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天使之门

(英)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 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作者:

(英)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  

页数:

236  

字数:

112000  

译者:

周昊俊  

Tag标签:

无  

前言

  英国作家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大器晚成,晚到目前所见文学史著作还来不及提起她,晚到我们刚刚知道她,虽然她在英国文学中自具地位,而且卓尔不群;——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末一点特别重要。即以英国女作家而论,读过了奥斯丁、勃朗特姐妹、艾略特、伍尔夫、默多克和莱辛等等之后,为什么还要读菲兹杰拉德呢。如此提问或嫌太过实际,但这的确是个问题。不妨简单地回答一句:因为她和她们不一样,非但如此,在我看来,她和世上所有作家都不一样。  然而此种不同在微妙间。菲兹杰拉德无疑是睿智的,但她不像奥斯丁那样借助某个人物表现一己的睿智,甚而让这睿智凌驾于所有人物之上;她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总能体会入微,但这是一种坦然的、放松的体会,不像伍尔夫那样始终处在紧张状态;她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而不是诗的创造者,不像艾米莉·勃朗特那样把小说写成一首诗;她塑造的人物也以女性形象最具魅力,但不像夏绿蒂·勃朗特那样安排女主人公作自己的代言人,张扬一种“女性立场”;对她来说,体验总是胜于思考,所以不像默多克那样通过作品阐述自己的哲学,作为一位作家,她其实并不关心哲学问题;她不止一部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但并非像艾略特或莱辛那样关注社会问题或道德问题。她仅仅是要做个好作家,此外别无野心;我们读她,归根到底也是因为写得好。菲兹杰拉德自然不如上述几位地位崇高,但她继乎其后,却末隐蔽在她们的阴影之下。  优秀的作品或以情节胜,或以人物胜,或以主题胜,菲兹杰拉德所著则以风格见长,尽管风格离不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有了这些,还有如何看待、处理和表现的问题,对于菲兹杰拉德来说,这可能更为重要。必须指出,风格有一部分关乎语言,在翻译过程中总归有所损失,倘若只看译文,对于原著的语言风格最好三缄其口;而风格的另一部分,譬如菲兹杰拉德的优雅沉静,细腻而又简洁,多少可以超越此种限制,让另外一种语言的读者所能了解。  在中国,菲兹杰拉德的名声大概起于她的《书店》的翻译出版,译者说:“这本小说,仅仅因为它的名字叫做《书店》,便值得付出。”这话很打动了一些有书店情结的读者,但不无误读之嫌。《书店》并非《查令十字街84号》一类作品,菲兹杰拉德也不是那种津津乐道于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事物的作家。显然,假如主人公弗洛伦斯在“老屋”开的是别的什么店,最终也得照样倒闭。书中写道:“当火车开出车站时,她坐在那里,羞愧地低下头,因为她生活了将近十年之久的小镇并不需要一家书店。”这里,弗洛伦斯同样误读了自己的遭遇,而作者并未替代她看透这个小镇与其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问题。菲兹杰拉德塑造了弗洛伦斯,理解她,同情她,甚至赞许她,但弗洛伦斯并非就是作者自己。《离岸》中的尼娜,《天使之门》中的黛茜,《蓝花》中的卡罗琳,也都是作者着意塑造的女主人公,但她与她们同样保持着恰当的距离。译者谈到弗洛伦斯起念开书店,“仿佛要寻求一种叫做‘意义’的东西”,但是这种意义究竟为何,作者始终末予揭示。她无意将一部作品归结于一种道理。《书店》如此,后来更见特色、更具分量的《离岸》、《天使之门》、《早春》和《蓝花》亦是如此。  菲兹杰拉德的风格,就体现于她与情节和人物之间这种关系,或者说,她对待它们的态度。菲兹杰拉德习惯采用第三人称写法,也很好地发挥了这一叙述方式的长处——对于小说创作来说,这是一种便于调控、可近可远的写法。作者既能真切体会某一具体情境之中的人物,也能置身此一情境之外予以冷静观察;不因过于切近而妨碍观察,也不因过于间离而阻隔体会。菲兹杰拉德是一位既充分,又克制的作家。她笔下的人物和情节总是“本来面目”,行乎当行,止乎当止,而她一视同仁,笔下波澜不兴。这最明显地体现在取材于德国诗人诺瓦利斯生平的《蓝花》中,有意见指该书“并没有过多地进行文学意义上的创作”,殊不知以此要求作者,无疑求马唐肆,她无非不制造、不渲染、不大惊小怪罢了。菲兹杰拉德的作品,读之如啜清茗,滋味徐生,《蓝花》尤其如此,好处要读完才能觉得。这个好处,是读别的书不大容易见到的。  对于菲兹杰拉德,很难讲这一切是技巧所致,还是修养使然。有一点应该提到,即她是过了六十岁才开始写作的。一位作家最初投身写作所形成的态势,也许会延续终生;很多人到老也摆脱不了粗糙、草率、幼稚和青春气,就是这个原因。而我们常常把这种惯性看作作家的风格了。菲兹杰拉德则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已经汰尽了这些之后才从事写作。她不是要达到什么,而是在规避什么。——前面我讲菲兹杰拉德所塑造的人物都不是她自己,可以换个说法:他们是她,但不是现在的她;她历尽人生之后,回过头去看着过去的这些自己,其间的距离是一己的阅历,是她对于这个世界的彻悟。

