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色彩论

姜澄清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  

出版社: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

姜澄清  

页数:

181  

字数:

23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绘画精神体系》《中国书法思想史》及《中国色彩论》自出版以来,学界尚以为不谬,然因距今已久,存书告罄,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特予再版,以应时需。  国学研究因囿于经学传统,故其他术业,近等附庸。中古以来,士夫虽雅好书画,然皆假以自娱,故人人虽涉丹青翰墨,又皆视之为闲业,此种倚轻倚重的积习,或因“经学为本”的流风所致。  我个人的研究工作,乃由书法发轫,再延及绘画和其他领域,以上三书即可概此进程。前此谈中国文化“概”而“论”之,或难免于泛泛为说,大而不当。自与书学邂逅,才寻觅到了入门的途径,此即佛家“觉悟当有立脚处”之谓也。从此,乃循乎斯径,“由是而之”,不复迷离矣。  书学画学之难治,不减于经,《论》《孟》之属,既尊为经,学者遂蜂起为注,缘此,种种疑难,均得廓清,而书论画论,则鲜有注家问津。况书画乃一己之好,论艺言术,标新立异,各竞私说,故后之学者,莫衷一是。近世以来,学人疏国学,亲西学,致以域外学理附会本土概念,以今人时论推演古人述说,于是,旧瓶新酒、国学非“国”矣。

内容概要

  本书为一部系统的关于中国色彩理论的专著,从中国古典文化“以色明礼”“以色证道”的儒学角度,论述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及世俗生活中的重要性,由此推出在中国人审美观念中色彩观形成的内在理路,并借助西方美术中的色彩运用,脉络清晰地阐述了中国绘画以致实用领域的独特色彩规律。

