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世界共同利益的互动
2008-1
时事出版社
刘杰 编
359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在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国际地位和国际作用日益提升的今天,中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中的利益取向成为普遍关注的重大话题。尽管中国宣布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努力扩大各方利益的汇合点,但猜疑和争论仍然难以消除。针对这一问题,本辑《国际关系研究》将围绕中国与世界在共同利益上的互动关系展开研究,探讨的内容涉及共同利益的结构形式、经济体现、战略保障、理论支持、国际视野等方面,其中值得推荐给读者的文章包括余建华和张屹峰的《共同利益:构建中国周边新地缘结构的基石》、傅勇的《共同利益视野下的非传统安全与中国国际责任》、盛文沁的《欧盟反歧视政策发展历程研究——兼论欧盟社会政策模式嬗变》等,相信这些文章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共同利益主张是有价值的。
共同利益的结构形式 共同利益:构建中国周边新地缘结构的基石 共同利益视野下的非传统安全与中国国际责任 论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继续发展的共同利益动因 从中欧政治文化差异看双方战略合作的互利前景 文化背景下日本的战略形成机理与中日之间的战略利益互动共同利益的经济体现 美国能源战略对亚洲能源地缘的辐射——兼论中关能源合作中的共同利益 中美能源合作的焦点与方向 试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双边经济效益与初步成效 信息技术产业全球竞争格局的新动态与中国的挑战共同利益的战略保障 全球“民主化”浪潮下的中亚社会稳定及其对中国追求共同利益的影响 试论中、俄、印统一地缘空间 民间外交对增进中日共同利益的作用和影响 面对上海合作组织新挑战:中国处在十字路口共同利益的理论支持 建构共同利益:冷战后中国参与国际安全机制的理论与实践 论东亚认同的价值理念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中的能源安全研究共同利益的国际视野专题研究
一、周边地缘政治结构的基本态势当前,二元化是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结构的一个基本态势,即冷战的遗产与新兴的地区合作体系两者长期并存,前者主要表现为冷战时期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同盟体系以及冷战时代未解决的遗留问题,如朝鲜半岛问题、台湾问题等;后者则是指冷战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倡导、推动和参与的一系列地区多边合作机制,二者构成了中国的周边地缘政治环境的主要内容。这种二元化结构的基本态势决定了中国的和平发展在周边的挑战和机遇共存。冷战时期,美国为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的“扩张”,缔结了一系列主要针对中国的双边和多边军事条约:1950年10月17日美国首先与泰国签订《军事援助协定》,1951年8月30日美国与菲律宾签订《美菲共同防御条约》,9月1日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签订《美澳新安全条约》,9月8日与日本签订《美日安全保障条约》,1953—1954年美国又先后同韩国和蒋介石台湾当局炮制《美韩共同防御条约》和《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拼凑“东北亚防御同盟”。1954年9月,美、英、法、澳、新五个西方国家又同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一起签订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组建“东南亚防务集团”。通过这些条约,美国在亚太地区构筑了沿“阿留申一日本琉球群岛一中国台湾省一菲律宾一澳大利亚”一线的军事同盟体系,再加上当年美国策划支持的英国、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组建的“巴格达条约组织”,构成了一个美国领导的对付“亚洲共产主义侵略威胁”战略包围圈。冷战结束后,上述美国主导的军事同盟体系未随冷战的结束而消肈,其中最重要的同盟体系依然存在,并进一步得到强化与扩展。而且,在新形势下,这些冷战时期的遗产又增添了瓣的内容。
《中国与世界共同利益的互动》由时事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