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尤内斯库画传

黄晋凯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

黄晋凯  

页数:

289  

Tag标签:

无  

前言

不知是出于巧合,还是出于通感,在我动手写这本传记时,我家的挂钟忽然不听话了:它不肯准点报时,不是早十分,就是晚一刻。当然,它还没《秃头歌女》中那只英国挂钟那么疯狂,九点钟时打十七下,或连续打上二十九下。我没有送出去修理,我想.在这神秘的错乱中写作这本书稿,也许更能体味尤内斯库式的荒诞。十几年前,我在编撰《荒诞派戏剧》研究资料时曾有此感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也许,中国老人曹雪芹的绝唱,最准确地传达了西方现代荒诞派戏剧家们的心曲?!”这次通读尤内斯库的剧本,更为其“荒唐言”之“荒唐”、“辛酸泪”之“辛酸”所震撼。他那奇异怪诞的想象力和对现代社会、人生的焦虑感,巧妙地结合成一台台色彩斑谰的舞台剧,要想真正品尝个中滋味,还真非易事。用中国古代作者的诗来解读西方现代作家的戏,本身就可能有点荒诞。但将二者联系起来,倒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的作家,不论其写作风格如何,表达方式如何,其心灵深处往往都潜藏着关注人类命运的深沉而博大的悲剧意识。跟随尤内斯库走过一个个噩梦,如同穿行在人间炼狱,心情沉重而焦灼,直至收笔后都难以拂去那份数月来日夜萦绕心头的苦涩。好在他的幽默与睿智,还能不时地引发会心一笑,让人松弛一下神经,调整一下心态。我真没想到,尤内斯库的喜悲剧会这么折磨人。这是过去分别阅读时所未能体验到的。尤内斯库的思维方式与写作模式确与常人不同。他写过多部随笔性的被称为回忆录的著作,但没有一部是按时序记录他的所作所为的“史书”,却都是飘忽不定的断想,因而使人们难以理清他的生活轨迹;而他又喜欢出乎寻常地把一些自传性的因素置入他的剧本,将他儿时的记忆、对亲人的爱恨,以及许多直接体验,通过变异化作舞台形象,这就使研究者们不得不把研读作品和探寻他的人生道路联系起来,甚至到剧本中去扒疏他的传记材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作为多产的剧作家,在他创作的高峰期,一部接一部的作品就是他的生命构成,是他生命意义之所在。因此,我们把对作品的解读(真正读懂并不易)放到了重要的位置,而且也可从中了解作家的生活状态。这本书虽篇幅不大,但我要感谢的人却很多,在此一并表示谢忱:首先是聪慧的周晓苹女士,没有她在百忙中的策划动议,没有她的邀约和敦促,我恐怕是难下决心完成此稿的;法国友人Alain Levy先生,正在比利时鲁汶大学攻读的李丙权、陆海娜夫妇为我购买、复印和扫描了许多珍贵的资料;人民大学的王以培和首都师大的吴康茹二位学者利用他们在巴黎访学的机会,给我带回了重要的专著,后者还为我慷慨地提供了尚未付梓的最新译文.中央戏剧学院的黄克英女士和友人王林先生都热情地向我伸出了援手;远在巴黎的友人李升恒先生,冒着严寒去到塞纳河畔,专门为我拍摄了几幅于舍特剧院(该剧院连续48年不间断地上演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和(《上课》两戏)的照片,使本书增色不少;数年前,法国文学专家张容女士和廖星桥教授分别赠与的(《荒诞、离奇、怪异》和《荒诞与神奇》两书.使我受益匪浅,是为本次写作的重要中文参考著作。我还要感谢妻子金陵.她是本书的第一个读者,为我处理了许多杂务,并为校对录入员的大量打印错误费尽心血。最后,还要感谢中央编译出版社的领导和责编高立志先生的辛勤付出。二00五年春节京西无味斋