作者简介

  姜澄清,云南昭通人。学者,当代书画艺术理论家。在故乡完成从小学到中等师范学业。1954年至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深造,1958年毕业,至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任教;1959年转入贵州大学任教。1964年至贵州省艺术学校(前身为贵州大学艺术系)任教。1978年调回贵州大学中文系任教。1992年出任贵州大学图书馆馆长。1995年应世界儒学研究促进会邀请赴香港讲学并被特聘为该会永久名誉会长。1998年退休。曾任中国书协第一、二届学术委员。现任贵州省书协名誉主席,受聘为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姜澄清于1935年出生于云南昭通古城一个典型的书香世家。其父辈四兄弟都有极深的旧学修养,其中有三位在辛亥前东渡扶桑留学,归国后致力于教育救国,是云南近代教育体系的开拓者。其父于清代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至辛亥(1911)年间,以“官费”赴日留学,就读于当时日本三大名牌学府之一的东京高等师范学院。早在1924年,其父辈四兄弟等人发起编修了云南省志。父辈的爱国思想和治学之道,对子女影响至深。先生幼年时,父亲即督教学书,临碑摹帖,并执“四书五经”相授章句。绘画方面,先生受著名画家:胞姊圣清先生影响颇深。圣清先生每作画,他都环案观奇,如痴如醉。这为他以后的美学思想和书画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史前时代的色彩遗存及其观念推测
附:彝族远古色彩观念探测
小结
第二章 色彩的四大范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以色明礼的儒学
第三节 以色证道的庄学
第四节 见诸《周易》中的色彩载述
第五节 早期民俗的色彩尚忌
小结
第三章 从哲学诠释到运命附会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吕不韦的色彩观念及秦代的色尚
第三节 汉的色符应及汉代色彩观念的大概
第四节 《淮南子》的色彩观
第五节 灾异、谶纬与色彩
第六节 《黄帝素问》的色彩观
小结
第四章 艺术色彩论的创立与佛教色彩观的传入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佛教的色彩观
第三节 魏晋至隋文艺理论的成就与绘画色彩论的草创
第四节 敦煌壁画的色彩特征
小结
第五章 从微调到变革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黑色革命”的进程
第三节 唐、宋、元色俗举要
小结
第六章 守旧乏变与西学渐入的时代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明、清两朝的画学色彩论
第三节 明、清官制的色彩律例
第四节 西方人士东来的影响
小结
附论
附论一 原色、间色论
附论二 实用色彩举要——陶彩述略
附论三 礼俗用色之尚忌
附论四 中国画的择色原理
附论五 东西方色彩观念的比较
附论六 相命术中的色附会
附论七 色彩学理与民族思维范式
参考文献
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史前时代的下限,通常是以文字产生为标志,但是,文字的产生、成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因此,精确的界定几乎不可能。何况,不少民族或群落,至今无文字,我们当然不能据此将该族群划入“史前”部落。因此,以文字的产生为标准来划分“史前”、“史后”或“野蛮”、“文明”也不尽圆满。更何况,“史前”的上限又该定于何时呢?从理论上说,自然应从人类的产生开始,但同样令人懊恼的是,人类的产生依然是一个极漫长的进程。这样,我们便十分难堪了:我们不能不界定,而又难以界定。好在,本书讨论的主题,不是史学的分期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免堕迷雾之中,不妨沿用习惯术语,姑妄为说,具体一点来说,便是以殷商为界限:这时,严格意义的文字业已产生。研究殷商前的色彩现象及色彩观念,异常困难,首先,无文字的记载,初民对色彩究竟如何论评,不得而知,因此,今人的研究,难免附会、妄测。其次,鉴于原始时代工艺、技术的落后,施色赋彩便不能不大受限制,加之殷前色彩遗存,除陶系实物外,几无可信旧物,对这一时代的色彩现象及色彩观念的研究,也就不得不笼而统之:我们所努力的只是在总体卜不偏离大致。  但是,史料的缺乏并不意味着研究空间的狭窄,甚至可以说,殷商前的色彩观是最具诱惑力的研究命题。从理论上说,文字的不存在,使初民对非文字性的交流媒介依赖更多,其中,色彩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神话、传说中,我们看到初民对色彩是如何地神往,从“开天辟地”到“仓颉造宁”,在人类演化的各个进程中,都闪烁着色彩的灵光。须知,巫文化中最强烈的意识便是色彩意识,而巫祝最有力的解谜破惑手段,便是色彩。这种情况,直到当代,仍遗存于原始部族之中。昼明夜暗、日赤月白,五彩斑斓的云天,变化万端的天象,都令初民诚惶诚恐。诚然,对初民色彩观念的推测,可能招致“无依据的妄说”之责:尽管这种推测是有说服力的。我们不妨依据远古神话、传说去研究,但这些形诸文字的载籍,并非“野蛮时代”的实录,而只是文字产生后的产物,因此,这类文献所反映出的色彩观念,是否就是远古真实,又当别论了。但神话、传说毕竟是在口口相传的基础上演述的,因此,这种“思想遗产”仍足以帮助我们获取初民观念的大致。  自然,史前时代是极为漫长的,鉴于本书只涉及色彩,所以在实际上研究所涉的时限,只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因为,这个时期人工制器已有赋色上彩的实物可资考察了。  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出土了一批陶器,因这批陶器有“彩”,为区别于素陶和黑陶,便称其为彩陶。  陶器上的彩,区别于在绢、纸上的染色,它是染坯入窑后经高温焙烧产生的固化色,因此它不仅历久不变,而且也不会因存贮环境的变化而产生色变现象。这就意味着,虽经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今天我们所见的陶彩,仍与当年无异。  在陶质器物之外,还有什么遗存可以供今人考察呢?石器、骨器之类,都是素器,是天然色而非人工色;至于岩画,即使被考定为初民之作,但经数千年的蚀化,颜色早已不是本初之相:远古岩画之类,图形可察、赋色难辨。因此,除以有色陶制品可作为研究根据,实无其他遗存可资研究了。  根据陶器的色彩去考察初民的美学价值观念,是很难获得近真答案的。首先,是因为这种色彩选择受到当时的工艺水准及材料的限制,其次,陶彩是在窑内焙烧后经所谓窑变形成的,这种色彩系非人为因素而成。  从制作工艺的程序看,大体是制坯、上彩、入窑、焙烧、出窑。制成品所呈的红色和黑色,是因赤铁矿颜料和锰化物颜料经高温后形成的。所谓“彩陶”实际上也只是以红、黑为主色的陶制品。  在彩陶工艺衰落后,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兴起了所谓的“黑陶文化”。黑陶工艺在造型上有明显的进步,陶制品的种类除彩陶系所常见的小底瓶、罐、盒之类外,还出现了大量鬲、豆、卑、簋、杯、甑等,但在色彩方面,反而由“彩”转为“黑”。  这种变化,对我们有诸多启示。品种的增多,反映了现实生活的需求和工艺的进步,比如觑便是一种多功能的器具,它的下部能煮,上部能蒸。这一些器皿,大都是供初民日常生活之用,而少有祭器。从器皿上的图形看,也只有装饰性,而少有神秘的傩绘。这种现象对我们过去的一种成见提出了疑难:原始部族充满着“巫”意识而美感价值观念则十分薄弱。更有意思的是,在后来的商代,文字已臻成熟,而“巫”意识却强化了。今天我们所见的青铜器,从功能、用途到造型、图纹,反更“神”化、“巫”化了。不论是仰韶文化的彩陶系或龙山文化的黑陶系,它们的主导风格反更显得安适、和谐,照我们通常的看法,那时应充满着人世间的杀掠及对神的恐惧,在上述制器上,我们很难找出这类迹象。由此,似乎可以得出:“野蛮时代”并非只是“野蛮”,“文明时代”并非总是“文明”。如果将绘染看成一种心理纪“实”,那么,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绘所呈现的“野蛮”意绪并不浓重。  较上两系稍晚的几何印纹陶是在长江以南的地域发展起来的,但这个陶系遗物的主要特征是图形而不是色彩,它以红褐色、灰白色或灰色为主,几何纹极具多样,常见的是水浪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色彩论 PDF格式下载



内容好,理论的讲述了中国的色彩,各种变化!


好看的书 中国自己的色彩


对于了解自己的色彩文化很有帮助


作者挺有功力的,内容不错,要是再有例子就更好了,纯理论多了些。


这本书内容很不错哦


多看必有心得。


好书一本。假期闲来看看。


可以了解中国色彩分类方式,名字由来


从历史的角度解读色彩理论,有理有据,有高度!


随手一翻就没看了,内容一般吧,没有我想要的


对我来说,还是学术了点


没想到全是文字,有点失望,不过看看对自己的太高还是有帮助的。


讲述的都是大道理,太深奥了。不愧为中国色彩论。简单了解下可以。不建议购买。


相关图书