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卡尔纳普意义理论

马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1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马亮  

页数:

32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卡尔纳普的意义理论是逻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对逻辑学的许多分支如模态逻辑、蒙塔古内涵逻辑等产生过重大影响。卡尔纳普继承了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主张,用逻辑来解决哲学问题。他认为哲学的对象是语言而不是世界,而语言的核心问题是语言的意义,因此意义问题就成了哲学的中心问题。他的意义理论大体上可以分成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逻辑的方面和哲学方面。在哲学方面的最重要体现是意义证实论,但本书主要讨论其逻辑方面。  卡尔纳普意义理论经历了一个从逻辑句法到语义学的变化过程。以1935年为界,卡尔纳普先后提出了所谓逻辑句法和语义学。在句法阶段,他的整个工作可以描述为寻找一个逻辑—数学陈述的有效性标准(分析性的定义)的努力。他认为语言可以脱离开具体的意义来形式地考虑,这就是建立一种形式语言,其中符号没有意义。我们仅通过考察符号的类别和顺序(句法规则)就可以确定意义关系问题,尤其是能够确定逻辑—数学语句的真值,这就是分析性定义所确立的有效性标准。然而,他最终还是背离了句法原则:非确定概念的接受使得他必须使用具有语义学性质的赋值方法。塔斯基的真理定义使他最终确认只有语义学才是他要寻找的东西,逻辑真理是语义学性质的概念,只有在语义学的范围内才能给出恰当的定义,他给出的定义是“在所有的状态描述中为真”。在语义学中,意义被分析为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通过一系列L—概念,可以刻画各种表达式的内涵和外延。因此他所理解的语义学不是外延语义学,而是一种内涵语义学,外延内涵方法是他的语义学的基本方法。  卡尔纳普的意义理论是对逻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也对哲学的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他提出的逻辑句法方法使对形式语言的研究进入了新时期,通过对分析性概念的定义使对逻辑真理的认识更加深入;同时把一切哲学问题看作是语言的逻辑句法问题,促使哲学发展中语言学转向的完成。在其思想发展后期提出的外延内涵方法,在逻辑史上对内涵概念第一次进行了形式刻画,并给模态逻辑提供了第一个语义解释,开创了逻辑语义学和模态逻辑的研究的新局面,并对哲学中分析与综合的区分以及语言意义问题的讨论提供了新的思想来源。

作者简介

  马亮,男,生于1966年,甘肃省张家川县人,回族。现为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2003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逻辑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逻辑学和西方哲学的研究,发表哲学及逻辑学论文10余篇,参著《广义模态逻辑及其应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卡尔纳普意义理论及其当代发展”;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多值逻辑函数完全性研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卡尔纳普意义理论产生的背景第一节 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抱负第二节 意义证实理论第三节 弗雷格以来逻辑学的发展第二章 逻辑句法构想第一节 意义问题与“维特根斯坦计划”第二节 语言系统及分析性定义第三节 外延性论题第四节 逻辑句法的贡献第三章 从句法到语义学第一节 句法与意义第二节 分析性定义的语义学性质第三节 语义学的必要性第四章 外延内涵方法第一节 语义系统,分析性概念的语义学精释第二节 外延与内涵第三节 L-确定性第四节 意义与分析性:争论与评价第五章 卡尔纳普意义理论的当代发展第一节 语义理论第二节 模态系统第三节 哲学意义结束语参考文献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卡尔纳普意义理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