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伤寒贯珠集

尤在泾 中国中医药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  

作者:

尤在泾  

页数:

1195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华医药源远流长,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学说纷呈,流派林立,要想真正理解、弄懂、掌握和运用她,博览、熟读历代经典医籍,深入钻研,精思敏悟是必经之路。古往今来,凡是名医大家,无不是在熟读精研古籍名著,继承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厚积薄发、由博返约而成为一代宗师的。  故此,老一辈中医药专家都在各种场合呼吁“要加强经典学习”;“经典是基础,传承是关键”。国家有关行政部门也非常重视,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就明确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确立为中医药领域的优先主题,国家中医药

内容概要

张仲景《伤寒论》一书,逻辑严谨,文词古奥,义理精深。若非深思熟读,潜心研究,难得要领。而且后世注家颇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得初学者难于择从,莫衷一是。清代医家尤怡究古穷经,精通医理,而且颇多临床心得,对《伤寒论》尤所淹贯。所撰《伤寒贯珠集》(刊于1810年)八卷,以伤寒治则为纲,取《伤寒论》中六经证治原文,按类分列原文。卷一、卷二论太阳证,其治法分正治、权变、斡旋、救逆、类病法;卷三、卷四论阳明证,分正治法、明辨法、杂治法;卷五论少阳证,分正治法、权变法、刺法;卷六论太阴诸法(包括脏病、经病、经脏俱病);卷七论少阴诸法(包括清、下、温法等);卷八论厥阴诸法(包括清、温诸法,及病禁、简误、瘥后等)。全书析理阐微,叙法诠证,解方述要,论药合证,提纲挈领。一目了然,恰如“百八轮珠,个个在手”;对伤寒证治尤多发挥,不仅辨析精当,而且阐释透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此书是中医研习者的必备参考书,不仅对学习、研究中医学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而且对临床运用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尤在泾尤在泾(?~1749),中国清代医学家。名怡,又字在京,号拙吾,又号词鹤山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尤在泾少年时家境贫寒,曾以卖字画为生。后随马俶学医,深得赏识,并协助参订沈朗仲《病机汇论》。尤在泾早年已开始行医,但声名未著,至晚年诊治技术成熟,治病多奇中,医名大振。尤在泾性情沉静,淡于名利。结识了不少文人学士,在行医之暇,以读书种花养鹤等为消遣。著有《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翼》、《医学读书记》和《静香楼医案》等,前3种对后世影响较大。

书籍目录

卷一 太阳篇上 辨列太阳条例大意 太阳正治法第一计 三十三条  太阳病脉证三条  桂枝汤脉证七条  桂枝汤方  桂枝汤禁三条  麻黄汤脉证七条  麻黄汤方  合病证治六条  葛根汤方  葛根加半夏汤方  黄芩汤方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白虎汤方  辨伤寒受病阴阳不同一条  太阳病愈时日及欲解之候与传经之证六条 太阳权变法第二计 二十三条  不可发汗例十条  桂枝二越婢一汤脉证一条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脉证一条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大青龙汤脉证二条  大青龙汤方  小青龙汤脉证二条   小青龙汤方  十枣汤证治一条  十枣汤方  五苓散证治一条  五苓散方  表实里虚四逆汤先救里一条  四逆汤方  阳微先汗阴微先下随脉施治一条   调胃承气汤方  伤寒里虚法先补里二条  小建中汤方  炙甘草汤方  结阴代阴脉法一条 太阳斡旋法第三计三十一条  服桂枝汤后证治六条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白虎加入参汤方   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干姜汤方   芍药甘草汤方  发汗后脉证治法十五条……卷二 太阳篇下卷三 阳明篇上卷四 阴明篇下卷五 少阳篇卷六 太阴篇卷八 厥阴篇卷一 太阳篇上 辨列太阳条例大意 太阳正治法第一计 三十三条  太阳病脉证三条  桂枝汤脉证七条  桂枝汤方  桂枝汤禁三条  麻黄汤脉证七条  麻黄汤方  合病证治六条  葛根汤方  葛根加半夏汤方  黄芩汤方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白虎汤方  辨伤寒受病阴阳不同一条  太阳病愈时日及欲解之候与传经之证六条 太阳权变法第二计 二十三条  不可发汗例十条  桂枝二越婢一汤脉证一条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脉证一条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大青龙汤脉证二条  大青龙汤方  小青龙汤脉证二条   小青龙汤方  十枣汤证治一条  十枣汤方  五苓散证治一条  五苓散方  表实里虚四逆汤先救里一条  四逆汤方  阳微先汗阴微先下随脉施治一条   调胃承气汤方  伤寒里虚法先补里二条  小建中汤方  炙甘草汤方  结阴代阴脉法一条 太阳斡旋法第三计三十一条  服桂枝汤后证治六条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白虎加入参汤方   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干姜汤方   芍药甘草汤方  发汗后脉证治法十五条……卷二 太阳篇下卷三 阳明篇上卷四 阴明篇下卷五 少阳篇卷六 太阴篇卷八 厥阴篇