内容概要

英国作家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大器晚成,晚到目前所见文学史著作还来不及提起她,晚到我们刚刚知道她,虽然她在英国文学中自具地位,而且卓尔不群;——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末一点特别重要。即以英国女作家而论,读过了奥斯丁、勃朗特姐妹、艾略特、伍尔夫、默多克和莱辛等等之后,为什么还要读菲兹杰拉德呢。如此提问或嫌太过实际,但这的确是个问题。不妨简单地回答一句:因为她和她们不一样,非但如此,在我看来,她和世上所有作家都不一样。

作者简介

  佩内洛普·非兹杰拉德,(1916-2000)是当今英国文坛最杰出,最受读者欢迎的小说家之一。她的三本书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提名,分别是:《书店》(1978),《早春》(1988)和《天使之门》(1990)。1979年,作者凭借《离岸》一书荣获该奖项。1995年,她的作品《蓝花》胜过同期其他文学作品,被选为“年度之书”。佩内洛普长期定居伦敦,曾就业于新闻业,政府食品部,BBC广播公司以及各类学校,包括一所戏剧学校,她在晚年开始从事写作,并成为了一名杰出的作家。佩内洛普2000年于伦敦去世,享年83岁。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1.弗雷德的三封信 2.圣安吉里克斯学院 3.弗雷德当初是如何得到这个职位的 4.圣安吉里克斯学院的晚餐 5.在教区长住宅 6.在抗议者辩论社团 7.谁是黛茜?第二部分 8.黛茜 9.黑衣修士医院 10.男病区 11.病人詹姆斯·埃尔德 12.凯利 13.黛茜离开伦敦   第三部分 14.黛茜的行踪并不神秘 15.乡间漫步 16.费尔里家人的到访第四部分 17.马修斯博士的鬼故事 18.不寻常的开庭 19.罪有应得的凯利 20.弗雷德给他学生的忠告 21.在萨杰医生的医院 22.天使之门

