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名人传

[法]罗曼•罗兰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

[法]罗曼•罗兰  

页数:

232  

译者:

邓金玉  

Tag标签:

无  

前言

文学名著都有浓重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情怀,常读、多读这些人类的精品,就犹人兰室,久而其香自溢,养成浓郁的人文情怀。外国文学不仅是外国人心灵的历史,也是全世界人心灵的历史。外国文学名著展现了比宇宙更广阔、更深邃、更神秘的精神世界。博览外国群书,每一个用心的读者都能从中发现你自己,发现一个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精神家园,抑或现实生活的种种。纵观世界文学中文版百余年的翻译历史,由于时代因素和译者参差不齐的水平,我们一直期望有一套更加完整、更有水准的外国文学丛书面世。不求最好,只求更好,我社汇集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拥有较高知名度和显著成就的文学翻译家,精心打造出这套世界文学译丛,与读者共分享。本套丛书在汲取以往外国文学编译精华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创新。首先,译者不但具有深厚的外文底蕴,而且在文学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积累,在翻译过程中不但原汁原味的保留了外国文学的固有特色,而且从文学的眼光加以审视、润色,将原著的风格和文笔的优美性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其次,每部译著都经过了编者的精编精释,扫除了一些阅读障碍,使读者能够深入而迅速地进行阅读。再者,本次图书采用上等的纸质,加上精心的设计,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视觉享受,同时又适用于收藏。诚挚地希望这套《世界文学译丛》在带您徜徉文学大师田园的同时也让您受益一生。

内容概要

  《名人传》即:“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三篇传记。 传记里的三人,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兼画家,另一个是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园地。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这些被罗曼·罗兰尊为英雄的人,他们或受病痛的折磨,或遭遇命运的悲惨,或因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贝多芬“用痛苦换来欢乐”的音乐;米开朗琪罗以一生的心血奉献出震撼心灵的杰作;托尔斯泰始终关心万千生灵的伟大与渺小,借以传播爱的种子和宽容的理想。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罗曼·罗兰 (RollandR.) 译者:邓金玉罗曼·罗兰(1866-1944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音乐史家和社会活动家。出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移居巴黎,1899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后考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攻读研究生学位。归国后在法国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开始从事文艺创作。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戏剧、小说、传记、音乐史论著和散文诗等,其艺术成就主要在于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出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托夫》、戏剧《革命戏剧》、散文集《心灵历程》,以及传记《名人传》等。1915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书籍目录

贝多芬传序言贝多芬传贝多芬的遗嘱书信集思想集米开朗琪罗传序言米开朗琪罗传这便是他那神圣痛苦的一生托尔斯泰传序言托尔斯泰传托尔斯泰的遗作简析亚洲对托尔斯泰的反响托尔斯泰逝世前两个月写给甘地的信

