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先嫁书后嫁人

兰格格 工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工商出版社  

作者:

兰格格  

页数:

20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个浮华的时代,有钱的迫不及待地展示富足,有权的急切地炫耀力量,漂亮的则忙着摆姿势。而这本包括在异国他乡旅行、生活随笔的书,没有掩不住的炫耀,没有咄咄逼人的机锋,没有张扬的泼辣,它沉静地散发着一种我们似已久违的气息:努力、优雅、清新和坚强,一种已成古典的态度,文字里透着聪慧美好和一种坚韧,温润而有质地,像古人喜欢的玉。我想说,这本书是一个处事优雅女子的生存写作。

作者简介

兰格格,满族人。
在加拿大大学毕业之后,一直在世界500强公司从事金融会计专业工作。
一个貌似优雅的白领,在热心从事各项社会公益活动之余,兼职思乡并写作。
曾长期为《中国青年报》,《看电影》,《青年参考》,《北京晨报》等媒体撰写专栏文章。
2005初,同十余名立志成为海外中文传媒先锋的朋友一起,用业余时间创办发行了加拿大迄今为止第一份简体杂志《新生活周刊》,并担任副主编。

书籍目录

兰格格不是邢个招呼我看上帝的人(代序)爱一个人才不会绝望 爱惰的另一半版权你有没有 谁在这里等过你 跌入尘埃,开出花朵 心手之间 爱一个人才不会绐望 陌生人的情书 春风再美也比不上你的E-MAIL 杜十娘和Burberry花格呢 亲爱的小孩开花植物在流浪 绿手指 五分钟到天空 我在路上捡到你 飞到哪里都可能(图) 看了两万公里的云 黑夜的一百四十公里时速 每个姓氏都有一个故乡 硬币识得异乡人 开花植物在流浪(图) 想家的满城灯火 谁家风雪皆飞花(图) 巴黎那样的心动爱你的千种风情 七里香 名画乳房 当你真的老了 爱你的千种风情 但数落花不曾老(图) 俊男美女的咖啡店 静若空城 羽绒枕头下雪天(图)美丽得家财万贯 中国美女 一个时代的华衣 魔鬼和天使谁更有魅力 美丽的IMAGE:女性参政 看看美女(图) 美丽得家财万贯 这里盛产女总督 加拿大最骄傲的美丽面孔拥抱世界上最帅的兄弟 嫁人要嫁好兄弟 绅士的定义 李宗盛和男人的爱惰(图) 拥抱世界上最帅的兄弟 王子一样的男人 若是才子坏人兼具 帅哥年代表(图) 爱了谁娶了谁咖啡杯里的一天 亲爱的日子变成了钱 证书证书满天飞 咖啡杯里的一天 不爱宠物爱什么 终于成了少数分子 美女领袖时代的来临 中国人何时才能知道幸福与GDP无关 淑女是怎样炼成的 淑女号球 我有一匹奔跑的马 撬走了沙发的滑雪板淑女是怎样炼成的 顶着盖头披婚钞(图) 吾家有女母须嫁 嫁人难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现在流行单身妈妈 先嫁书后嫁人