章节摘录

  圣安吉里克斯学院有两大特点。第一个特点和圣安德鲁斯大学。相同,即学院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存在过,因为它是经本尼迪克特十三世。教皇批准建造的,而该教皇在继位后一直受到众人激烈的争议,最后竞被废黜了教皇的神圣职位。他于一三九四年通过正式选举成为教皇,但仅仅两年后,他就得知了自己被罢黜的噩耗。可是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上帝还是人类,没有谁能找出任何一条法律或教规可以罢免教皇。被革职的可以是国王和皇帝,而绝不应该是依法推选的教皇。同样身为阿拉贡。人的本尼迪克特,在这个以“顽强不屈的精神”闻名的国度里,算得上是国民中最体现国家性格的代表之一了。一四一五年,他隐退后居住在一座城堡中,这座城堡建于六十四米高的乱石上,通过一片狭长的沙地与卡斯瓦特隆本土相连。每当涨潮时,城堡便会被涌动的激流包围,尽管身处偏远的潘尼斯克拉①,他仍一如既往地在大厅里召集群众参与各类宗教活动,并向大家提供一些他被废黜离开前随身带来的书籍和旧挂毯。不管如何威风,那时毕竟已是九十岁高龄了,人们都认为他不久就会升天了。然而,他不但没有死,反而更加精神抖擞,丝毫没有服老的迹象。为了安抚众心,欧洲的国王们一致商定,设计将他毒死。本尼迪克特一生严于律己,过着有节制的生活,唯独有一样东西让他欲罢不能、难以抵挡,那就是很喜欢吃由本土的一所修道院的修女们为他做的楹椁果酱。经过一番仔细的打听,大家发现有一名本尼迪克特教团的僧侣非常精通如何在甜食中掺入毒素,于是,他们便收买了其中一名随从,指使他将放入毒药的果酱端到了教皇的书房里。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老顽固食用了毒果酱后,反应剧烈,呕吐不止,可不但没被毒死,反而因为过度呕吐把胃里的毒素都给排泄一空。被收买的随从立刻被活捉,那名投毒的僧侣也被定了罪,并被活活地烧死。五年后,教皇带着一生的威严和荣耀,与世长辞。人们把他的遗体葬在了教皇出生的故乡——伊路卡。在之后的西班牙战争期间,蛮横残暴的法国士兵把他的尸体从墓地中挖出,割下头颅,丢弃在荒野里。幸运的是,一个好心的工人后来把他的头从水沟里拣了回来,一直奉作圣物保存至今。其实,安吉尔斯学院的总导师早已专程去阿拉贡亲眼目睹了圣物,随行的还有詹姆斯学院的院长马修斯博士,一个声名显赫的古物研究者。他们在那里受到了特有的款待,并有幸被允许打开银色圣物盒,亲眼看到了本尼迪克特十三世的头骨。总导师和马修斯博士都察觉到了头骨的右眼仍旧依稀可辨,像块黑色的果冻肉在一样凹陷在眼窝里。  “依我看,那眼睛分明是在活生生地告诉我们,他在看着什么东西。”马修斯博士说道,“眼神中好像还透射出丝丝亮光,是的,仿佛是在传递着什么信息。如果我们能看见整个尸骨,我可以想象,它的一只手一定放在心口处。”事后,安吉尔斯学院的牧师曾抱怨说,总导师本来就不该带马修斯博士一起前往西班牙,他平时闲着无事可做时,总是喜欢写些鬼故事,并大声读出来炫耀。而他一旦看见尸骨或是墓地,简直就和满腹狐疑、装神弄鬼的老巫婆没什么区别。“还有,可想而知,他们俩在那儿一定受了不少折腾!你要知道,在西班牙,人们喜欢把土豆片放在煎蛋卷里,他们甚至还得骑在骡子背上赶路!”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天使之门》比很多更长篇幅的小说更加充满灵气、智慧和情感。《天使之门》使菲兹杰拉德成为当代英国小说界最优雅最独特的作家。  ——迈克尔·拉特克利夫,《观察家》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一本抽象风格的小说讲述了一个风趣的爱情故事。简洁、从容却又情符复杂,作者的技巧令人惊叹。  ——维多利亚·格兰丹宁,《泰晤士报》  这本小说简短而充满活力。故事自然地向着出人意料的方向发展着,精致、有趣、感人。  ——彼得·坎伯尔,《伦敦书评》


编辑推荐

  我一如既往,从一而终。永不妥协……尽在《天使之门》!  《天使之门》曾获得一九九0年英国文学布克奖的提名,并受到众多文学评论家和读者的高度评价。完美的叙事天分加上微妙的思考风格,造就了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小说的精细沉稳,读来回味无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天使之门 PDF格式下载



