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悉尼:一个作家的返乡之旅

(澳大利亚)彼得·凯瑞 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9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作者:

(澳大利亚)彼得·凯瑞  

页数:

231  

字数:

126000  

译者:

于运生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二十七年后,一个旅居美国的异乡人,开始打量这座城市……   在纽约居住十年后,小说家彼得·凯瑞带着“寻找悉尼最璀璨之处”的愿望,回到老家。“在纽约,我不会通过朋友们来了解各种关于土地、空气以及沙土的问题,来了解曼哈顿,”他写道,“但当我刚回悉尼,走在机场的时候,那可的确是我所想的。”像一部作者精心构造的小说,凯瑞引领我们一起经历了一个疯狂而精彩的发现之旅,读这本书就是会有这种真切的体验,就像南方小子在悉尼岸边冲浪的那种令人兴奋的感觉。暴露在凯瑞及其朋友那极具穿透力的目光中的邦迪海滩、悉尼歌剧院、港湾大桥都呈现出一种奇特而强烈的色彩。

作者简介

彼得·凯瑞(Peter Carey),著名作家,两度布克奖获得者。1943年生于澳大利亚。早期的短篇小说融合了超现实主义、魔幻写实主义的手法,深受卡夫卡、贝克特、波赫士、马奎斯等人的影响。他的作品几乎获得了澳洲所有的文学奖项,是澳大利亚现存作家中获得文学奖最多的。所获奖项包括麦尔斯·富兰克林奖(2次)和国家图书委员会奖(3次)。1985年出版的小说《骗子》入围英国的布克奖,1988年的小说《奥斯卡与露辛达》被视为澳大利亚的国族寓言,当代后殖民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荣获布克奖。2001年凭借小说《凯利帮的真实历史》二度获得英国布克奖,再度为大西洋两岸以及澳大利亚所瞩目。

书籍目录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一一一二一三一四一五一六一七一八一九二○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悉尼:一个作家的返乡之旅 PDF格式下载



对于城市,像对个人,一贯的注视欧美的城市明星,却忽视了另一个大洲上的存在着的城市。打开了一扇天窗。


彼得•凯瑞(PeterCarey)的名字后面常伴随着长长的获奖记录,仅布克文学奖就得过二次,是继怀特(PatrickWhite)之后最重要的澳洲作家。他1990年移居美国,2000年回到曾经长期居住的悉尼,有机会重新审视这个既熟悉又疏离的城市,将这30天的经历和感想写成了这本书。原书英文名为:30DaysinSydney:AWildlyDistortedAccount,副标题翻译成什么哪?从作者刚在悉尼降落,在机场广播中听到了不够礼貌的“澳洲腔”,立即感到的的确确回国了。他由此想到,劳伦斯的小说《袋鼠》的开头几页,写英国人让旅馆的搬运工搬箱子,搬运工的回答却是:你身强力壮,为什么不自己搬?又想到,在澳洲一个人做出租车时,习惯上应该坐在前排,因为座后排相当于暗示了“富人和专职司机之间的主仆关系”,是犯了品味方面的错误。这些澳洲特征,可以追溯到这个国家的历史,它开始于1788年菲利普总督押解着他的货物—流放犯—在悉尼湾登陆。澳洲腔是不知道什么是礼貌的,这就是这个国家的说话方式,因为从国家诞生就没有什么有产阶级,它的首批公民是从是警察的报告中学会了交谈的礼貌用语。澳洲人带着流放犯的痕迹。这些历史,既众所周知又被矢口否认。而这片土地的历史却远远不是开始于1788年。有这样一个很好的例子。第一批欧洲定居者在悉尼找不到盖房子必需的石灰石,他们通过烧贝壳得到了它。1788年欧洲人到达时,悉尼就有一堆堆的贝壳,足有四十英尺高,堆在今天悉尼歌剧院所在的便利朗角,恰恰在今天的歌剧院那里。这里曾经是一座古城,有非常复杂和宗教化的文明。当然在1788年后,没人知道这些了。流放犯拆除古城,建设殖民城。1788年之前的历史,是不被人们了解和人们不想了解的历史。欧洲人打了一场战争,战领了土地,同时又假装这块土地从未使用过,无人居住过。作者在追问植物的“真名”,也就是原住民对它们的称呼,不是欧洲人用拉丁语对它们的称呼,因为在欧洲人到来之前的数千年,当地人都是这样叫它们的,这是它们的澳洲“真名”。2001年,作者的小说《凯利帮真史(TrueHistoryoftheKellyGang)》得了布克奖,作者在拷问着澳洲的历史时,是否想写一部“澳洲真史”哪?


  彼得·凯瑞(Peter Carey)的名字后面常伴随着长长的获奖记录,仅布克文学奖就得过二次,是继怀特(Patrick White)之后最重要的澳洲作家。他1990年移居美国,2000年回到曾经长期居住的悉尼,有机会重新审视这个既熟悉又疏离的城市,将这30天的经历和感想写成了这本书。原书英文名为:30 Days in Sydney: A Wildly Distorted Account,副标题翻译成什么哪?
  从作者刚在悉尼降落,在机场广播中听到了不够礼貌的“澳洲腔”,立即感到的的确确回国了。他由此想到,劳伦斯的小说《袋鼠》的开头几页,写英国人让旅馆的搬运工搬箱子,搬运工的回答却是:你身强力壮,为什么不自己搬?又想到,在澳洲一个人做出租车时,习惯上应该坐在前排,因为座后排相当于暗示了“富人和专职司机之间的主仆关系”,是犯了品味方面的错误。这些澳洲特征,可以追溯到这个国家的历史,它开始于1788年菲利普总督押解着他的货物—流放犯—在悉尼湾登陆。澳洲腔是不知道什么是礼貌的,这就是这个国家的说话方式,因为从国家诞生就没有什么有产阶级,它的首批公民是从是警察的报告中学会了交谈的礼貌用语。澳洲人带着流放犯的痕迹。这些历史,既众所周知又被矢口否认。
  而这片土地的历史却远远不是开始于1788年。有这样一个很好的例子。第一批欧洲定居者在悉尼找不到盖房子必需的石灰石,他们通过烧贝壳得到了它。1788年欧洲人到达时,悉尼就有一堆堆的贝壳,足有四十英尺高,堆在今天悉尼歌剧院所在的便利朗角,恰恰在今天的歌剧院那里。这里曾经是一座古城,有非常复杂和宗教化的文明。当然在1788年后,没人知道这些了。流放犯拆除古城,建设殖民城。1788年之前的历史,是不被人们了解和人们不想了解的历史。欧洲人打了一场战争,战领了土地,同时又假装这块土地从未使用过,无人居住过。作者在追问植物的“真名”,也就是原住民对它们的称呼,不是欧洲人用拉丁语对它们的称呼,因为在欧洲人到来之前的数千年,当地人都是这样叫它们的,这是它们的澳洲“真名”。
  2001年,作者的小说《凯利帮真史(True History of the Kelly Gang)》得了布克奖,作者在拷问着澳洲的历史时,是否想写一部“澳洲真史”哪?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