章节摘录

  爱一个人才不会绝望  爱惰的另一半版权你有没有  听说有人给三毛出了一本(三毛私家相册>,说是给三毛的“粉丝”的追忆之路。假如我在北京,这本书是一定会买的,就像我知道和同事们下班一起在大街上喝啤酒聊八卦、看市场上又出了什么新款汽车一样,其实什么意义都没有,但我依然会去做。然而三毛早就离开了,而且是决然弃世而去的,我常常诧异的是:她为什么没有离开得更早?  她曾经书写了那么多沾满撒哈拉大沙漠金色沙粒的爱情。当荷西离开人世以后,关于他和她们的爱情一版再版,中港台以百万的数量发行。然而深爱荷西的三毛没有和他一起走,随他去——这个想法也许过于偏激了,然而我还是固执的认为她至少应该一夜白头。然而她长发依旧,虽不肯快乐却是热闹。当着人哭、当着人怀念,而且继续恋着走着,曾经的爱情也成了脸上一颗美丽的“泪”妆,她甚至因此更动人。  还有出版《爱你就像爱生命》的李银河。年轻时候她收到的情书是王小波写在五线谱上的。然而他死去,她依然活着;她自然应该继续活着,若不能爱得有如生命,也可以随他淡逝了。然而,不知道为什么,她开始大声地念起小波写的情书。不是在闺房,不是在天山湖畔,而是当了很多读者的面。我其实因为喜欢王小波而喜欢她,以为小波深爱的女人必然是会悲痛欲绝的。对于爱情,我一向以为爱情是爱中唯一要自私的一种。甚至情书,也应该是私自的。那么当初,小波的情书断然不是写给其他的女人们像听流行歌曲一样分享的,他去世后就愿意了吗?   其实,我这样抱怨,是因为在朋友客厅又见到那本伊能静的《生死遗书》。这是本旧书。写作时,她的哈林是和那个她刚刚结婚却爱了多少年的人。伊能静是我小时候喜欢的歌手,所有卡带年代的音带我也全部收集了。然而,第一次见到《生死遗书》时,这样沉重的书名和爱情让我突然恐慌了:我生怕哈林假如不测,她不会去死,不但不会去死也不会从此寂寞,不但不会寂寞,还会说更多的爱情掉更多眼泪出更多的书。我记得,当时因为这一点,我希望哈林活得天长地久。因为我毕竟不知道,一个男人给爱人的曾经浓烈的爱情,是不是到他离世的时候还可以使自己的爱人忧郁——却更加富有。  然而,今天童话里的伊能静和哈林已经劳燕分飞。  在书本里翻卖爱情的人,爱情的另外一半版权她们到底有没有?  只记得当年有一个叫做陆小曼的女子,据说是交际花,以热闹为爱好的漂亮人,待那个多情的诗人飞机失事以后,从此就销声匿迹。抛了有一圈好事的纷纷扰扰,布衣素颜的深居简出。假如她还有一点好处或者不聪明,那就是,她竟然没有写一本关于她和徐志摩的书。  当年那个读《哭泣的骆驼》的少女,长大后断然不会买那本三毛的画册。她以为三毛在失去荷西以后就不应该这样的在世界上摇晃了,那个深爱荷西的三毛早就不在了。即使她在,也应该白了头。更不要说,现在她离开了以后,还有人贩卖她过去的爱情,炒作她的离世的淡漠,偏要她热闹。  可是我终于发现,那个读《哭泣的骆驼>的少女其实不在了。她既非青丝也非白发,她的头发在慢慢地、慢慢地一根一根的变白。  慢到她自己都不爱自己了。  谁在这里等过你  《东京爱情故事》是如初恋般久远的电影,赤名莉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日本人。因为她唇红齿白,眼神天真,因为她诚实地爱一个人——就那么喊着他的名字飞奔过去。所以,当她撑着红色的雨伞站在打了烊的餐厅前等候失约的人,我开始为她心疼。并用看尽红尘般的口气说:“你永远等不到那个甘心让你等的男人。”  这样的语气让我的室友怀疑。她问:“你等过吗?”我摇头,咬了嘴唇仔细想了想。再次摇头。那个给我补病假缺席考试的教授除外,他让我等了45分钟。  莉香站在那里,从7点钟一直到打烊,撑着红红的伞站在雨中。有一个叫尾生的青年抱着柱子等他的情人,灭于洪水。而那部以这个古典爱情为名的外国电影,战时的芭蕾女演员没有等她的恋人,却在车站里偶遇。张爱玲以为她懂了爱情:“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然后她刚巧遇见了胡兰成,追随了,懂了,却终于没有握住那一个人。你在这里等一个人,永远不如在这里刚巧遇见,然而你于千万年之后的“噢,你也在这里吗?”却不等于厮守一生。  那么,你是愿意等待,还是愿意遇见?  那么,你在这里等过谁,而谁又曾经等过你?  据说有一个统计学的假设:如果你在城市的一点待够足够长的时间,那么你可以碰见这城市所有人。这个假设是要交通够发达,而人的寿命又可以活足够长直到相遇。那么我们是在相遇呢,还是在等着相遇?如果我们总有机会在人群相遇,并且遇见爱上的那个人和用一个支点支撑起地球一样神奇,它支撑着我们相爱的奇迹。  初中的时候,下雪天,我在教学楼拐角碰见隔壁班的男生,他曾经和我在全校大合唱前一起朗诵。我们几乎撞在一起,他手里拿着一个大大的雪球,冲我灿烂地一笑。  高三的时候,一个男生在教学楼前的路灯下等我。他穿着白衣,我走过的时候,他吹起口哨。我问他:你等我吗?他回答:刚巧遇到。  某一年春天的时候,经过海德堡山腰城堡的一棵大大的樱花树,风吹过。十米以内的地方就洒满了花瓣。我在那十米中,被一片粉白的花瓣泼洒得几乎落下泪。似乎是我千万年前知道的。有一个春天,在这里。  去年冬天的时候,和朋友在LAKE LOUICE滑雪,从一千多米的雪山上滑下去.山腰有一个乐队正在开现场的演唱会,雪突然象春天的花瓣一样洒下来,花瓣间拨动的是山下电子钢琴的高音。我被击中,我早就梦见过,某个冬天,有这样的音乐雪。  我如此深信那一种奇迹,因此不愿意等待,缺乏耐心。  或者说,对于一个从出生起,襁褓中就开始在火车旅行的孩子,一个9岁前每年坐至少一次火车旅行的,一个5岁就展开信纸给两天一夜火车距离外的父母写信的孩子来说,等待是那个装满漂亮衣服的小小行李袋;你把脑袋搭在上面睡觉,一个火车站都是满满的噪声,像一张包过烧鸡沾满油迹皱而肮脏的报纸,只有我在其中是那个小小的红点,那时妈妈给我穿的是红色衣裳。等待就是你的冷眼旁观,等待就是你的孤单深入骨骼。世界是转动着的,而你静止。  一切都太晚了,当中学时代看完了可以看到的所有名著读懂了那些诗歌,就再不肯仔细再仔细地去读一本书,去深思一件事情,我想我不读《红楼梦>是出于故意,那些心思慎密的小姐们不会可爱过那个烧火丫头杨排风。体会了阅读的孤独,就体会了等待的万劫不复。从其中我想像着爱情的深渊,你深深跌入,那其中必定只有你一个人。你手拿小刀刻了又刻,那一定是她自己都不知道的容貌。我是否避免着深深爱上一个人?  我喜欢那种烟火气,我喜欢那种烟火气的男人。那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笨笨男人拿他种的庄稼换一束蓝色的纱绢花束发。他不要我等,他等在那里不会失踪,因为我没有耐心。这个世界大得可怕又充斥了越来越高速交通工具。那种种聪明用来记得每一种菜谱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我买回一星期的杂货,会记得每一种蔬菜的价格分毫不差,教自己在意那挣来的每一分钱,也使每一分钟在办公室的时间都沾沾自喜。  可是,一切还是太晚了。等在发烧的梦中,全是在机场徘徊的情景,从这个机场到下一个机场,从这个机场到下一个机场。我终于忘记了自己来自哪里,好象总有人从背后望着我,让我不敢落着泪回头。一切还是太晚了,无论有多少朋友,无论有多少人的热闹,那种寒冷已经深入骨骼,是任凭愿意服从庸俗的乖巧也无法挽救的。  那一个深夜直到天明,整理出三年来写的文稿。天色已经放亮,去洗了长长的头发。常常是一个人的夜晚,点了香烛,放着音乐在一大片绿色的植物旁想像着陷入热带的雨林。湖泊,雾气,大片绿叶的植物香气,那些文字全是湿漉漉地从不曾在城市里的街道晾晒过。  把长发梳直,再坐到桌子前,我突然明白,我一直在文字里等待着自己。那些被辜负的美好时光,那些不肯等待疾步而去的决绝,都换成了文字里的轻纱罗裙,低吟浅唱。  Frida用大片的色彩,黑暗里面的鲜红,来描绘穿透身体里的疼痛,那痛不可及,那自我挣扎,那通过自己的痛认识到他人的痛。阿伦特在被自私的海德格尔伤害后的多年,依然为可以重逢而欣喜,迫不及待的和他再次建立起情谊。西蒙波娃在第二性中写到:爱情是女人的最高使命,当她把爱情指向男人时,她是在通过他去寻找上帝:然而她和沙特一生为盟无法真正分割的爱情,似乎给她开启的道路并非上帝,而寻找到自己,一个作为女性的自己。通过自身,她看到的还有其他的女性,看整个世界用的是自己的爱情,自己的感悟。