本书比很多更长篇幅的小说更加充满灵气、智慧和情感。《天使之门》使菲兹杰拉德成为当代英国小说界最优雅最独特的作家。——迈克尔·拉特克利夫, 《观察家》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一本抽象风格的小说讲述了一个风趣的爱情故事。简洁、从容却又情节复杂,作者的技巧令人惊叹。 ——维多利亚·格兰丹宁, 《泰晤士报》 这本小说简短而充满活力。故事自然地向着出人意料的方向发展着,精致、有趣、感人。 ——彼得·坎伯尔,《伦敦书评》


英国作家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大器晚成,晚到目前所见文学史著作还来不及提起她,晚到我们刚刚知道她,虽然她在英国文学中自具地位,而且卓尔不群


说不出她的书有多么出彩的地方。只是淡淡的读来,略带伤感,也颇为警醒,她没把故事描述得多么美好,只是记叙,在你我之间的某个人的故事。就这么简单。没有谁比谁幸运,也没有谁比谁更糟。菲兹杰拉德的书没有让你一气读完的欲望,只是总是在不经意间想起。


天使之门


天使之门 看着标题 来的


也不很厚。作者是当今英国文坛最杰出,最受读者欢迎的小说家之一


在古旧的时光里,背负着沉重的礼教和信仰,他们相爱了。在天使之门下再遇见彼此,无法分离。那样难,他们依然爱;我们呢,有多难,却不能在一起……


我喜欢这位英国女人写的任何一本书,毋庸置疑,她笔下的英国美丽神秘,又富有人情气息。


别在太高的期望寄存在一扇门,但书可以适当适合。


合上书之后,才突然惊讶地发现--这是一个多么让人回味的故事!呵呵,这就是菲茨杰拉德的风格吗?喜欢!
翻译稍有点生硬。还有,居然有几十页装订反了!无奈。


简单的故事却表达了作者对这个世界的彻悟,也有意想不到。


不为多数人知的杰出作家


很好看 作者的笔触十分细腻 很自然 而且故事也挺巧妙的 一天就看完了


外国文学看不太懂。。慢慢看吧


很好狠赞的书,看书评不如直接看书,


看不懂,是作者太婉约,还是我太迟钝了……


深奥·得多读几遍


书很好,收藏待读。


读了几页,很喜欢。


看到,觉得是能深读的书


正在读《离岸》,还说不上好不好。如果喜欢,可能继续读其他几本。


这是朋友介绍的书,说能引起人生共鸣~~~~~呵呵,推荐的,暂时还没看,会仔细读的!


新星出版社的书。封面、纸质都让人感觉很舒服。这次大淘宝中最满意的一本了。看过菲兹吉拉德的《离岸》后,对这位大婶念念不忘。这本书,这个价位,赚了!


结尾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虽然文字描写比较简洁,但感觉很甜蜜


这本书也是帮同学买的...内容嘛..不知道...不过看外包装很有爱~~.话说貌似丹布朗又要发新书了!!!当当会不会有呢~~


太好!


门外有什么只有走出去才知道


此书质量如何,不知道,此书内容如何,我也不知道,此书我也没有听说过,朋友也没有跟我讲,我也没有看,所以,不论。


薄薄的一本书 内容却满满的 好书


还没看,先评一个,赚点儿积分!


这书特别好


很经典的一部作品,故事很精彩


好玩的作者


需要静心阅读的书。。。浮躁的时候看不进去。。。所以,我只看了开头。。。额


特价囤货中,不错,待看


质量很好的一本书 不过还没有看完 因为还有好多还没呢看


这本书不错,较满意


很喜欢这本书,很好看,看着很舒服。


闲来看看那书,还是喜欢纸质书!