章节摘录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维希·冯·贝多芬于出生于科隆附近波恩的一所破屋的阁楼上。他祖籍弗朗德勒,父亲是个没有才华却又酗酒的男高音歌手。他的母亲是个女仆,一个厨师的女儿,她的初嫁对象是一个男仆,丧夫后改嫁给贝多芬的父亲。贝多芬的童年充满苦难,缺少像莫扎特那样被家庭温馨呵护的家庭温情。对于贝多芬来说,人生从一开始,就向他显示出一场凄惨而残暴的战斗。他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赋,把他当作一个神童炫耀。贝多芬才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让他每天练九个小时的羽管键琴,有时让他练小提琴。贝多芬被关在房间里,感受着那无法逃避的沉重压力。强大的压力使贝多芬差一点儿永远厌恶艺术,父亲甚至需要使用暴力才能使贝多芬学习音乐。贝多芬还在年幼的时候,就不得不为自己的生计去嫌钱,以获得每天需要的食物,承担那些来得太早的生活重担。十一岁时,他进了剧院乐团。十三岁时,当了管风琴手。1787年,17岁的贝多芬失去了他最尊敬的母亲。他后来在1789年9月15日写给奥格斯堡一带的沙德医生的信中写道:“她总是善良地对我,我爱她,把她当作最好的朋友。啊,当我喊着'妈妈'这个亲切的称呼,而她又能听见的时候,我是多么地幸福啊!”她死于肺结核,贝多芬以为自己也染上了这个病,他常常觉得不适,而且患上了比病痛更加残酷的忧郁。十七岁时,贝多芬成了一家之主,担负起对两个弟弟的教育责任。他不得不羞愧地要求酗酒成性的父亲退休,因为他的父亲已经无力掌管门户。人家把父亲的养老金都交给了儿子,免得他乱花。这些悲惨的事情在贝多芬内心深处留下了深刻的印痕。他在波恩的一户人家那里找到了一个亲切的依靠,那户人家就是布勒宁一家。他们是贝多芬一直尊重并感恩的人。可爱的埃莱奥诺雷·德·布勒宁比他小两岁。他教她音乐,并领着她学习诗歌。她是他童年的伙伴,或许两人之间已经有了一种挺温柔的感情。埃莱奥诺雷后来嫁给了维卡洛医生,他们夫妇都是贝多芬的好友,他和他们夫妇之间保持着一种恬静友情。这一点从维卡洛和埃莱奥诺雷与他的书信就可以证明。当三个人都垂垂老矣的时候,友情更加动人,而他们的心灵仍和从前一样的年轻。尽管贝多芬的童年非常悲惨,但他对童年和童年待过的地方始终保留一种温馨而凄凉的回忆。后来,他被迫离开波恩,在维也纳度过了几乎一生。虽然身处大都市维也纳及其近郊,他也从未忘却莱茵河谷。他称之为“我们的父亲河”的庄严的莱茵河,是那么活跃,几乎带有人性。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灵魂,让无数的思想和力量在河里流淌。在贝多芬看来,没有任何地方比亲切的波恩更加美丽,更加威武,更加温柔。莱茵河既温柔又汹涌的河水浸润着波恩浓荫掩映、鲜花遍布的堤坡。贝多芬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前二十年,在这里形成了他的少年心灵之梦,——那一片片草原好似懒洋洋地漂浮在水面上,雾气笼罩着的白杨、矮树丛和垂柳,以及果树,都把它们的根浸在静寂但湍急的水流中……还有那些村庄、教堂、墓地,懒洋洋地睁着好奇的眼睛俯瞰着河岸……而在远处,蓝色的七峰山在天穹里绘出昏暗的身影,山上已成废墟的古堡矗立着,显现出瘦削而古怪的轮廓。贝多芬的心永远地维系在这片土地上面,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梦想着再见到它,“我的祖国,我那生死牵挂的故乡,它一直是我心底最美的风景。在我眼里,它的形象总是那么美丽,那么明亮,就像我当时离开的时候一样”。但他未能得偿所愿。革命风暴席卷欧洲,贝多芬的心也被它占据了。波恩大学是新思想的中心,1789年5月14日贝多芬注册入学。他听后来的下莱茵州检察官、著名的厄洛热·施奈德教授的德国文学课。当巴斯底狱被攻克的消息传到波恩时,施奈德在课堂上朗诵了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激起了同学们的热情。第二年,施奈德发表了一个革命诗集。贝多芬和布勒宁家人就早早地预订了这本诗集。1792年11月,战争蔓延到波恩,贝多芬离开了波恩,前往德意志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在这途中,他遇到向法国挺进的黑森军队,爱国之情油然而生。1796年和1797年,贝多芬谱出了两支战斗歌:《出征歌》和《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人民》,这两首曲子是根据弗里贝格的战斗诗谱写的。贝多芬本来想歌颂大革命的敌人,但是他自己已经被革命征服了,全世界都被大革命征服了。从1798年起,尽管奥地利和法国的关系紧张,但贝多芬仍同法国人、使馆、刚到维也纳的贝尔纳多特将军有密切的往来。在交往之中,他与共和派之间的感情更加坚定,而且在他以后的岁月中,这种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施坦豪泽为贝多芬画了一张像。在这张像中,贝多芬当时的形象如在眼前。这幅画像就像盖兰的波拿巴画像与别的画像一样有特点,他的脸严肃而庄重,显示出对战争的勃勃野心。画中的贝多芬比实际年龄略显年轻,瘦瘦的,笔挺的,高领口使他头颈僵直,目光显示出不屑和一点儿紧张。贝多芬知道自身的意志所在,他对自己的力量坚信不移。1796年,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虽然身体虚弱,但是意志坚定,我的天才必将引导我取得胜利……二十五岁,正是创业的时候。我已经二十五岁了!”……人必须在这一年显示出他的整个人来。”伯恩哈德夫人和格林克说他很高傲,举止粗俗,态度阴郁,他说话时口音很重。但是,惟有几个密友了解他藏匿在这种傲然笨拙下那颗善良的心。他在给维卡洛写信时,第一个念头便是:“譬如说,我看见一个朋友手头拮据,如果我在经济上无法立即接济他,我只要坐到书桌前,不多一会儿工夫,就能使他摆脱了困境……你看这有多么美妙。”随后,他又写道:“我的艺术是为穷人而作,我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穷人的利益。”但是,在1796年到1800年之间,苦痛已经敲响了贝多芬的门,它缠住了他,不再离去。他的耳朵的重听现象严重起来。耳朵里昼夜不停地嗡嗡直响,听力越来越下降,内脏也使他痛苦不堪。他有好几年没把这事告诉任何人,甚至是他最亲密的朋友。他总躲着别人,独自深藏着这个可怕的秘密,免得自己的残疾被人发现。直到1801年,他再也瞒不住了,他绝望地告诉了他的朋友中的两位:维卡洛医生和阿门达尔牧师。他在写给阿门达尔牧师的信中写道:“亲爱的、真诚的、慈善的阿门达尔……我真的希望你能守候在我身边!你知道吗?你的好友,贝多芬,他真是太不幸了。他曾以自己具有天赋的听力为自豪。然而,这个听力却在日渐衰退,以至于几乎听不见了!我们常在一起的那阵子,我就已经感觉到一些征兆了,但我一直瞒着。但这之后,情况却越来越糟糕了……“我能治好吗?我当然是抱有这种幻想的,但是希望又是多么渺茫啊。这类疾病是无法医治的。我不得不悲惨地生活着,躲开我挚爱的、对我的生命来说弥足珍贵的所有一切,生活在一个悲惨、自私的世界里!……“我得栖身在凄惨的听天由命之中!当然,我想过要战胜所有这些灾祸;但那又怎么可能呢?……”


编辑推荐

《名人传》适用于历史专业人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名人传 PDF格式下载



有点破 还是挺新的 就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