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曹操学管理
2011-1
中国三峡出版社
史哲 编
246
提到曹操,免不了会让人想起《三国演义》中一幕幕真实刻画的人物形象。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曹操处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史书对曹操的评判褒贬不一,但曹操识人用人,其气度与才干,着实令人折服。常言道:“时势造英雄。”东汉末年,世事动乱,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培育了曹操,使他成为三国时期一方的霸主。曹操凭借其雄才大略,驰骋华夏,扫荡群雄,统一北方,居天下三分有其二,不愧为出类拔萃的英雄。然曹操终能成大业,识人用人是其重要原因。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识拔人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史以为鉴,曹操之识人用人,实为今人之楷模。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东汉后期的社会动乱,东汉就不会灭亡,也就不会出现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一批叱咤风云的人物了。是时代给这些英雄人物提供了发挥才能、表演自己,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曹操是三国中最善于从对立面去看问题的人。所谓“大谋者小而大之,小谋者大而小之”,谋取天下做大事的人,即使最小的计谋也是大事;而只想做细琐小事的人,即使再大的计谋也是小事。曹操深识欲统一大业,既需要顺应历史潮流,赢得百姓的拥戴,更需要一大批俊杰竭诚相佐。故操破山东黄巾军、领衮州牧之后,即“招贤纳士,卑礼厚币,四方求之”。
在三国的明主中,曹操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他的不寻常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敢作敢当,意志坚决;二是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具有慧眼识人的能力。这样的领袖才能为更多人杰指明方向,带领大家百折不挠地前进,继而部署才恩能够由信而敬,由敬而忠。如此一来,运用权术,易如反掌。
第一章 “发掘人才”的识人之法 行大事小而大之,行小事大而小之 任人唯贤,聚一贤而众贤聚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人木三分,慧眼识人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问计于人,综合考察 以察为先,知人善任 以才为贵,爱才痴狂 亲名士,近名流 不拘一格,王室平民同台竞技 唯才是用,求才若渴 阴谋阳用,天下文人尽收囊中第二章 “仁者用仁,智者用智”的用人方略 唯才是举,任用天下之智力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用合适之人,任非常之任 择人任事,因事择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关键时刻,自己兄弟上战场 大胆用人,不负所望 知人所短,用人所长 反复小人,舍而弃之 慎无苛求,剪裁贴补尽可用 第三章 “宽以待人,海纳百川”的容才胸怀第四章 “恩威并重,以情动人”的攻心之法第五章 “大谋治人”的驭下之法
曹操善用人才,对他们信任有加。曹操任用山阳人满宠为许都行政长官,曹操堂弟曹洪门下的宾客屡次犯法,满宠予以逮捕审讯。曹洪先向满宠求情遭到拒绝,后告曹操,满宠害怕叫他释放宾客,便迅速将其处死。曹操闻讯高兴地向众人说道:“负责的官员,就应该这样做!”崔琰和毛玠一起负责官员的选拔、任免事务,他们所选拔的都是清廉正直的人士,品行不佳、浮华虚伪、结党营私的小人始终不能获得重用,以致天下的士大夫无不以自律的节操勉励自己,即便是高官宠臣,回家时也独自乘坐柴车,人府办公徒步从家中走到官署。文武显贵如此廉洁,民间风气也随之改变。曹操知道后赞叹道:像这样任用人才,使人人都自我控制,“吾复何为哉!”曹操善用人才,能够令荀和荀攸跟随他四方征战,经常参与机密,建言献策。曹操在荀攸去世后说道:荀或进献好的建议,不被采纳不罢休;荀攸排除错误的行为,不达目的不停止。并对他们中肯的观点,“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同时曹操还广开言路,大力倡导说真话,提不同意见。在征讨乌桓问题上,不少人提出疑问。经过艰苦奋战,打了胜仗大军返回后,曹操对当时劝阻出兵的人加以重赏,深切地告诉文武官员道:先前出兵,实在危险,“虽得之,天所佑也,顾不可以为常”。大家的意见,才是完全之策,“是以赏,后勿难言之”。曹操善用人才,思贤若渴,亦不计旧怨。许攸是不可多得的怪才,在袁绍那里难展才能,多次进言出谋都不被采纳,因家人犯罪祸及于身,无奈间投奔曹营。曹操听到许攸来投,等不及穿鞋,光着脚出帐迎接。后来,许攸一计定乾坤,曹操出奇兵焚毁袁绍的粮草和物资,十万“绍军惊扰,大溃”,袁绍只带出八百骑士落荒而逃。官渡之战之所以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与曹操重用许攸不无关系。
《跟曹操学管理·曹操用人管人的非常手腕》:“发掘人才”的识人之法“仁者用仁,智者用智”的用人方略“宽以待人,海纳百川”的容才胸怀“恩威并重,以情动人”的攻心之法“大谋治人"的驭下之法
三国智慧,描述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