内容概要

提起荒诞派戏剧这一话题,人们无法不把目光投向罗马尼亚裔的法国戏剧大师——尤内斯库。他以《秃头歌女》掀开了荒诞剧的第一页,此后又以《椅子》《犀牛》等三十部长短剧作丰富了这个流派的画廊;他还通过大量随笔、访谈,演讲和论文,多角度地阐发了荒诞剧的意义、特征和创作经验,为荒诞派理论的建构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欧仁·尤内斯库,世界戏剧史上不可或缺的名字。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勾勒了他的一生和文学主张,深入浅出地探讨了那些经典作品的内涵,并附有《秃头歌女》《椅子》《国王正在死去》等尤内斯库三部代表性作品的最新译本。

作者简介

欧仁·尤内斯库,法国剧作家,被誉为“荣誉莫里哀”、”荒诞派的经典作家”。
他的父亲是罗马尼亚人,母亲是法国人。他在法国度过童年,1925年返罗马尼亚上学。1938年以后在法国定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巴黎从事出版校对工作。
尤内斯库用法语写作。1949年以后的30年内写了40多部戏。代表性性剧作有:《秃头歌女》(1950)、《椅子》(1952)、《犀牛》(1960)、《国王正在死去》(1962)等。他还写过不少论述他的戏剧主张的论文。
尤内斯库的剧作都表达了他的“人生是荒诞不经的”看法。在创作手法上,突破传统的戏剧形式,人物被抽象化,丧失“自我”,以此揭示人类精神生活的空虚和互不理解。他还十分重视舞台效果,充分调动一切舞台手段,以突出他的剧作的荒诞特色。
  1970年,尤内斯库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书籍目录

尤内斯库画传 一 罗马尼亚——法国 二 法国——罗马尼亚 三 又见法兰西 四 学习英语的意外收获——没有秃头歌女的((秃头歌女》 五 一场游戏一场梦——《椅子》 六 一出精彩的小戏——没有头的《头儿》 七 在拉芒什海滨 八 “所谓先锋派,就是自由” 九 “梦是一种沉思,一种形象的思想” 十 疯狂的《犀牛》 十一 关于死亡的“新经典”——《国王正在死去》 十二 非理性主义剧作家的理性思考 十三 荣登“不朽者”殿堂 十四 返回自我——孤独者的漫游 十五 沉默是金——从多声的舞台到寂静的画室 年谱尤内斯库经典剧作三种 一 秃头歌女 二 椅子 三 国王正在死去

章节摘录

在人际关系中,最密切的莫过于夫妻关系。朝夕共处,耳鬓厮磨,理应是知人知面更知心的。但是马丁夫妇却形同陌路,同床异梦;连是否见过面、是否彼此认识都成了问题。而他们由不相认到相认的过程,也毫无情感波澜。一切都是那么平淡,平淡得让人发笑,也平淡得让人酸楚。爱情和婚姻,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舞台上最富戏剧性的题材。《美狄亚》中的女主角因丈夫的变心而狠毒地杀死自己的两个孩子;《奥赛罗》中的男主角,因妒火中烧而亲手结束了爱妻的生命。这都是激情惹的祸,悲剧的惨烈,恰由于感情的炽热。而马丁夫妇扮演的却是一场无喜无忧的零度戏。情感零度,人性麻木。艾略特在《荒原》中曾写过“无情之欲”的一幕,一对男女走到一起只为完成一次无爱的性交。而尤内斯库舞台上的这对夫妻,无情无欲,有的只是一种关系,一种似乎与自身无关的外在的亲密关系。更发人深思的是,这种疏离隔断,这种互不相认的陌生感,是没有任何理由的绝对存在。《玩偶之家》中,娜拉是在经过一系列事端后,才恍然醒悟,自己对一起生活了八年之久的丈夫并不真正了解,对她而言,海尔茂竞完全是个陌生人。在易卜生笔下,事情的由来和走向,交代得一清二楚,逻辑严密,理由充分,令人信服。但尤内斯库却把这一切来龙去脉都省略了、剪除了。没有过错,没有欺骗,没有害人的一方和受害的一方,没有利益的冲突,没有争吵和辩论,没有事件和事变有的只是一种状态,一种现实,一种无法解释、无须解释,也无法改变的绝对。正因为是绝对,便具有了普遍的品格,具有了不可逆转性,具有了更为可怕的悲剧性。至此,尤内斯库似乎仍感言犹未尽。自称福尔摩斯的女仆又对马丁夫妇的夫妻关系进行了颠覆:证据是他们所说的小女儿尽管都是“一只白眼珠,一只红眼珠”,可先生的孩子“白眼珠在右边,红眼珠在左边”;而太太的孩子“红眼珠在右边,白眼珠在左边”,可见并不是同一个人,他们也就不可能是一对夫妻。从不相识到确认,从确认到被否定,人物身份被一再模糊化。他们是谁?是真夫妻还是假夫妻?真夫妻为何不相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尤内斯库画传 PDF格式下载