章节摘录

  卷一 太阳篇上  辨列太阳条例大意  伤寒一证,古称大病,而太阳一经,其头绪之繁,多,方法之庞杂,又甚于他经,是以辨之非易。然非不。可辨也,盖太阳之经,其原出之病,与正治之法,不过二十馀条而已,其他则皆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也。假使治伤寒者,审其脉之或缓或急,辨其证之有汗无汗,而从而汗之解之,如桂枝、麻黄等法,则邪却而病解矣。其或合阳明,或合少阳,或兼三阳者,则从而解之清之,如葛根、黄芩、白虎等法,亦邪分而病解矣,此为正治之法。顾人气体有虚实之殊,脏腑有阴阳之异,或素有痰饮痞气,以及咽燥淋


编辑推荐

  《伤寒贯珠集》全书析理阐微,叙法诠证,解方述要,论药合证,提纲挈领。一目了然,恰如“百八轮珠,个个在手”;对伤寒证治尤多发挥,不仅辨析精当,而且阐释透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此书是中医研习者的必备参考书,不仅对学习、研究中医学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而且对临床运用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伤寒贯珠集 PDF格式下载



一代伤寒大家尤在泾的心血之作。堪称伤寒注本中的范本之一。其分类方法也极有特色,对领悟经方思维大有裨益。徐灵胎曾对其著作给予了“得古人意”的极高评价。当初上伤寒课的时候,下了课曾跑去问老师,自己凭贯珠集、来苏集、明理论者三部著作进行入门指导,是否合适,得到了他相当的肯定。书本质量很好,没问题。点校非常精确,让人放心。是本不错的参考书籍。现在有事没事就在翻。


伤寒明理论,研究伤寒必读之书。钱老点校的也是相当给力!


我是和黄元御的伤寒悬解对照看


对研究伤寒的人来说可读!


伤寒经典之一


我是配合着其他注解伤寒的书一起看的,有不同之处需要自己认真思考。


挺不错的,下定决心看伤寒~


进一步对伤寒的理解


伤寒必须读


可以作为学习伤寒论的参考书,值得一读


个人认为,这个版本是注解伤寒论最好的


学习中医必须多记此类书籍。


不知道怎么说,总体来说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e


内容很好,就是纸张太薄了。正面可以看到反面的字。古人那么用心写书,现代人就不要舍不得哪一点纸了。


以纲为线易于掌握方药论证


真是一部很经典的书,爱看。


书的内容不错值得学习


内容非常棒,就是价格高了点


经典版本!好!


书不错,值得读!


尤在泾很早就想买他的书,他的经验学说,与众不同,言简意赅,实用性强。


书很好 值得推荐


尤在泾的书很易懂


不错!正在学习!


注解的不错,挺适合我的口味,感谢!


刚收到 还没看 肯定会很有收获的


无评价必要


帮弟弟买的,应该还不错哦


符合要求 关键是价格便宜啊


可作教材用


输的质量内容都很好,物超所值


尤怡于仲景之学钻研甚深。其所著《伤寒贯珠集》,对不但对《伤寒论》原文进行了逐条注解,还采用以六经为纲,治法为目,以方类证的方法,对《伤寒论》原文次序做了重新的编排和归类,突出了伤寒治法特色。该书共八卷,就六经各提其纲,于正治法之外,又列各经之变治法。如太阳原出之病以正治之法,其他则赅以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及类病法等。阳明腑病多于经病,腑病予正治之法,有宜下、宜清、宜温之异;次为明辨法,以攻下及外导润下等法;又其次为杂治法,或散或下以疗病变发黄、蓄血等证。少阳居表里之间,当肓膜之处,外不及于皮肤,内不及于脏腑,有汗吐下之戒,惟小柴胡汤方和解表里,为少阳正治之法;其次则有少阳权变法,和解而兼汗、下之法;又其次为刺法。太阴中风则以桂枝汤发汗之法;经脏俱病之证,与先里后表之法。少阴为太阳之里,居厥太二阴之间,有邪在太阳而已内及少阴者,有寒中少阴而仍外连太阳者,有邪在少阴而或兼厥阴、或兼太阴者,其治法不外清法、下发、温法、生死法。厥阴病,阴极阳复,故宜先辨厥热进退,以明生死之机,次论生死微甚。厥阴有寒热,治则有清法、温法之别,次又有瘥后劳复等法。尤氏《伤寒贯珠集》,以治法提挈纲领,条理通达,又不囿于古人,颇有自己的创建,于我们学习《伤寒论》及临床辨证应用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尤的注解感觉一般般,不过十分喜欢他的这种分门别类的整理方式,便于从结构上去理解掌握伤寒论的内容实旨,这是很不错的哟。


非常好的中医书,价格不贵,又实用。值得推荐


经典著作,值得仔细研读


书很好~没有缺损~字迹也清晰~看了一部分~也没见到错别字~


书的质量还是不错的,不过不是这个专业的,读的不是很懂


不适合入门


我很喜欢这本书,内容比较通俗易懂。


还不错,值得看看。


有些内容跟其他版本不一样,我不知道是不是尤在泾抄写时抄错了,还是他用了自己话当做仲景的话了。


快递太不给力了 从北京到天津运了五天


可以的很!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