编辑推荐

  也许嫁人从来没有什么道理可言,爱情也无路可寻。然而满街寻找爱情的人群里,依然坐在书桌前的那个女生却成了第一夫人。  这是一个优雅女子的生存写作,单身女性的心灵独语,道出了滚滚红尘中女性自我成长的力量和心底最温柔的情感。作者有多年海外生活及外企工作经历,以沉静细腻的笔触,描摹了在中西文化融合背景下女性的自我修炼之路,展示出在这个浮华的时代里女性的优雅、从容、努力和坚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先嫁书后嫁人 PDF格式下载



第一次听到一位读书的大姐说出“问世间书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真的觉得很雷人:什么样的情怀啊,可以对待书如此?千百年前的焚书坑儒、几十年前的读书无用论等等灭绝书籍的无道行径,不但没有让书消亡,反而使更多的人一辈子离不开书,甚至愿意与书为伴呢?

每次看到那位大姐淡定从容、自信大方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都忍不住疑惑:到底书为何物,让人生死相随为书痴狂?曾经难以理解这样的说法“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直到某一天,无意间瞥见大姐不施脂粉仅仅素颜妆却为一本书苦思蹙眉的瞬间,我想我释然了吧?当看到她读书时会心微笑的快乐样子,我想我明白了吧?