是搭配着一起买的, 看完觉得不错、


还没看,但装帧真的很棒设计很可爱,喜欢里书皮~


还没有来得及看,但是觉得应该不错


值得一看的书哟


书皮很好看


刚看几页,觉得描写的很有画面感,后面应该会很好。


看着不错,还没看


包裝精美


要是能看懂原著就完美了,哈哈


么偶看呢


gfds


大概的翻了一遍,写的很好,书质量很不错,很喜欢。


喜欢版式和纸张,新星的书不错


外边封皮已经压皱了,建议以后加上塑封


设计很喜欢


挺舒服的!


朋友推荐的,很好!


挺喜欢的 慢慢看~


感觉到的还是语言,喜欢,是一种半清醒状态下的喜欢,不透明,然而,可以触摸,像水,包裹着人的思想,很好。


还可以吧,买给朋友的,他觉得还好


随意搜索而搜到,并且认识了她


挺喜欢的,不过还没看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风趣的爱情故事,简洁、从容、精致、有趣、感人,却又情节复杂。


菲兹杰拉德的作品,好像挺火的,看看吧


充满了学究“气”的小说,看来作者对此学院很是了解。


还可以,优雅的调子,需要有耐心慢慢读


很好看的小说。


喜欢作者的风格淡淡的细腻


刚入手,还没读。希望不要让我失望。


需要慢慢读,感受不同的文化表现出的东西


写的太零乱,欣赏不了


纸质不错 整本书不是很长 翻译得也还好 如果英文水平不错的话还是建议去看原著 内容还是不错的 理解起来可能要费点功夫


当当的信誉很好,每次都能很快就收到书,很开心。这本书嘛,一看到名字就特别吸引我,忍不住想看个究竟。肯定是本好书


不知道怎么样.还没有看耶


比较喜欢这种风格的书,不能和大作比,倒也是有味道的书


还没看。。看过之后再来评级吧


终于是所有书一起发货,速度也很快,比较满意


很不错,很不错,描写得很细腻,挺好的一部文学作品。在读得时候,给予人不同的内心感受。


书的封面是牛皮纸,内容应该不错,还没看。 同样的,特价书封皮一般都有瑕疵,不影响阅读就好了。


有一次在别的网站上买了,没货了,质量应该没问题,希望内容会不错。


很漂亮的书 摆在书架上很提升气质 哈哈


内容还是不错的,翻了下,写得还可以


质量不错,挺好看的,运货速度挺快。


很不错。。。。。。。。。


名字起得好。入眼看个人。


送给朋友的、据说还不错!


封面感觉挺好的 就是外壳有点皱了 不影响


目录让人眼花。


买来做口粮


  这是我读的菲茨杰拉德的第四本小说,前三本是《早春》,《书店》,《离岸》。这一本一如前三本,从一开始就让我充满期待,并知道它不会落空。
  
  在这本书里,菲茨杰拉德成功地把男性和女性、理性认知与感性、思维与情感、肉体与灵魂这些二元对立的元素编入了一张无形的蛛网,并最终打上了一个完美的结点。
  
  一条线是弗雷德和他所代表的理性、科学。当时(二十世纪初)原子物理方兴未艾,卢瑟福对原子结构提出了设想,他认为原子是物质不可分的最小粒子,其他一些研究也在卡文迪许实验室里展开,例如对光的研究,能量和质量的研究……科学的前沿问题影响了弗雷德的精神世界,迫使他脱离了基督教家庭,转而投奔Angles学院的福楼多教授。但福楼多本人对物理学的前沿问题是抱着怀疑和摒弃态度的,他坚持认为“以看不见的东西作为依据搞科学研究是种多么愚蠢和荒谬的行为。”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福楼多的立场似乎使他孤立地与许多人抗衡,成了众矢之的,但这不是因为他知之甚少,而是因为他实在太热爱科学、太了解科学了。”对于科学的爱使他意识到原子理论会多大程度地摧毁原本建立在连续性上的经典物理学的基础。
  
