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孔子中庸处世的智慧

白山,王永磊 编著 中国三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  

出版社:

中国三峡出版社  

作者:

白山,王永磊 编著  

页数:

340  

前言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积淀出了硕大而丰富的文化成果,其核心就是源远流长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孔子思想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局限,突破语言、种族与宗教的藩篱,受到有识之士的一致推崇,主要是因为他的思想中包含了几项因素,比如温和的理性主义,肯定人类可以通过教育与学习而施展潜能;深刻的人道情怀,强调人我互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乐观的人生理想,相信德行修养是人人可以达成的目标,并且可以活得快乐而有意义……我们要想为自己找到安身立命的坚实基础和为人处世的价值依据,就绝对不能忽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在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的同时,精神层面却摇摆不定、无所适从甚至停滞不前,因而产生了一种莫明其妙的不安和焦虑,这是当前作为个体的人和整体时代所共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其说是现代人的精神资源枯竭了,倒不如说是人们汲取精神营养的纽带被阻塞和隔断了。事实上,我们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蕴藏。只不过仅仅开发和利用了少量或表层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打开经典,静心细致地去阅读品味,以孔子思想为立足点,让自己的心胸和头脑变得明晰而丰盈起来,唯有如此,我们才不会毫无抵抗地随顺俗化与物化的浪潮,也不会因为宗教信仰的差异而形成尖锐的对立和冲突。《孔子——中庸处世的智慧》一书的编写目的,即在于为人们寻找一种文化经典和现实生活的契合,在碰撞和融合中衍生出直接而又深邃的道理和智慧。我们以最大的努力,穿越覆盖在《论语》上的附加物,直抵经典的本质。《论语》自身就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生活实践体验和理性思考的结果。因此,我们此番努力的意义,就在于使孔子中庸处世思想的回归。本书在编写方法上,选取了《论语》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章节,以权威的译解和贴近现实生活的感悟,再加上与之相应的历史和现实事例,使之浑然一体,让每一个解读对象都得到透彻通达的诠释,并得到适当的延展和发挥;在编写结构上,细致地划分为修养、仁爱、诚信、宽容、律己、睿智等十个方面,力求精确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从宏观上,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有益于当今世道人心,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具体到每一位读者,则希望你能够与这种元气淳厚、自然酣畅的古典文化精神贴近并且交融,让自己生活在一种更高的层次上。面对孔子,我们常常产生敬畏感,因为他是站在亿万人之上的思想巨人:阅读经典,追慕先贤,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这既是孔子的骄傲,也是所有中国人的幸运。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选取了《论语》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章节,以权威的译解和贴近现实生活的感悟,再加上与之相应的历史和现实事例,使之浑然一体,让每一个解读对象都得到透彻通达的诠释,并得到适当的延展和发挥;在编写结构上,细致地划分为修养、仁爱、诚信、宽容、律己、睿智等十个方面,力求精确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从宏观上,我们希望《孔子中庸处世的智慧》能够有益于当今世道人心,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具体到每一位读者,则希望你能够与这种元气淳厚、自然酣畅的古典文化精神贴近并且交融,让自己生活在另一种更高的层次上。

书籍目录

第—章 正己修身,和谐中正——提高自已的道德修养 德不孤,必有邻 其余不足观也已 朝闻道,夕死可矣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第二章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伤人乎 里仁为美 君子周急不继富 我欲仁,斯仁至矣 不知礼,无以立也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第三章 诚于其里,信于其外——人际交往中真实诚恳 乡原,德之贼也 当仁,不让于师 巧言令色,鲜矣仁 立,则见其参于前也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第四章 和而不流,中立不倚——用宽容的心面对—切 君子无所争 无求备于一人 不怨天,不尤人 勿欺也,而犯之 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第五章 失诸正鹄,反求其身——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 我非生而知之者 见义不为,无勇也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第六章 宠辱不惊,居以俟命——小心谨慎地处理世事 君子有三戒 以约失之者鲜矣 侍于君子有三愆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放于利而行,多怨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第七章 道不远人,远人非道——探究事物的来龙去脉 观过,斯知仁矣 三日不朝,孔子行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第八章 物极必反,兼听则明——为人处世学会变通 君子不器 齐一变,至于鲁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第九章 权衡两极,处之恰当——面对问题时秉持中道 过犹不及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第十章 韬光养晦,明哲保身——睿智明达地解决问题 吾日三省吾身 吾斯之未能信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丧邦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章节摘录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做了坏事之后心里会感到不安,于是他们就向各种“神灵”祷告,以求使自己的罪恶消失于无形。其实,这些都是没有用的。孔子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劝王孙贾要堂堂正正做人.不要做违反道义的坏事,否则,迟早都要遭到报应。这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警示意义,我们不要让自己在罪恶中越陷越深,以致无法自拔。世间万物都有一定的标准,儒家思想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上就是道义、礼节等,这是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一旦严重偏离。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比如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惮心竭虑,而自以为得计。即使于蝇营狗苟、纷纷扰扰之际得蝇头微末之利,却丧失了长远根本之利。更有甚者以邪恶手段攫取财富。到头来难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贪利损身、求荣反辱的事,古往今来,着实不少。有一个人名叫丁戍,客游北京,途中遇一壮士,名叫卢强。丁戍见他义气慷慨,说话投机,两人便结为兄弟。原来卢强是个强盗。不久之后,盗情事发,卢强被关进了监狱。丁戍到狱中探望,卢强对他说道:“我不幸犯罪,无人相救。承兄弟平日相爱,有句心腹话要与你说。”丁戍说:“承蒙不弃。你有所托.我必当尽心而为”。卢强便说道:“我有白金千余,藏在某处。你可去取了,用些手脚营救我出狱。


编辑推荐

《孔子中庸处世的智慧》由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处世的智慧。 孔子把中庸称为至德,这既说明他把中庸作为道德的最高准则,也说明中庸是他的哲学基础。孔子中庸之道,就是反对过与不及,要在过与不及两端之间转折和把握一个中点或度,也就是量变到质变度量关节线,以保持事物的常态不变。按宋代学者程颐的解释,就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孔子中庸处世的智慧 PDF格式下载



孔子中庸处世的智慧不错也不想想孔子是何许人也他的书值得我们这些人读一生建议大家也好好读一读懂得怎么样为人处世


书很适合初读者,个人感觉还是挺好的!


书比较久,书皮有点脏,书看了几页觉得不错


没有启发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