1.很多插图,增添阅读趣味
2.把尤内斯库的代表作和作家的生平联系在一起讲解,通俗易懂
3.作为了解荒诞派戏剧及尤内斯库的入门书,很好。
4.如果你是注重理论研究的,那么这书就显得太浅显了。


强烈要求当当多放一些关于荒诞派的书籍,尤其是尤内斯库的作品,很能引起读者对很多事情的思考。


荒诞派总是介绍贝克特 但是这部书 可以拓宽荒诞派的阅读视角 整体把握后现代风格 书的后面还有有内斯库的三部戏剧 有秃头个女 嘿嘿


一直想了解一下尤内斯库。。。但国相关的书好像很少,尤其是其戏剧作品翻译就更少。。。这本书前面是传,后面是文。。。而且作者也是翻译的好手。。。很难得。。。


让你更深入地走进这个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


书本身质量很不错,内容,读了《秃头歌女》不错。。。


国王一生勤奋思考、写作不缀,在中国只介绍了区区几出戏,哪能满足需要?


非常精致的一本书,质量也很好,尤其是剧本。喜欢戏剧和戏剧人士值得收藏。


我对他的《犀牛》很感兴趣,盲目的顺从的却已经成为今天社会的一大弊病,但主人公在这会中迷失了自我,很值得深思


应该多出这些专业书籍,很有用处


了解了尤内斯库的生平才能明白他写出这些剧目的意义,对想了解荒诞派戏剧的初学者很适合。


介绍了尤奈斯库的生平,评点了尤奈斯库的重要作品,还有三部作品的译文,真的很不错。如果再收入《犀牛》的译文就完美了。


书还可以,但是当时买的时候卓越价格太高了


尤内斯库一生创造力很多在当今社会极具影响的话剧,《犀牛》大家都很熟悉了。他在艺术领域的才能,在画中也为我们展示了很多很多。


  ——读《尤内斯库画传》
  
  
  
  
  
  我们习见的文学批评常常把卡夫卡定格为荒诞派经典作家,而加洛蒂则把卡夫卡视为现实主义者;西马宗师卢卡奇早年笃守现实主义教条,但当他身陷囹圄后才顿悟卡夫卡更趋近现实;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卡夫卡的传记和对话录就会发现:卡夫卡真正的榜样是福楼拜,他追求的是“精确,精确,再精确”。所谓文学,技巧是必须被超越的。
  
  读一读精于荒诞派研究的黄晋凯教授所著《尤内斯库画传》,再仔细领略一下其附录的《秃头歌女》《椅子》《国王正在死去》等尤氏三部代表性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对卡夫卡的上述描述同样适应于尤内斯库。荒诞其表,修辞立诚才是真。
  