  这是一个信仰破灭的时代,不仅是对于上帝的信仰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或者不如说是被击得粉碎,并且,对于科学到底能走多远,到底能把人带入多么荒谬的境地,人们也是毫无把握。
  但是弗雷德,尽管作为一个科学家,仍然为灵魂辩护,尽管上帝可能不存在了,但他信仰中不能没有思维和灵魂的存在。“思维一定也是有属于自己的独立主体的,即使它和我们平时用肉眼看到的、或是曾经看到过的周围任何东西都截然不同。”
  
  小说的第二条主线则是一个叫黛茜的女人——女孩,她的年龄很难界定,十八九岁的女青年吧。她与弗雷德素未平生,读的书有限,关于灵魂和思维的思考是在她日常生活的经验之外的。她在底层社会艰难求生,严酷的社会环境使她迅速成熟起来,她的人生经历既平凡无奇,又充满了抗争和坚忍。(因为受到雇主的骚扰,她不得不两次主动辞职,这也显示了她那种不屈服的个性。)
  
  黛茜和弗雷德在一次意外车祸中受伤,也就是这次意外,让弗雷德萌发了一个意念。在此之前,这个意念从未进入他的意识中,鉴于Angles学院是从来不允许女人进入、且研究员是禁止结婚的,甚至学院里连一只母猫都不能容忍,这样的意念就显得格外意味深长——他决定要娶这个女人。
  
  可是第二天她就不见了。
  
  黛茜是谁?她在哪里?她是个怎么样的人?这些弗雷德全都一无所知。就像那些神秘的原子一样。
  如果说这是爱情,似乎有些矫情,如果说这不是爱情,那又能是什么呢?这里面可能就有弗雷德所谓的“思维的独立主体”在起作用,他不能解释,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经过一番周折,黛茜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被命运遣送到了弗雷德身边。他的追求没有多费什么口舌就被黛茜接受了。她对于他的接受,与其说是爱慕,不如说是一种务实并且内在的认可。他们的恋爱经过并算不上浪漫,但也许对于恋爱中的人来说,即使只是一起走一段无目的的路程,也已经好像在天堂了吧。
  
  作者在书中还埋下了另一条伏线:在科学界“山雨欲来”的时候,社会上女权主义运动也在悄然兴起。弗雷德的母亲和姐妹们在争取妇女投票权,而他的父亲却感到了深深的落寞和被抛弃的感觉。
  
  故事的走向并没有一帆风顺,由于法庭上的意外,使弗雷德和黛茜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误解。但黛茜无意去解释。或许这是黛茜性格中最令人着迷的地方。她总是清楚自己的立场,无论是在对如何帮助一个病人问题上,还是对待自卑的医院护工、和对报纸编辑凯利的狎昵举动上,她都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也勇于承担为此可能带来的后果。所以她的不解释是她的尊严所在,她不需要向任何人——包括男人低头。这种不自觉的独立意识,恰恰是女权主义者们不能拿捏的。
  
  在最后一章之前,我都看不到柳暗花明的线索,但我又非常相信,结局一定是好的,一定是不会令人失望的。
  
  果然,黛茜在迷路中误入Angles学院的“天使之门”(这扇神秘的门据说只开过两次,且不知道有谁曾从那里面走进来过),她及时帮助了昏迷在核桃树下的老院长。并在学生们惊愕的怪叫声中从容离去,关上了天使之门。
  
  在那扇门外逗留的五分钟,使她遇见了缓步走来的弗雷德。
  
  至此,一切才顺理成章了。书在这里画上句号,但我还要多说两句,正是由于这个结局,把之前两条完全不同的线索粘合在一起,上帝和原子理论并不是不可融合的;爱情是以一种不可知的方式来到的;谅解不是在语言中,而是在感觉和灵魂的灵光一闪中达到的(弗雷德让学生写“一种衡量人类快乐的合理体系”的论文的企图是徒劳的);女人不是以一种男人的方式(选举,投票,参与男人事务)影响男人世界,女人对男人来说,是抚慰心灵、包容错误、允许他们的冲动和不理智,润物细无声地走入他们世界的核心。
  