为什么读书?因为书可以让每个阅读的人气自华吧!《先嫁书后嫁人》并不是一本推荐阅读的关于书的书,我们大部分人无法知道作者是否花容月貌,但是这本书一路读下来,你会发现只是一位蕙质兰心的女子写的精致细腻的生活而已,然而字里行间,处处流溢着作者的书卷气息。只有这样的女子,才能把握滚滚红尘中的细微之处,娓娓道来现代女性的知性美吧?

与本书同名的最后一篇文章中,虽然只是关于小布什夫人劳拉简洁的人生经历,但是不多的文字也可以让我们明白,人的美不必仅仅靠外在的妆颜,为生命化妆,多读书,静静地用心与书交友相伴,让人与书的境界超越读,或许这就是那种教人生死相许吧?


所有女生都应该知道,先嫁书后嫁人,只有自己的储备够多的时候才能有够储备的人,在一起


先嫁书后嫁人


你们其他人读得时候,有没有发现,其实作者的文字里透着一种聪明。有些词很有独创性,比如静若空城,她怎么想出来的呢。


初看这个书名,有点诲人不倦的意思,但是翻翻内容,并无此意,一个女人在异国的生活感悟,积极向上美好的初衷,让我喜欢。
期待她更多的作品,也祝她无论在哪里,都能开心如意。


这书很适合独自一人坐在窗前,喝着自己喜欢的饮料看书,在这能找到内心失去已久的平静,能勾起自己不少的回忆,喜欢看书的朋友可以看看这书。


很不错的一本书,断断续续看完的,但是看的时候一直很享受,有时惬意,有事小激动,有事淡淡的感觉,总之,很喜欢的,还会再读一遍的。


文字优美,感情真挚。应该不会热销的书,但是值得支持。


女人的心灵鸡汤。


很淑女值得一看


光看书名会有一种小资女子的闲适情调,不过几篇文字看过去,感觉文字还是很有深度的,尤其是对生活理解的深度.值得一读


文章多数写的是作者在国外工作时的一些生活感想,很随意的笔调,读起来有种悠悠的、漫不经心的生活味道,在这样繁华的城市,让人有颗平静的心,那是一种与我们不一样的生活。


适合在床上,在昏黄温暖的灯光下阅读,仿佛听见一个长发女子,像你娓娓道来,听起来很温暖。


记录了作者在国外的生活,工作的一些碎片,描述十分清新,流畅。


应该还不错吧,适合睡前看。。。


内容朴实。。值得一读


写的很好,读起来挺温馨的。


不是我所期望的那样,但不过也还不错的。


冲着书名买的这本书,以为会是一个书女的深度之作.可是发现书极其之小资,白领的自恋与矫情充斥其中.不知道为什么还能赢得好评如潮,或许我的眼光与大家不同.文笔很细腻,满族格格想家亦如林妹妹般思乡情深深.罢了,不做更多评论,或许原因在读者我自己身上,年少也曾喜欢三毛的我为何现在有些憎恶这样自恋的文字?


怎么说呢,如果是正常的比较单纯的在温暖中长大的孩子,十五六的年纪吧,就可以看了,应该可以宁静欣喜;

我老了,二十四岁了,屡屡看着想吐
没看完就宁愿嫁人

不能这么刻薄,客观地说,作者写作面挺广,这个是唯一能安慰我屡屡为书受伤的理由。


因为朋友的空间贴了其中一篇文章,我被它的清新吸引才买了书来读。说实话,有点失望,越往后读越觉得和时下浮躁做作的美女作家们的作品没什么不同,也许是我老了,不适合看这种小资的随笔了


我真想笑,这本书的推手其实比作者本人有才华。
我觉得这本书,很一般,文采很一般,适合大学女生读读。
有时候,我是觉得自己很傻,很盲目。
类似的书,我也能选上,一点收藏价值都没有。。


以前的我会觉得思想一定要深刻,凡事都想合情合理,但是这看似有意义的哲理能作为彼此要求的原则?这本书昨天晚上看了一半,看书的个人收获无法比较,思想的水准,是否该符合标准才正确,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吗?书的校对有问题,错别字不少,还有重复的内容,¥13.60买的。


就是随笔日记的感觉
就那么回事 买与不买都不是什么损失
要是看过一次了 看第二次也没什么必要


没有想像中的好,前前后后看了两月才看完。


个人觉得文字有点矫揉造作


被书名吸引了,不过内容真的一般。


是被书名所吸引的,结果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是那种小资的调调,失望


实在看不出来什么好看的...冲着书名买的...发现..根本是不达主题的散文而已...


原来只得一个封面设计和名字。其他都不值一提。
平庸,肤浅,混乱,不过是日常琐碎的思绪拼凑成。
而且,很多错别字!编辑的工作没做好。作者的文字功底,也无须多提。


绝对的后悔**,写的都是什么矫情的玩意,形式感极强,很适合去参加舞会的人种。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