜的人编译外国译文。中央编译出版社搞得鬼鬼祟祟的,我读完了也没搞清楚,囧


难道是传说中的书托?


.......本人是职业学生


是哈,信仰他们的法律,很明显的比较出了法制与人治的区别了。。。。


现如今国人学习中国历史的热情有增无减,大到著书立说、专业研
究,小到影视作品、日常生活,无处不透着我国历史精华沉积在现代生
活中的应用,
但我们同时也发现在面对世界历史这个宝库时,
我们手里
开启的钥匙还不多,
我们继承整个人类文明的精髓还不多,
拿来主义还
应用的远远不够。
我们中华民族毕竟是世界人类文明的一部分,继承和
发展世界历史文明是我们中华民族责无旁贷的重任,
也是我们国家经济
建设高度发展和社会文明高度进步的必由之路。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这
一点,从自身学习做起,从教育下一代重视学习世界史做起,创造学习
环境和氛围,
我们在不远的将来会看到一个更加繁荣强大、
文明博爱的
中国屹立在世界的最高点。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