  天使之门是为女人而开的,为感性、为灵魂、为爱而开的,不仅如此,它意味着交融、理解、平等,和对灵魂的救赎。
  
  


  如愿读完了菲茨杰拉德的5本书。这是倒数第四本。读的最后一本是《离岸》。放这一起说了。
  新星出版社是个奇特的出版社。横空出世的感觉。
  5本书的设计均好。2010年的3本比09年的2本更精致。译者里面周伟红,尹晓冬很不错,鲁刚,周昊俊也好。只是那种浸润感,在《早春》、《书店》时体会最明显。《天使之门》是5本里看得郁闷了点的,大概是到了,94页以后,才缓过神来,接到了原气息。
  那些内容呢,生活有多沉闷,它们也就多沉闷,生活偶尔跳脱了下,它们也就跳脱了下,只是想要美梦停一停呢,它们都没听见,不慌不忙,头也不回走掉了。
  《天使之门》结尾是黛西离去时因救护一个老教授而耽误了5分钟,所以碰到了“缓步”回来的弗雷德,在被生活左钳右制了两百多页,几近绝望时,这样的峰回路转其实有点可疑。在5本书里,结尾的亮色好像还真只有这一个呢。《离岸》的结尾是一直显得可恨的爱德华醉酒来找尼娜,结果和一艘他一直不愿涉足害怕涉足的船屋一起被刮到暴风雨里去了。看到“船锚”从深泥里被拔起那一句的描述,也有心中恍惚被席卷的宿命之悲。菲茨杰拉德写这些小说时已经是那种“快乐也慢,悲哀也慢”的人生境地,有些怜悯的确不是出于冲动的情绪,也不仅仅是丰富而细腻的敏感,是堆积,是曾经反复的领受。除此,难以解释那波澜不惊所掀起的暗涌,那暗涌,最后也不再有任何显示。
  比如说,各本书里曾涉及到凡属当事人种种细腻辗转的心思或者深情付与,事实上从未被对方真正知悉,感应。如果《早春》里的妻子明了丈夫某一刻的深刻颓丧,如果《书店》里的弗洛伦斯知道老绅士是为她而猝死街头,如果《蓝花》里的弗里茨闻到过卡罗林嘴里的苦涩滋味,如果《离岸》里的尼娜知道爱德华笨拙地带着一瓶香水来找她,等等,这个世界是不是会暖和一点呢?但显然那有51%的可能是假的。记得某年访问一个我喜欢的女人,问到她丈夫意外的去世,“你当时有什么特别的感应吗?”这个拥有“爱你就像爱生命”那般深刻而传奇的爱情的女人,平静,肯定地回:“没有。”我一直记得当时那种感觉,那种与生活生命并肩而立的,诚实的残忍和美好。
  关于这七七八八永难一言蔽之的生活。哪一年,哪个地方,哪种方式,哪种人,从未自全,也从未互予援手。彼此看过一眼,已算慰藉。
  阅读和表达都有可能是因为柏拉图那个“生命被切离”理论的孤单吧?联想起80年前那个死于空难的诗人所言,“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这副牌,我跟。
  
  