  如《画传》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十四章所揭示的,我们无可否认尤内斯库成为荒诞派戏剧家有其强烈的自我生活因素:罗马尼亚裔法籍作家;他深爱着母亲,母亲却被父亲遗弃,他又被法院判给父亲和后母一起生活……孤独、陌生、漂泊、恐惧,这些现代文学的关键词,在尤内斯库那里并不单单是词汇,而是刻骨铭心的感受。就社会而言,他经历了法西斯主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他的创作手法和同为荒诞派的卡夫卡、让-热内、贝克特,象征派的波德莱尔、梅特林克,意识流的詹姆斯、普鲁斯特,超现实主义的阿波利奈尔、布勒东,存在主义的萨特、加缪,新小说派的罗布-格里耶、米歇尔·布托尔等等风格各异的作家在精神方面是一致的。该一致性通于我们主流文学史所大书特书的布莱希特、雨果、福楼拜、莫里哀、莎士比亚。尤内斯库说:“我的戏不是荒诞剧,除非这个概念包括莎士比亚我才接受”,“每个流派都想把我收进去,但我并不买账”。
  
  贴标签是批评家和文学史的事,有时很机巧,很可以因此赚得喝彩和功名,但它只是一个印象描述或者归类。如果我们把贴标签视为解决,那便是懒惰,甚至是无能,也许是批评者的无能,也许是批评方法的无能,甚至是语言自身的无能。尤内斯库的早期代表作《秃头歌女》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学习《无障碍英语》,体现的就是语言的无能,这种无能背后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无聊和可笑,是我们相互之间的千人一面而又隔阂重重。但这里没有生动的故事、没有完整的情节、没有激荡人心的矛盾冲突,甚至没有鲜活的人物,没有铿锵的台词——这种戏剧既不是拉辛的,也不是莫里哀的,亚里斯多德和布瓦洛的理论都同归无效。它闯进舞台的领域,冲击了我们的理论定式,无疑扩大了戏剧的内涵,推动了观众的想象力。他自称为“反戏剧”,英国批评家艾林斯把这种特征的戏剧命名为“荒诞派”。也许艾林斯是有道理的,马尔罗说:“在支配着其生命重大时刻的欧洲人的核心处,存在着一种本质上的荒诞性。”那么我们可以延伸我们的理解:尤内斯库以自己创造性的手法,着力表现了这种“欧洲人的核心”。
  
  《椅子》也是我们谈荒诞派戏剧不得不提的大作。这里表现了尤内斯库对舞台道具的天才理解力。椅子空空,然而压迫人,它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如果我们说《椅子》是象征主义的作品,而把背着象征主义标签的梅特林克的《青鸟》说成荒诞派戏剧,这有什么不可呢?《犀牛》则常常被誉为尤内斯库最成熟的代表作之一,其意图是“描写一个国家的纳粹化过程”;它同时又超越了政治意义,直接挑战当代种种蒙昧和盲从的群体性精神变异,这让我们想起加缪的《鼠疫》,易卜生的《社会支柱》,还有卡内提的《群众与权利》。我们说这部戏是存在主义的,或者表现主义的,有什么不可呢?
  
  至于《王国正在死去》这部神话史诗般的作品,有着完整的情节、性格分明的人物,鲜活的语言和象征的结构,它算不算荒诞派戏剧呢?我们一般文学史论述荒诞派戏剧是不提这部作品的。一直对尤内斯库创作持批评态度的戈蒂埃也高度评价《国王正在死去》,“是一部莎士比亚式的悲喜剧……一部令人心碎,又滑稽可笑的作品。”不是席勒式的,而是莎士比亚式的,熟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人知道这属于多高的赞誉。
  
  但誉或者毁与一个作家的具体创作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黄晋凯教授在第十二章《非理性主义剧作家的理性思考》中开通地说:“名称之争并无实际意义。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每一个作家,每一个作家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独创的,切忌用一个标签作简单化的概括而忽视其独创性。”
  
  那么,知道尤内斯库是荒诞派舞台的国王,只是一个开始,并不解决任何问题,也谈不上领悟,如果我们明白尤内斯库笔下人物并不仅仅属于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如果我们在贝朗瑞、在国王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如果我们用尤内斯库的眼光烛照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世界,那我们才算进入了尤内斯库的文学世界。当然这个论断也适用于卡夫卡……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