  一个学术型男生和一个社会上历练的女生,彼此不同的世界观,一方为另一方打开审视世界的窗子,生活的色调晕染变化,散步,学院,爱情。常见的情节。在世界习惯“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后,这类情节是一个很好的变奏:不食人间烟火的男孩儿看到被生活磨砺得眼神敏锐、神经坚强的倔强女郎。
  当然,这个小说的男主角要学术得多。在小说的前15页,弗雷德·费尔里,剑桥研究员,骑着他那辆注定成为爱情道具的自行车,划出一片书页般密密麻麻的剑桥风景。学院、讨论、哲学、物理、世界观。书院背景可不只是作为花样,而确实涉及了他的生活,以及小说的情节。因此,在桑德斯小姐出现前,这真的像一本知识分子型的小说——库切、菲利浦·罗斯都酷爱的那类题材:一个知识分子如何辩伪存真、如何应对生活,如何上下求索,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意识形态及社会问题……
  幸好到69页开始,止住了。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开始写作时已年过六十。她已经过了耍弄各类文体技巧的年纪。第三人称,章节划分得传统,纯满足叙述需要。黛茜的生活是用一系列短截明快的意象叙述完成的。比起弗雷德书页般密密麻麻、行序整齐的黑白生活,她的生活显然头绪细碎得多。她的母亲、她的工作、她在伦敦的上班高峰期,和弗雷德的生活天上人间。到她的部分叙述完整时,这本书像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方式展示。一面是黑白的空中楼阁,一面是暗色的彩纹墙壁。
  之后发生的故事,如情节本身所表现的:相遇,生活的交集,乡间漫步。结尾处的开庭远远等待,弗雷德受到黛茜的影响……这几点稍微让人想起《闻香识女人》,只是黛茜没有像阿尔·帕西诺那样居高临下的影响那个男主角的人生。某种意义上,他们俩是平等的。弗雷德长期考虑的、类于玄学的问题在结尾处处于恍惚之中,那是黛茜以及一连串现实生活带给他的改变。
  但这并非此书最有趣的地方。
  
  
  书中的背景是1912年,剑桥。皇家日光牌自行车所载的男主角,脑子里还装着开始变革的经典物理学、与经典物理学(开尔文勋爵认为“已经建设完整的物理大厦”)相配套的哲学。这一切在21世纪的读者看来,和中世纪学生研究“一根针尖可以站多少天使”的题目是五十步笑百步。而与他的观念相对立的,是黛茜的生活哲学:在工业社会发展之后,所有四处谋生、找工作的职员长期沿袭的生活哲学。
  
  这其中的有趣点在于:
  
  以往,在“知识分子VS社会女郎”这种体系中,无论是社会女郎唤醒了知识分子,还是知识分子感化了社会女郎,都隐藏着作者对一种价值观的认同——当然,最皆大欢喜的是草根精英一家亲。而在这个小说中,时光被放得很远,弗雷德们所讨论的问题,即天使、灵魂和上帝,似乎不再涉及于价值观。他和黛茜似乎更平等了一点。
  这是菲茨杰拉德很有意思的地方。女小说家经常会走向两个极端——或过于冷酷理性,或过于狂热感性。而她对这一切处理得清新自然。把一个遥远年代的、知识体系多少有些过时的男生来和女主角搭配,观念的矛盾就成为次要,生活态度的转变似乎也自然得多——而不必像其他男生一样,经历“思想斗争——幡然悔悟——觉今是而昨非”的大彻悟。这种不动声色的态度体现在小说的所有角落:对男主角哲学、物理观念不加褒贬的还原、对女主角生活状态的描述、站得很远的第三人称,这使她的倾向性像小说中剑桥草坪上的雨,轻缓柔湿不着痕迹,但却在不知不觉间把故事引向了她希望的地方。


我看过《蓝花》了,中文五本就这本还没看,我觉得你把结构看得很清楚,隐在背后的东西被你说出来了。然后请实践吧。很想期待你的未来发展。


评论的非常好,无可挑剔,看了那么多的评论,还是这篇评论令我驻足,能找到一位同样阅读过一本书的并且思考相似的人,实属不易。谢谢你。


事实上,我恰恰是期待这一个结局,并且我相信会有这样一个结局的。虽然这种迹象在倒数第二章时仍未有任何预示。但正是因为这样的结局,才使整本书的立意得以彰显。


终于明白你写的体育评论中的文学味道怎么来的了!


故事并不有趣,但是小说很妙,尤其是结局,作者不动声色,却让我们走了一路雨,最后给了毯子和咖啡,仿佛没有淋湿过一样。


同意楼上,但还是觉得好无聊的一本小说,也许隽永、优雅偶尔会等于闷和无聊,不巧,被佩内罗普给写着了


同意,小说的结局很美~~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